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媒体回应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06 07:02
  媒体回应权是指媒体报道所涉民事主体要求该媒体在案涉报道的相同版面或时段,就该报道无偿刊载或播送其回应内容的权利。新闻媒体因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的特点,使被报道人人格权更容易受到侵害。媒体的新闻自由与被报道人人格权保护之间的冲突十分复杂、尖锐。传统的侵权责任法很难缓解新闻媒体与被报道者的权利冲突,媒体回应权则是平衡二者关系的一种重要机制。媒体回应权的本质是人格权请求权其主要作用体现在名誉权保护中。在媒体回应权的适用范围方面,由于意见表达难以在法律中做出认定,冒犯性的意见表达可能比不实的事实陈述更具有侵害性,且在实践中,意见表达与事实陈述难以做出明确的区分,为保证人格权救济的全面性,应将媒体回应权的适用范围涵盖事实陈述与意见表达。大陆法系国家认为媒体回应权的适用不以构成侵权责任为前提;英美法系的国家没有将媒体回应权以制定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但在司法实践中通常将其作为侵权责任承担的抗辩理由规定在各国的名誉侵权法中。为保证人格权救济的全面性和及时性,媒体回应权的适用不应以构成侵权责任为前提。各国在媒体回应权具体的实现方式和形式的限制方面考虑了各自的国情,但其共性在于被报道人在合理期限内...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媒体回应权的概念及价值
    (一)媒体回应权的概念
        1.媒体回应权的定义
        2.媒体回应权的特征
    (二)媒体回应权的价值
        1.作为传统人格权侵权救济方式的补充
        2.平衡言论自由、新闻自由与人格权保护的关系
        3.促进资讯多元化
二、媒体回应权的性质
    (一)媒体回应权的性质为人格权请求权
    (二)媒体回应权是一种非独立性权利
        1.关于人格权请求权性质的不同观点
        2.媒体回应权应为非独立性权利
三、比较法上的的媒体回应权
    (一)大陆法系典型国家的媒体回应权
        1.法国
        2.德国
        3.日本
    (二)英美法系典型国家的媒体回应权
        1.美国
        2.英国
四、媒体回应权的适用
    (一)媒体回应权的适用范围
        1.关于媒体回应权适用范围的不同规定
        2.媒体回应权应适用于事实陈述与意见表达
    (二)媒体回应权的适用条件
        1.关于媒体回应权适用条件的不同规定
        2.被报道人人格权益受侵害时可适用媒体回应权
五、媒体回应权的实现
    (一)媒体回应权的行使
        1.媒体回应权行使的内容
        2.媒体回应权行使的限制
    (二)媒体回应权的法律效力
        1.关于媒体回应权法律效力的不同看法
        2.行使媒体回应权可作为媒体的抗辩事由
        3.媒体违反媒体回应权的司法救济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作为名誉损害救济方式的回应权——兼评《出版管理条例》第27条第2款规定[J]. 岳业鹏.  北方法学. 2015(05)
[2]英国诽谤法的抗辩体系:传统构造与最新发展——以《2013年诽谤法案》为中心[J]. 岳业鹏.  求是学刊. 2015(05)
[3]从独立请求权出发的人格权法律保护[J]. 解维克.  法学杂志. 2015(07)
[4]新闻侵权与报道自由的平衡性问题及对策——以媒体侵犯公众人物名誉权为例[J]. 李琳.  新闻世界. 2015(03)
[5]民法视野下的新闻侵权及解决方式研究[J]. 王鹏.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4(06)
[6]域外回应权制度及其启示[J]. 靳羽.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3(03)
[7]人格权法独立成编的体系效应之辨识[J]. 黄忠.  现代法学. 2013(01)
[8]人格权法的发展与完善——以人格尊严的保护为视角[J]. 王利明.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2(04)
[9]论作为人格权救济权之媒体回应权[J]. 王占明.  私法研究. 2012(01)
[10]美国UCCDA的立法及适用研究[J]. 郑仁荣,张勇虹.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01)

硕士论文
[1]面向回应权的思考:论我国名誉侵权法律救济的完善[D]. 赵文卓.西南政法大学 2016
[2]新闻名誉侵权证明责任分配制度研究[D]. 王换青.湘潭大学 2013
[3]网络传播中的名誉侵权行为研究[D]. 凌露.华中科技大学 2011
[4]人格权请求权制度研究[D]. 王国柱.吉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714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31714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9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