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动态商标”审查要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06 00:49
【摘要】:我国新《商标法》于去年5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其调整对象开始扩张。其中第八条1采用列举加兜底的方式将我国商标注册的类型从传统可视商标扩展为非传统商标,如:颜色商标,声音商标,“等”字从理论上表明凡是符合注册条件的商标不论何种形式都可以申请注册,比如:位置商标、动态商标、全息图商标。其中动态商标因其给人直观的视觉冲击、具有动感而独具特色,慢慢引发了世界各地学者专家的关注,也让笔者对其颇为感兴趣。本文第一章研究了动态商标的定义、类型。笔者主要分析研究了中国学者、我国台湾地区学者以及美国审查指南中给出的动态商标的定义,并且以现有动态商标的类型为参考,总结出动态商标必不可少的特征包括以下几点:识别性、周期性、连续性、历时短、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对于动态商标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在动态商标的类型研究上,笔者采取了美国学者Lesley Matty的研究结果,将其分为动态影像商标、产品动作商标以及身体动作商标三类,其中动态影像商标是目前最普通、最常见、应用最广的动态商标,主要是电脑设计的简短连续的动画,经常被电影、电视或互联网公司用来标识其商品或服务;产品动作商标主要是由商品自身产生的动作构成,典型的例子是兰博基尼公司申请的车门向上开启的动作;肢体动作商标主要由人的一系列肢体语言构成,包括嘴唇动作、眼睛动作以及手势动作等。第二章的内容是境外有关动态商标形式审查要件、实质审查要件的研究。笔者将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是国外有关动态商标形式审查要件研究,主要研究了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对于动态商标注册时所需要件的规定,其中美国需要提交不多于5幅的商标图样、商标描述、商标样本(即视频复制件);欧盟仅需要提交商标图样和商标描述,不需要提交视频复制件,因此欧盟已注册的动态商标基本上都提交了几十幅甚至上百幅的商标图样,这一点与美国不超过5幅图样的规定相去甚远,不过笔者认为正因为美国要求必须提交视频复制件才降低对商标图样的要求,而欧盟不需要提交视频复制件才需要将商标拆分地更加精细准确;加拿大的规定是:需要提交商标图样,可以是1张或者是多张、需要提交商标描述、需要以DVD或CD或U盘为媒介提交一份小于1MG的展示,由此看来加拿大与美国的规定大同小异,只是在商标图样的规定上加拿大的要求更加宽松,笔者据此可以猜测加拿大主要依靠视频复制件来审查动态商标;澳大利亚的要求是:必须提供清晰的图样展示(representation)、必须要有商标描述、必须要有提供真实的样本,由此可以看出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的规定基本一致。第二节是国外有关动态商标实质审查要件的研究,主要通过案例的方式来研究其非功能性和近似判断。这里介绍了两个案例,一个是兰博基尼剪刀门欧盟上诉案,另一个是21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商标注册案。兰博基尼剪刀门在欧盟最终没有获得注册,驳回的理由是:剪刀门向上开启的动作涉及到产品的形状和技术安排,所以不能作为区分产品/服务来源的标识;21世纪电影公司的案例相对比较简单,但也为动态商标的近似判断提供了一定的标准。第三章的内容是我国动态商标审查要件构想。此章包含两节,第一节是关于形式审查要件的构想。经过第二章的分析,笔者认为美国等国家的做法更加便于审查员对于动态商标的理解,所以将形式审查要件分为商标图样、商标描述、电子文件几方面;第二节是关于实质审查要件的构想,笔者主要会从显著性、非功能性、相同或近似判断标准几方面来写,在这里笔者会探讨动态商标的审查过程中可能会衍生出的一些列问题,比如在显著性的判断中,若某一幅静态图样具有显著性是否就意味着动态商标整体具有显著性?或者多幅静态图样具有显著性时是否就意味着该动态商标具有显著性?是否应该重点关注“动态变化”这一特点?若静态图样无显著性,那么辅以动态上的特殊变化来整体进行观察的话,是否能够判定其具有显著性?在相同或近似的判断中,若引证商标为静态商标,进行近似判断时,是将申请注册的动态商标的视频复制件和引证商标进行比较还是将其静态图样与引证商标进行比较?若引证商标也为动态商标,则这时的近似判断也比较困难,易流于主观之判断。最后是文章的结尾。虽然动态商标已经在全球各地慢慢兴起,但是我国去年修法却未将其明确纳入商标法保护范围,笔者认为这与我国动态商标注册实务密不可分——动态商标在我国尚未兴起,因此建议我国不需要急于将其入法,待实际申请积累到一定数量之时再修法对其进行保护。本文的创新点之一在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目前我国学者对非传统商标研究很多,涉及的类型也很广泛,但关于动态商标的研究是极少的,不过动态商标因其包含元素之多样性以及富有动感而深深吸引了笔者,并且笔者相信未来商标法必定会将动态商标这一类型明确地纳入保护范围,所以选择对动态商标进行研究;创新点之二辅以国际动态商标之商标实务与理论见解,探讨动态商标审查的形式要件、实质要件,认为形式审查要件应该包括商标图样、商标描述以及商标样本几个方面,实质审查要件主要应当以传统商标审查标准为参考,着重探讨显著性、非功能性以及如何判断相同或近似,笔者还对实质审查中因为动态商标的特殊性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一并给出了解决思路,在理论上有所突破。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3.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传柏,李曙明;北方十省市商标办案协作会在郑召开[J];中华商标;2000年01期

2 李琛 ,孙维国;商标固有的显著性对其扩大保护的影响——关于两“醒目”商标异议案裁定结果不同的一种解释[J];知识产权;2003年05期

3 左旭初;我国第一部商标法规诞生始末[J];中华商标;2004年04期

4 王翔;赵泓任;;从商标功能的演变看商标保护理论的发展[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年07期

5 安青虎;;品牌与商标[J];知识产权;2006年04期

6 邱平荣;张晓云;;新农村建设中农产品商标保障策略探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谷昕;;浅议中药商标保护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1年22期

8 周新艳;;试看中国企业海外商标保护需求[J];电子知识产权;2011年11期

9 唐永春;国际商标保护简述[J];国际贸易问题;1986年02期

10 谢元元;著名商标保护的研究[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凯;;药品商标保护的最新进展[A];中国药学会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会议资料[C];2013年

2 瞿东亮;;如何运用商标保护战略防范商标侵权的风险和提高维权的力度[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下)[C];2009年

3 孔德丽;;关于闲置商标的几点看法[A];哈尔滨市工商行政管理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会刊暨2001年度获奖优秀理论文章调研成果汇编[C];2003年

4 蔡叶菁;;商标共存问题研究——原理、比较与建构[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C];2011年

5 刘佳婕;;论在先使用商标的保护[A];2013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四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汇编第四部分[C];2013年

6 路洋;;试论商标的显著性特征[A];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1辑)[C];2008年

7 刘远山;夏余杨;;论我国商标侵权及其民事和行政法律制裁[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1辑)[C];2007年

8 姜斐斐;;论商标的淡化及其法律规制[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上)[C];2009年

9 赵立春;;巧选商品项目,合理保护商标[A];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第二部分)[C];2014年

10 李静冰;;缺乏内在显著性的著名商标是否受反淡化法的保护——2002年国际商标协会第124届年会模拟法庭辩论综述[A];入世后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实务研讨会暨全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2002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红霞;论商标价值的构成[N];中国工商报;2002年

2 于梦;中部六省商标保护协作网将建[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3 记者 王英;我市新增知名商标57件[N];苏州日报;2009年

4 李南玲 李 萍;“商标短视病”缠身中国企业[N];中国企业报;2005年

5 记者 姜龙;我市去年查办商标案件109起[N];大庆日报;2010年

6 记者 甘晓妹 通讯员 苗青;17个商标和企业将被重点保护[N];徐州日报;2010年

7 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周新艳;中国企业海外商标保护需求特点[N];国际商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李春 实习生 许梦迪;构筑起企业商标保护“防火墙”[N];中国工商报;2012年

9 陈希荣 牟文秋;包装图案及商标的定位与设计[N];中国包装报;2005年

10 陈奇伟 刘晓军;商标与知识经济时代[N];中国工商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小武;商标反淡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叶强;我国商标侵权治理的制度因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3 黄晖;商标权利范围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徐聪颖;论商标的符号表彰功能[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 魏森;论商标的淡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6 金YТ,

本文编号:25564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5564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e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