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媒商主体核心商行为的法律属性——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的定义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7 19:25
研究行为当以行为的对象为基点,如此才可使问题具体、研究结论客观。我国《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的对象是传播载体,从是否以实际发送传播载体作为传播行为构成要件的角度,可将《著作权法》中的传播行为划分为自行式传播和应答式传播。据此,可将前者定义为指使作品与传播载体结合,并使携载作品信息的传播载体向公众发送;可将后者定义为指使作品可被传播载体携载而待命向公众发送。传播行为的定义明确后,便可依此为指导,对现实中表象纷繁的各种"传播"做以准确的法律定性。
【文章来源】:法学杂志. 2020,41(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传播行为的对象
(一)信息的存在和传递离不开物质
(二)携载信息的传播载体
(三)对传播行为的对象称谓的选择
二、《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的物理学原理解读
(一)展览的物理学原理
(二)现场表演的物理学原理
(三)机械表演与放映的物理学原理
(四)广播的物理学原理
(五)信息网络传播的物理学原理
三、对《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的表征性抽象
(一)《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的共同特征
(二)与传播行为定义有关的分类:自行式传播与应答式传播
四、对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的原理性抽象
(一)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概念的初步提炼
(二)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概念的再完善
1.传播概念扩展的依据:
2.传播概念扩展的体现:
3.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定义的补足。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财产权的类型化、体系化与法典化——以《民法典(草案)》为研究对象[J]. 吴汉东. 现代法学. 2017(03)
[2]再论信息网络传播行为[J]. 张今. 出版发行研究. 2017(02)
[3]信息的本质及表现形态[J]. 冯亮. 江西社会科学. 2016(10)
[4]作为信息时代精神的哲学——对邬焜信息哲学的评论[J]. 约瑟夫·布伦纳,王健. 哲学分析. 2015(02)
[5]知识产权客体新论[J]. 何敏. 中国法学. 2014(06)
[6]邬焜信息哲学是信息时代的科学的世界观[J]. 李国武.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7]法益保护前置化问题研究[J]. 姚贝,王拓.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2(01)
[8]知识、信息与知识产权的对象[J]. 向波. 知识产权. 2011(01)
[9]主观与客观之间——知识产权“信息说”的重新审视[J]. 张玉敏,易健雄. 现代法学. 2009(01)
[10]信息与知识产权[J]. 郑成思,朱谢群.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硕士论文
[1]民法上的物[D]. 卢志刚.华中科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53461
【文章来源】:法学杂志. 2020,41(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传播行为的对象
(一)信息的存在和传递离不开物质
(二)携载信息的传播载体
(三)对传播行为的对象称谓的选择
二、《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的物理学原理解读
(一)展览的物理学原理
(二)现场表演的物理学原理
(三)机械表演与放映的物理学原理
(四)广播的物理学原理
(五)信息网络传播的物理学原理
三、对《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的表征性抽象
(一)《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的共同特征
(二)与传播行为定义有关的分类:自行式传播与应答式传播
四、对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的原理性抽象
(一)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概念的初步提炼
(二)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概念的再完善
1.传播概念扩展的依据:
2.传播概念扩展的体现:
3.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定义的补足。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财产权的类型化、体系化与法典化——以《民法典(草案)》为研究对象[J]. 吴汉东. 现代法学. 2017(03)
[2]再论信息网络传播行为[J]. 张今. 出版发行研究. 2017(02)
[3]信息的本质及表现形态[J]. 冯亮. 江西社会科学. 2016(10)
[4]作为信息时代精神的哲学——对邬焜信息哲学的评论[J]. 约瑟夫·布伦纳,王健. 哲学分析. 2015(02)
[5]知识产权客体新论[J]. 何敏. 中国法学. 2014(06)
[6]邬焜信息哲学是信息时代的科学的世界观[J]. 李国武.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7]法益保护前置化问题研究[J]. 姚贝,王拓.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2(01)
[8]知识、信息与知识产权的对象[J]. 向波. 知识产权. 2011(01)
[9]主观与客观之间——知识产权“信息说”的重新审视[J]. 张玉敏,易健雄. 现代法学. 2009(01)
[10]信息与知识产权[J]. 郑成思,朱谢群.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硕士论文
[1]民法上的物[D]. 卢志刚.华中科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534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3253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