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物上之债的构造、价值和借鉴

发布时间:2018-06-26 00:28

  本文选题:债权与物权的区分 + 物上之债 ; 参考:《环球法律评论》2016年01期


【摘要】:物上之债是瑞士民法学理概念,它指向那些既有相对性,又能约束物权受让人的债。从产生依据上看,物上之债有法定和意定之分,无论是哪一类,物上之债通常与物权并存,并遵循法定原则、公示原则等物权法基本规范。物上之债与债权物权化的功能十分相似,但两相对比,物上之债的学理共识度更高,更易于学习和传授,更有解释力,规制机制更简单,比债权物权化更具有学理优势。基于该优势,并考虑我国民法学理对债权物权化尚未形成高度共识,再加上我国有不少与瑞士物上之债相似的法律规范,物上之债对我国有切实可行的借鉴作用。在借鉴时,重点参照意定物上之债,改进我国的预告登记制度,将其适用范围扩及法律允许当事人约定与物权相关的债。
[Abstract]:The debt in rem is a concept of Swiss civil law, which points to those debts which are both relative and binding to the transferee of real righ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basis of production, the debt in things is divided by law and will, no matter what kind, the debt of things usually coexists with the real right, and follows the basic norms of the law of real right, such as the principle of law, the principle of publicity and so on. The function of material debt is very similar to that of property right of creditor's rights, but by contrast, the degree of academic consensus of material debt is higher, it is easier to learn and impart, it has more explanatory power, the mechanism of regulation is simpler, and it has more academic advantages than real right of creditor's rights. Based on this advantage, and considering that there is not a high consensus on the property right of creditor's rights in our civil law, plus there are many legal norms similar to those in Switzerland, the debt on goods has a prac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role for our country. When using for reference, we should refer to the debt on the intended object, improve the notice registration system of our country, and extend its scope of application to allow the parties to agree on the debt related to the real right.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法学院;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欣;;《物权法》出台 我们如何应对[A];资源·环境·和谐社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红霄;;《物权法》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贡献与瑕疵分析[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周训芳;;农民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获得的林权及其物权法保障[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廖斌;崔金星;;自然资源物权及其在物权法类型体系中的应有地位[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5 董茂云;丁浩;宋永华;;行政法在实施《物权法》中的功能与定位研究[A];2010年政府法制研究[C];2010年

6 吴飞飞;;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质押贷款合同效力的司法认定——以物权法定原则之缓和为切入点[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7 彭绍贤;;刍议矿权物权特性及其对矿业立法之影响[A];资源·环境·产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钟爱玲;;论《物权法》中的海域使用权[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9 裴丽萍;;水资源用益物权立法解读[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东昌邑市鑫丰工贸有限公司 姚会兵;物权法定原则的局限性[N];大众科技报;2005年

2 张海冬;解读物权法草案之物权法定原则[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袁祥;市场经济需要物权法[N];光明日报;2001年

4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王利明;物权的基本原则[N];检察日报;2001年

5 郑云瑞;物权法定之“法”应包括“习惯”[N];检察日报;2005年

6 李富成 常鹏翱;物权法定的意义与法律政策选择[N];人民法院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王前海;物权法:撑开公民财富保护伞[N];中国信息报;2005年

8 记者 杨静;市委中心组举办《物权法》专题讲座[N];赤峰日报;2007年

9 杨璇;《物权法》规定海域物权是一大立法创新[N];中国海洋报;2007年

10 本报见习记者  徐涛;五度审议 物权法日益“中国化”[N];财经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吴一鸣;英美物权法之大陆法解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冬梅;物权法视野下的林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萧博仁;物权法基本原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魏潜;论物债二分理论及其对民法典体系建构的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蔡永民;论物权法视野下的水资源法律保护[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6 王泽功;动态视角下的探矿权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7 鲍轶欣;民事优先权性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文;物权法定原则新探[D];黑龙江大学;2008年

2 董东;物权法定原则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3 王晓云;论物权法定原则的合理性及局限性[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郭银松;物权法定的缺陷和修正[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何永添;论物权法定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倪莉莉;关于物权法定原则的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 吴孝春;物权法定原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8 刘芬;我国物权法定原则评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沙艳蕾;物权法定原则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巩寿兵;物权法定原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682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0682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e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