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银行卡发卡量激增,据央行统计,2017年第三季度末,我国人均持有4.71张银行卡。银行卡数量剧增的同时,银行卡盗刷案件发案率也直线上升。实践中,由于银行卡盗刷犯罪大多数为团伙作案、异地作案、内部成员多、分工明确,且团队作案经验丰富,具有较强反侦察能力,所以破案周期漫长、破案率非常低低。盗刷银行卡的犯罪分子往往难以找到,或者找到后也并无清偿能力,因此银行卡盗刷产生的损失往往由开卡行和持卡人承担。银行与持卡人之间,常常为损失由谁承担、承担责任的比例分配、举证责任的分配产生纠纷。本文从法律角度,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阐述银行卡盗刷纠纷。本文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部分。近年来银行卡伪卡盗刷案件频发,由于该类型案件侦查难度较大,很难破案,开卡行和持卡人也往往因此遭受损失。本文将分析银行卡盗刷案件发生的原因,认定储蓄存款的法律关系,同时结合当今研究现状研究开卡行与持卡人的责任承担及举证责任分配。另外,本文将分析英国、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对于银行卡盗刷纠纷的应对策略,进一步为我国银行卡盗刷纠纷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第二部分,银行卡盗刷案件频繁发生的原因。银行卡盗刷一般被认定为卡未离人、密码未泄、资金被不相关第三者提现或消费的情形。银行卡盗刷一般为团伙、跨国、技术性犯罪,由于作案成本低、涉及区域广,很难找到犯罪分子。该类案件频发原因如下:作案成本低、我国尚处于磁条卡向芯片卡迁移阶段、国外犯罪团伙涌入、金融机构存在漏洞及持卡人欠缺银行卡安全保护意识。此外,我国目前对储蓄合同存在法律空白,银行与持卡人暂时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标准,各地法院甚至出现同案不同判现象,司法公正与司法权威遭受威胁。第三部分,储蓄合同的认定。持卡人与开卡行之间是储蓄合同关系,而目前我国《合同法》尚不完善,还未对储蓄合同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储蓄合同性质的认定,学界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1)借款合同说:借款合同说认为储蓄合同中的持卡人与银行是债权债务关系;(2)保管合同说:保管合同说认为储蓄合同中的持卡人与银行是寄托保管关系。鉴于储蓄合同在订立和履行方面,并不符合保管合同的特点,且用债权债务关系来理解储蓄合同更为合适。故笔者认同借款合同说。第四部分,银行卡盗刷案件中,开卡行与持卡人的责任承担。银行卡盗刷案件的核心:持卡人和开卡行,产生盗刷损失后,该损失到底应当由哪一方承担。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分析以下两点:(1)持卡人和开卡行之间的法律关系。第三部分已论述,根据用户储蓄到银行的资金的所有权划分,学界主要有保管合同说和借贷合同说两种说法;(2)持卡人和开卡行二者的相应义务,是否都已得到及时履行。持卡人负有妥善保管银行卡、银行卡信息及密码以防他人窃取的义务,银行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具有保证其系统安全、避免系统受到攻击、能够识别真伪卡并提供安全的交易环境、接到持卡人求救通知及时冻结账户等义务。第五部分,国外对银行卡盗刷纠纷的相关立法。美国在1978年、英国在1974年就已经分别对银行卡盗刷纠纷中发卡行和持卡人的责任承担作出了相应的法律规定。英美国家皆对银行卡盗刷纠纷中持卡人的责任设限,美国盗刷案件中持卡人最多承担不超过50美元的损失,英国盗刷案件中持卡人若在盗刷发生后7日内通知银行可获得免责,最多承担不超过50英镑的损失。日本和德国以持卡人是否存在过错来判断其是否和银行分担责任,以及按照何种比例分担责任,日本和德国不存在持卡人限额责任。第六部分,银行卡盗刷纠纷的对策。盗刷案件频发,给持卡人和开卡行造成损失和困扰的同时,双方信任度急剧下降。银行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应当在履行合同过程中,从加强银行场所安保、完善自助设备、更新换代电子交易系统等各个方面保障持卡人的账户资金安全,持卡人应不断提高个人财产风险意识。同时,我国应当尽快对储蓄合同作出具体的法律规定。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92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鑫娟;;银行卡盗刷案件中金融机构的法律责任与义务[J];河北金融;2015年10期
2 苏盼;;论“克隆卡”案件中银行与持卡人责任分配[J];科技与法律;2013年06期
3 彭冰;;银行卡非授权交易中的损失分担机制[J];社会科学;2013年11期
4 梁春丽;;事后惩治不能真正杜绝银行卡盗刷[J];金融科技时代;2013年10期
5 汪春燕;;浅析银行卡盗刷案件中的多方法律关系[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2年04期
6 安征伟;;商业银行的保密义务[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年12期
7 陈瑛;;关于“克隆卡”民事纠纷案件的法律思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08期
8 薛崴;;持卡人跨行在ATM取款被盗的责任认定[J];人民司法;2010年12期
9 程春华;;举证责任分配、举证责任倒置与举证责任转移——以民事诉讼为考察范围[J];现代法学;2008年02期
10 宋建立;;冒领存款纠纷案件的处理及责任认定[J];法律适用;2007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黄成桂;银行卡盗刷纠纷的民事责任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2 贾博妍;借记卡盗刷风险分配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蒋诗敏;银行卡盗刷的法律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4 刘青;伪造银行卡盗刷损失承担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5 吴非;银行卡盗刷案裁判规则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6 左媛媛;银行卡被盗刷后的民事责任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
本文编号:
26001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600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