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民法证据规范论

发布时间:2018-09-07 21:42
【摘要】:长期以来,民法学方法论普遍更多关注通过请求权规范基础分析方法和法律解释方法对作为大前提的法律规范进行寻找和解释适用,对作为小前提的案件事实如何形成则关注较少。案件事实的形成环节蕴含了民法学方法论的丰富命题,司法三段论中具体要件事实的形成离不开民法证据规范的适用。案件事实的形成过程本身就存在一个司法三段论的适用,证明责任规范贯穿于司法三段论的始终。对案件事实形成过程中民事证明责任等民法证据规范的发现、归类和解释运用是对传统法学方法论体系的有益扩充,也丰富了民法规范论的类型配置。民法证据规范主要包括民事证明责任一般规范和民事证明责任法定例外规范,前者需要通过证明责任一般条款独立加以规定,后者则具体表现为法定化的民事权利推定规范、民事法律事实推定规范和证明责任倒置规范。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the methodology of civil law ha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find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legal norms as the major premise through the basic analysis of the right of claim and the method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Littl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facts of the case as a minor premise. The formation of case facts contains a rich proposition of the methodology of civil law, and the formation of specific elements in judicial syllogism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civil law evidence norms. There is a judicial syllogism in the forming process of the facts of the case, and the criterion of burden of proof runs through the judicial syllogism. The discovery, class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ivil burden of proof and other civil law evidential norms in the course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facts of a case is a beneficial extension of the traditional methodology of jurisprudence, and also enriches the type allocation of the civil law normative theory. The evidence norm of civil law mainly includes the general norm of civil burden of proof and the norm of statutory exception of civil liability of proof. The former needs to be stipulated independently by the general clause of burden of proof, while the latter is concretely manifested as the norm of presumption of civil rights which is legalized. The norm of presumption of fact in civil law and the norm of inversion of burden of proof.
【作者单位】: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学院;
【基金】:2014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法中证据规范的解释与适用:以北京市法院裁判为例”(项目编号:14FXC029)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法典编纂重大疑难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4ZDC017)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法学方法论与中国民商法研究”(项目编号:13&ZD15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建国;论民事举证责任分配的价值蕴涵[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谌宏伟;;“规范说”与中国民事立法[J];北大法律评论;2014年01期

3 王雷;;情谊行为、法外空间与民法对现实生活的介入[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4 刘作翔;奥斯丁、凯尔森、拉兹的法律体系理论——根据拉兹的《法律体系的概念》一书[J];金陵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5 王洪亮;;权利推定:实体与程序之间的构造[J];法学研究;2011年01期

6 李浩;;民事判决中的举证责任分配——以《公报》案例为样本的分析[J];清华法学;2008年06期

7 王雷;;我国《侵权责任法》中的证据规范[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8 崔建远;;编纂民法典必须摆正几对关系[J];清华法学;2014年06期

9 王轶;;民法典的规范类型及其配置关系[J];清华法学;2014年06期

10 周翠;;《侵权责任法》体系下的证明责任倒置与减轻规范与德国法的比较[J];中外法学;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海坤;曾祥华;;行政过程的社会正当性——利益平衡[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2 周菁;王超;;我国法官在刑事证据法中的诉讼角色[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3 侯思贤;;看法律如何不能自为而自足——读刘燕著《会计法》有感[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4 张洪松;;公司法人格否认:要件解析与类型定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5 吴沈括;;论博客刑事责任之归致——以刑法解释为进路[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6 黄忠;;现代合同拘束力正当化理论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7 周娉;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环境法理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王春业;郭剑峰;;普通公民应享有对法律文件解释的启动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陈玉山;;论法教义学的实践品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吕明;;论法律原则的选择适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温辉;;我国检察机关性质分析[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廖建求;姜孝贤;;法经济学语境下的环境侵权归责原则重构[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柯华庆;;实效主义法学纲要[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杨立新;王轶;王竹;王天凡;赵可;;中国民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5 张效羽;;隐私权的道德困境及其化解——论公法隐私权与私法隐私权[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刘明辉;;开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程》精品教材的途径[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7 舒国滢;;方法论看抽象法学理论的发展[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8 甘培忠;吴元元;;转型中国语境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内涵探究[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全球化趋势中跨国发展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法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9 刘希;;法律:一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文化——我国民族民间文化法律保护诸问题的法律人类学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10 王翔;;浅谈国家科普能力的建设[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徐子良;经济法司法实施之应用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沈强;TRIPS协议与商业秘密民事救济制度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高田甜;WTO争端解决机制证明负担规则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吕鸣;《鹿特丹规则》与相关货物运输公约的冲突及其协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邬先江;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念明;形式法治下的实质课税主义[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国涛;纳税人权利保护司法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杨鹏章;非强制性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赵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对外转让程序限制二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爱军;行政行为的目的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曹雅晶;带有施惠意图的买卖与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余暮;医疗纠纷中的侵权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黄兰;小议社会变迁下转型中国的法院司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陈慧娜;司法的“地方化”与“中央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贺磊;自由心证的法理与制度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庄敬华;德国民法典中动产所有权的善意取得制度[J];比较法研究;2004年01期

2 张平华;;君子协定的法律分析[J];比较法研究;2006年06期

3 冯·耶林;李君韬;;法学是一门科学吗?(上)[J];比较法研究;2008年01期

4 徐涤宇;胡东海;;证明责任视野下善意取得之善意要件的制度设计——《物权法》第106条之批评[J];比较法研究;2009年04期

5 肖建华,王德新;证明责任判决的裁判方法论意义——兼评传统证明责任观之谬误[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李浩;我国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含义新探[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6年03期

7 叶金强;论善意取得构成中的善意且无重大过失要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8 程啸;尹飞;;论物权法中占有的权利推定规则[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9 朱广新;;论物权法上的权利推定[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10 程啸;;论共同危险行为的构成要件——以《侵权责任法》第10条为中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芳;;试论医疗纠纷的证明责任分配[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2年01期

2 李乾宝;;论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模式[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张丽芳;浅议中国民事证明责任分配标准之取向[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4 张璐璐;;析被告承担证明责任的情况[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邵q;;侵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诉讼中的证明责任[J];软件工程师;2012年03期

6 刘骁畅;;论手机号码转让的性质及证明责任责任的分配[J];商;2013年21期

7 赵永宏;;浅析医疗事故纠纷中的证明责任分配[J];现代妇女(下旬);2013年12期

8 陈刚;证明责任法与实定法秩序的维护——合同法上证明责任问题研究[J];现代法学;2001年04期

9 肖祥君;李顺前;;不当得利纠纷中证明责任的分配[J];人民司法;2011年12期

10 郭琼;;附条件自认在合同之诉中的证明责任分配[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王学棉;经验法则与证明责任[N];人民法院报;2002年

2 孟凡全;医生应承担医疗事故证明责任[N];人民法院报;2001年

3 案例编写人 重庆市荣昌县人民法院 陈莉;其他法律关系产生债务的证明责任[N];人民法院报;2013年

4 江苏省江阴市人民法院 黄剑 王杰兵;电磁辐射侵权案件证明责任的分配[N];人民法院报;2011年

5 ;举证责任倒置问题研究[N];人民法院报;2001年

6 北京大学法学院讲师 王社坤 陈若英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王成;康菲漏油事件的法律追问[N];光明日报;2011年

7 肖红波;违约金调整制度之缺陷[N];江苏经济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宪;论医疗伦理纠纷证明责任的分配[D];山西大学;2011年

2 张芳芳;饲养动物侵权证明责任分配规则释论[D];河南大学;2011年

3 吴志伟;论媒体名誉侵权诉讼的证明责任[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4 吴彩丽;合同证明责任分配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5 楚燕平;论合同法中的证明责任分配[D];青岛大学;2008年

6 张亚敏;医患纠纷证明责任分配的法理学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彭安s,

本文编号:22294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2294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8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