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混合共同担保人追偿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12 04:43
【摘要】:混合共同担保融合了物保与人保的双重优势。一方面,担保的共同性弱化了单项担保措施的不确定所造成的债权实现风险,同时又因为担保价值的累积而强化了债权实现保障;另一方面,担保的混合性丰富了债权人于担保条件成就之际切实可行的选择方案,使担保物权的排他特性与保证债权的简便受偿相得益彰。基于混合共同担保对债务人的增信作用,债权人授信于债务人,双方之间的交易得以展开。由此,一旦债务人到期资信恶化无法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因授信而产生的交易风险将会落为现实损失。根据诚实信用原则,民法允许债权人将现实化的风险转出于混合共同担保人处,各担保人因此形成风险共同体,以各自对交易促成的原因力为依据,分摊交易风险。但担保人之间的责任分担仅就其风险共同体内产生,并以公平为基础依据。而在担保人与债权人之间,效率才是解决市场问题的首要准则,债权人也因此获得向任一担保人寻求全部清偿的选择权。担保人对债权人负有的全额清偿义务与其在风险共同体内所应分担的责任限额之间存在明显裂痕,弥合的方法只能诉诸于担保人之间追偿权的行使。自此,文章所要论述的核心问题便在于如何构建公平、合理、简捷的混合共同担保追偿机制,以确保混合共同担保人实现风险的共担和损失的分散。全文安排如下:文章第一部分首先以物上保证人和保证人责任优先的判断为切入点,通过论述奠定行文所需的平等基础,并抛出混合共同担保追偿机制构建的话题。再通过对我国相关立法的梳理,尽可能全面整理出构建工作所需集中解决的问题点。文章第二部分确定担保人追偿权的法理基础。以履责担保人的利益损失与免责担保人的利益所得之间无法律上原因为主线,通过与不当得利制度的对比,揭示出混合共同担保中所暗藏的“利益转移”。并基于“权利寻租”困境解决的思路,论述法律赋予混合共同担保人追偿权的必要性。最后导出担保人之间的追偿法律关系,并对其本质与特征展开思考。文章第三部分论述混合共同担保追偿机制的具体建立。因各担保人于混合共同担保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份额在整个追偿机制运转中处于核心地位,文章通过具体数据,实例分析各计算方法的优缺点,最终提出确定担保人责任份额的基本方法,并明确其适用例外。随后,文章着力解决担保人追偿权行使过程中所遇到的信息不对称、权利行使额度限制以及双重追偿顺位限制等问题,搭建担保人追偿权行使的通道。最后,以债权人放弃部分担保权利对担保人追偿范围所产生的影响为落脚点,减少制度的不确定性,以保证混合共同担保追偿机制的稳定运转。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祥清;对行政追偿几个问题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2 ;擅自放弃追偿权不能获赔[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4年02期

3 ;共同保证人如何行使预先追偿权?[J];中国农村科技;2007年01期

4 ;无意售假冒稻种可否行使追偿权?[J];法制与经济(上半月);2007年05期

5 赵晓光;;论对共同担保人之间追偿权的四大制约[J];行政与法;2009年11期

6 王宗成;;探析挂靠关系中追偿权行使之法律依据[J];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03期

7 展晓文;;雇主追偿权相关法律问题探讨[J];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15期

8 黄江;擅自放弃追偿权不能获赔[J];汽车与安全;2003年09期

9 刘劲钢,苏彦来;行政追偿程序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10 董奇唯;刑事追偿制度初探[J];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尚素玉;;中国轮胎美国爆 伤人如何理赔[A];全国律协经济专业委员会2010论坛(成都)论文集[C];2010年

2 殷之杰;周吉高;鞠恒;;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特殊侵权的无过错民事责任及追偿权[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勇;担保上当别忘行使追偿权[N];东莞日报;2013年

2 李国忠;雇主追偿权的主体范围和追偿原则[N];江苏法制报;2006年

3 陈玉兰邋王玉池;骗取债权追偿权 讨回欠款并私吞[N];人民法院报;2007年

4 马晶 蒋春富;支持起诉破解追偿难[N];检察日报;2013年

5 成林;雇主追偿权的数额范围[N];江苏法制报;2013年

6 王蒙 房东升;主体不明确手段单一 道路救助基金追偿率低[N];人民法院报;2013年

7 李明;道交事故中连带责任方追偿权的实现[N];江苏经济报;2014年

8 通讯员 陈明春;晋宁县工商局两干部放弃民事追偿权[N];云南日报;2009年

9 梅静 张彬 丁朝阳;道路救助基金 垫付830万仅追偿36万[N];检察日报;2012年

10 宋晓波;“接受劳务一方”如何行使追偿权[N];江苏法制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延涌;论混合共同担保人的权益保护[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李晓梅;交强险保险人的追偿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玉肖停;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法律制度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何毅;论混合共同担保中的追偿权问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5 李梦龙;混合共同担保中第三人追偿问题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6 孙玉;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中追偿权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7 沈军炜;混合共同担保中担保人的追偿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8 汤中博;混合共同担保人追偿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9 潘明礼;论雇主追偿权[D];苏州大学;2011年

10 张丽君;论用人者的追偿权[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787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5787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2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