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管理机制及启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强,赵晓洁;德国国家技术创新系统运行机制[J];德国研究;2003年04期
2 李玉玲;韩宁;;我国高校技术转移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龚津平;李成;唐峰;;高校技术转移中的知识产权管理[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婧;;面向技术风险的工程师责任伦理探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张银霞;谷贤林;;影响德国大学创新力的制度与观念解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3 李世新;;工程伦理意识淡漠的原因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周明哲;;论科学家社会责任的缺失问题[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程升;汤兵勇;;上海科研机构与城市创新体系的协调发展[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6 苏建;陈凡;;论技术控制的法律协同机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朱才毅;陈之明;萧文斌;梁皑莹;赵旭;;进行旅游业、服务业的角色认定是提高科技馆(科学中心)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J];广东科技;2011年10期
8 苏经迁;柯志松;林清强;王正朝;;高校技术合同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轻纺;2013年08期
9 刘立;常静;;中国科普政策及科普政策文化初探[J];河池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王经亚;陈松;;德国技术转移体系分析及借鉴[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项煜虹;;将科研伦理整合入科学课程[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红兵;陈玉海;;“卢德意象”正名的社会意蕴阐释[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张帆;;从“风险社会”理论进路看公众在决策中的作用[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4 李良艳;;论科学家的责任伦理——以汶川地震为例[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5 苏湛;;企业、政府和高校—中国R&D版图中的三足鼎立[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陈多闻;陈凡;;技术使用的STS反思[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7 吴彩丽;徐飞;;中国基础科学发展的科学计量学研究[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8 秦婧;;面向技术风险的工程师责任伦理探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9 李良艳;;面向地震风险的科学家责任伦理问题[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10 王希艳;;科学研究中的道德问题——动物实验引发的道德争论[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辉;科研诚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杨茂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流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于洪波;基于范式的STS学科演进逻辑分析[D];东北大学;2009年
4 陈多闻;技术使用的哲学探究[D];东北大学;2010年
5 殷朝晖;论国家科研体制建设与研究型大学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许超;基于产业集群的东北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周仕东;科学哲学视野下的科学探究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潘晴燕;论科研不端行为及其防范路径探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钟春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利益博弈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10 王骥;论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演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涛;科学家的社会责任[D];新疆大学;2011年
2 任仲平;民生科技视角下现代农民生活方式的构建[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3 胡二龙;诚信视角下的中国科研不端行为监管机制及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陈嵌;病人安全的伦理监控[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5 龙小海;西部自主创新企业价值评估与比较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6 薛治国;学术资本主义与科技政策的相互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何江波;论工程风险的致成原因及其规避机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8 纪秀芳;作为殖民地经营手段的科学[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9 李松林;我国企业创造性资产获取的国际化模式[D];武汉大学;2005年
10 王翔;中德国家创新体系比较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霍京华;英国爱丁堡大学的技术转移及知识产权管理[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杨琼;黄小红;;美国技术转移立法对我国高校技术转移立法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06年16期
3 党小梅,郑永平;研究型大学的知识产权管理与技术转移——清华大学专利工作实践[J];科技成果纵横;2005年01期
4 黄鹂,曾静,刘福华;对技术转移及知识产权权益明晰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12期
5 杨健安;英、德两国大学技术成果转化活动考察与思考[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年03期
6 吴作伦;德国技术转移中心的考察和思考[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年01期
7 王新德,张月珍,王志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和推动高校技术转移[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年02期
8 赵敏祥;袁木棋;曹耀艳;钱晓峰;;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年06期
9 傅成业;知识产权制度:为智慧之火加油——美国高校专利与知识产权工作一瞥[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4年10期
10 王兵;;技术转移中的知识产权保护[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副司长 王秉科;[N];中国电子报;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什么是“技术转移”[J];w,
本文编号:2572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572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