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德国无因债权契约理论的历史发展、概念特征和适用情形

发布时间:2020-05-06 11:14
【摘要】:无因性原则作为德国民法的的基本原则之一,不仅仅存在于物权法领域,而是贯穿债物二法,我国学者对德国无因性理论的研究多集中在物法领域,实际上无因性原则在债法领域同样有其适用的余地。《德国民法典》第780条(债务约束Schuldversprechen)和第781条(债务承认Schuldanerkenntnis)即是法典明文化承认无因债权契约之典型范例。我国学界对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已达成共识,并认为票据行为的无因性是债权行为有因性原则的例外,但学界对此研究通常只局限于票据行为无因性本身,多尚未上升至无因债权契约这一层面,盖因票据行为是最为重要且最典型的无因债权契约。事实上,民商经济法实务中的无因债权契约并不仅限于此,在信用证、见索即付保函、免责的债务承担等领域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随着经济生活的高速发展、国际贸易的日益增长、资金流动的高效频繁,无因债权契约理论势必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笔者利用自己在德国学习研修的机会,深入探究德国法上的无因债权契约理论,借助一手德文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理论学说和司法判例,最终希望能够引进该项制度,以解决我国司法实务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本文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引言中,首先明确德国无因债权契约理论的研究对适应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以及目前我国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现状,指出深入研究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详细叙述了德国无因债权契约理论在历史发展中的递嬗演变,追本溯源。起源于罗马法、过渡于中世纪时期与德国普通法时期、定型于现代德国法之中,同时考察该理论的产生原因、制度目的和立法背景,并对这一制度涉及到的原因理论、德国法学中的要因行为和无因行为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分析。第三部分,对无因债权契约理论进行了概说,明确了无因债权契约的概念和特征,并对无因债权契约与不当得利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旨在探究无因债权契约在德国民法中的内涵、效用和体系定位,以及与相关其他制度的衔接关系,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范畴。第四部分,重点论述了无因债权契约理论在德国司法实践中的各类具体适用情形,目的在于提示这一理论在我国的司法实务中同样有适用的可能性。第五部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司法实务的实际情况,分析借鉴德国无因债权契约制度的合理性及必要性,并指出该制度的功能和弊端。在第六部分结论中,基于我国目前的立法情况以及司法实践中对无因债权契约理论的需求,得出我国立法也有必要一般性明文承认无因债权契约效力的结论。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D951.6;DD9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乌尔弗里德·诺伊曼;郑永流;;法律教义学在德国法文化中的意义[J];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2002年00期

2 王晓晔;德国法巡礼[J];环球法律评论;2001年04期

3 王立民;论清末德国法对中国近代法制形成的影响[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6年02期

4 ;外国法学教科书精品译丛——德国法系列[J];法学家;2016年06期

5 李若愚;;我国法律行为形式规则制度重构——以德国法为考察对象[J];法制与社会;2014年34期

6 曾尔恕,张彩凤,崔琳琳;现代德国法的中古渊源[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王健;德国法在中国传播的一段逸史——从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说到赫善心和晚清修律[J];比较法研究;2003年01期

8 曾文远;;无权代理法律后果分析:以德国法和中国法的比较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07年02期

9 吴从周;;见义勇为与无因管理——从德国法及台湾地区法规定评河南法院判决[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10 沈建峰;;德国法中按企业规模对劳动关系分类处理的技术与方法[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胡娟;;德国法治国思想在近代日本的继受与岐变——以20世纪初民权学派与官僚学派的论争为中心[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混合的法律文化[C];2007年

2 王立民;;二十世纪初中国法学转型的两点思考[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3 沈百鑫;;德国水管理法的历史与现状[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赵晓钟;不造售台潜艇[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2 洪堡大学法学院博士 黄卉;德国法不可承受[N];经济观察报;2007年

3 陈灵海;“永恒情侣案”与德国法[N];人民法院报;2003年

4 记者 刘仁;欧洲及德国将在华展开培训研讨[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年

5 张平华 烟台大学法学院;重视宏观法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鹿一民;网络缔约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之眙;德国无因债权契约理论的历史发展、概念特征和适用情形[D];南京大学;2019年

2 刘畅;德国法中的消费者撤回权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D];中国政法大学;2016年

3 金婧;德国法视野下的个人信息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14年

4 张涛;德国民事判例制度考察[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5 沈媛;德国对企业并购中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6 娄宇;德国法和欧盟法中的比例原则及其在中国法上的借鉴[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7 王强;论日本法对德国法的移植[D];黑龙江大学;2006年

8 邹政文;环境污染侵权中纯粹经济损失问题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9 姚航;人格权财产利益保护问题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10 李冠华;德国法上的言论自由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511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6511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d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