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5 04:18
近年来,传统知识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知识的保护问题也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通过知识产权这一私权保护方式来促进传统知识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青睐。但传统知识却因为其自身传统性、集体性的特点,而无法和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相适应,因此很难得到充分的保护。作为私人权益保护方式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只负责商业性利用规则的建立,无法兼顾客体的源流问题。本文以安徽歙县地区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为例,以徽墨歙砚产业的开发和保护为出发点,通过实地调研,以歙县地区企业和政府在徽墨歙砚保护中所采取的措施为切入口,分析歙县地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经验教训,并从传统知识的保护模式、与当下知识产权制度的衔接、权利主体设计等方面对现阶段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此建议对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文章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目的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传统知识保护模式研究分析
1.2.2 传统知识权利主体研究分析
1.2.3 传统知识权利内容研究分析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传统知识保护概述
2.1 传统知识的定义
2.2 相关概念的比较辨析
2.2.1 传统知识与民间文学艺术表达
2.2.2 传统知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2.3 传统知识的发展
第三章 国外传统知识保护制度的比较分析
3.1 保护模式问题
3.1.1 知识产权保护模式
3.1.2 合同法保护模式
3.1.3 行政保护模式
3.2 权利主体问题
3.3 权利内容研究分析
第四章 现行传统知识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4.1 法律难以对其实现有效保护
4.2 传统知识的权利主体不明
4.3 传统知识的认定标准不明
4.4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传统知识的保护不够重视
第五章 实证调研——以徽墨歙砚为例
5.1 徽墨歙砚的发展状况
5.1.1 新中国成立前徽墨歙砚的发展历史
5.1.2 新中国成立后徽墨歙砚保护和发展
5.1.3 徽墨歙砚的发展现状
5.2 歙县对徽墨歙砚的保护探索
5.2.1 歙县对徽墨歙砚采取的保护模式
5.2.2 政府的探索
5.2.3 企业的探索
第六章 传统知识保护的对策建议
6.1 采取以政府为主,企业为辅的保护模式
6.2 实现知识产权与传统知识保护的对接
6.2.1 《专利法》对传统知识的保护开放口径
6.2.2 规范商标申请和管理行为
6.2.3 加快《著作权法》与传统知识保护的衔接
6.2.4 促进商业秘密对传统知识的保护
6.3 明确传统知识权利主体
6.3.1 国家
6.3.2 社区
6.3.3 族群
6.4 积极制定行业标准,申请地理标志
6.4.1 制定行业标准
6.4.2 申请地理标志
6.5 修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6.6 建立合理的活态传承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本文编号:3064560
【文章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目的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传统知识保护模式研究分析
1.2.2 传统知识权利主体研究分析
1.2.3 传统知识权利内容研究分析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传统知识保护概述
2.1 传统知识的定义
2.2 相关概念的比较辨析
2.2.1 传统知识与民间文学艺术表达
2.2.2 传统知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2.3 传统知识的发展
第三章 国外传统知识保护制度的比较分析
3.1 保护模式问题
3.1.1 知识产权保护模式
3.1.2 合同法保护模式
3.1.3 行政保护模式
3.2 权利主体问题
3.3 权利内容研究分析
第四章 现行传统知识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4.1 法律难以对其实现有效保护
4.2 传统知识的权利主体不明
4.3 传统知识的认定标准不明
4.4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传统知识的保护不够重视
第五章 实证调研——以徽墨歙砚为例
5.1 徽墨歙砚的发展状况
5.1.1 新中国成立前徽墨歙砚的发展历史
5.1.2 新中国成立后徽墨歙砚保护和发展
5.1.3 徽墨歙砚的发展现状
5.2 歙县对徽墨歙砚的保护探索
5.2.1 歙县对徽墨歙砚采取的保护模式
5.2.2 政府的探索
5.2.3 企业的探索
第六章 传统知识保护的对策建议
6.1 采取以政府为主,企业为辅的保护模式
6.2 实现知识产权与传统知识保护的对接
6.2.1 《专利法》对传统知识的保护开放口径
6.2.2 规范商标申请和管理行为
6.2.3 加快《著作权法》与传统知识保护的衔接
6.2.4 促进商业秘密对传统知识的保护
6.3 明确传统知识权利主体
6.3.1 国家
6.3.2 社区
6.3.3 族群
6.4 积极制定行业标准,申请地理标志
6.4.1 制定行业标准
6.4.2 申请地理标志
6.5 修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6.6 建立合理的活态传承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本文编号:30645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3064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