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生态网络理论的石家庄市产业集群生态共生与空间分布
本文关键词: 产业生态网络 产业集群 产业生态链网 空间分布 石家庄市 出处:《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产业生态网络是一种区域性人工经济系统,也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形式。它的构建主要是模仿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机理,目的是解决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目前,国内有关产业生态网络的理论论述鲜有涉及,对理论应用的研究还是空白。 本文在对产业生态网络的理论支撑进行了回顾与归纳之后,详细阐述了产业生态网络理论的产生、表现形式、内涵和自身特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论的应用问题。进而,选取石家庄市为研究区域,基于作者长期调查积累的数据和搜集到的石家庄市产业资料,采用行业集中度法和区位商法,依次从集聚程度和集群程度进行两次筛选,得出石家庄市四个具有典型产业集群特征的产业,即医药产业、纺织产业、化工产业以及装备制造产业。结合产业生态网络理论,提出石家庄市产业集群的生态共生模型——产业生态网络模型,并分别对石家庄市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空间定位和产业生态链网的规划,为石家庄市产业集群从产业生态角度出发的发展定位提供一定的依据。 本文由五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思路、方法和意义,是对论文的一个总体把握;第二部分为产业生态网络理论的详细阐述,包括基础理论支撑、理论产生、理论解析及理论应用等方面;第三部分是对研究区石家庄市的产业集群的识别,从石家庄市产业概况和搜集的数据入手,运用行业集中度和区位商两种数学方法对石家庄市的产业进行了两层筛选,最终确定出石家庄市的四大产业集群,这是理论应用研究的基础;第四部分根据第三部分的调查计算结果,基于产业生态网络理论,提出了石家庄市产业生态网络模型,并分别对石家庄市四大产业集群进行了发展现状、空间分布的研究以及产业生态链网的规划构建;第五部分为全文的结语。
[Abstract]:Industrial ecological network is a regional artificial economic system and an important practical for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Its construction mainly mimics the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natural ecosystem. The purpose is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social progress,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fter reviewing and summarizing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of the industrial ecological network,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production, manifestation, connotation an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ial ecological network theory. Then, Shijiazhuang City i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area, based on the data accumulated by the author and the collected industrial data of Shijiazhuang City. By adopting the method of industry concentration and location quotient, this paper selects two times from th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and the degree of cluster, and concludes that there are four typical industries in Shijiazhuang, that i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nd textile industry.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ecological network,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cological symbiosis model of Shijiazhuang industrial cluster-the industrial ecological network mode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hijiazhuang four industrial clusters were analyzed, spatial positioning and the planning of industrial ecological chain network. It provides som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hijiazhuang industrial cluster from the angle of industrial ecology.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n introduction, which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research ideas, methods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is a general grasp of the paper; The second part is the detailed elaboration of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ecological network, including the basic theory support, the theory generati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the theory application and so on. The third part is to the research area Shijiazhuang industry cluster identification, from Shijiazhuang industry overview and collected data. This paper uses two mathematical methods of industry concentration and location quotient to screen the industry of Shijiazhuang, and finally determines the four industrial clusters of Shijiazhuang, which is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 In the 4th par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third par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ecological network, the industrial ecological network model of Shijiazhuang city is put forward, an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four industrial clusters in Shijiazhuang city is discussed respectively. The study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ecological chain network; Part 5th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full tex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27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德市“放开湖南西北口”课题组;放开湖南西北口 建设环湖经济圈[J];湖南经济;1995年09期
2 郭健康;县域经济的龙头在县城[J];湖南经济;1997年12期
3 王新民,丁伟;农业产业化研究综述[J];经济论坛;1997年19期
4 庄];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加速浦东高新科技产业升级[J];浦东开发;1998年02期
5 牛芳;浅谈知识产业[J];理论探索;2000年06期
6 本刊编辑部;湖北健康集团简介[J];湖北畜牧兽医;2000年03期
7 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11期
8 聂鸣;产业集群与武汉·中国光谷创新能力的提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11期
9 任世平;美国的技术创新[J];中国科技论坛;2001年02期
10 丁云龙,李玉刚;从技术创新角度看产业结构升级模式[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景俊海;;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 确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战略[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聂鸣;;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与中小企业政策[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协第4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煤矸石综合利用水平 努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A];第五次全国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汇编[C];2001年
4 徐鼎茂;;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可以在律师事务所创品牌中有所作为[A];第2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C];2002年
5 刘清平;;建设沿海城市群是广西重要的增长极[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2002—2004)[C];2002年
6 于树江;戴大双;王云峰;;区域产业创新的集群模式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赵惠英;邓玲;;西安城市竞争力提升的产业集群战略[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解放思想论坛文集[C];2003年
8 王启明;;基于产业群的西安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研究[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解放思想论坛文集[C];2003年
9 王德章;;从本土化到国际化——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市场营销发展战略[A];“西部开发”流通现代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关于发展漳州食品产业集群的若干建议[A];湖北省罐头工厂代号考评工作专题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黄;《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N];中国审计报;2001年
2 ;国际大都市建设思路的新拓展[N];北京日报;2002年
3 刘冀生;产业集群给温州带来什么[N];工人日报;2002年
4 甘中达(作者为省计委高技术产业处处长);培育我省独具特色的高技术产业集群[N];河北经济日报;2002年
5 李铁铮 艾芳 汪莹;穿的变迁[N];经济日报;2002年
6 李乾文;特色产业园区:开发区建设的新趋势[N];经济日报;2002年
7 倪鹏飞;进一步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N];经济日报;2002年
8 中共湖南望城县委书记 张湘涛;论区域创新[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何伟;服装名城新走向[N];人民日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彭嘉陵;纺织业:开发创新是关键[N];人民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立新;区域产业竞争力论——以泉州、温州、苏州三个地级市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郑胜利;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产业集群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陈剑锋;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4 杨晓慧;产业集群与日本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陈志洪;九十年代上海产业结构变动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李廷勇;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测度与实证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7 吴强军;浙江省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彭效军;西部开发中增长极的集聚和扩张效应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9 吴晓军;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建设[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10 赵鹰;FDI集群研究:以长三角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军;中小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系统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大学;2002年
2 叶波;面向整体技术能力演进的企业集群技术学习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3 陈晓东;产业集群: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选择[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艳;东部产业集群对西部开发的若干影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谭文柱;产业集群的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6 陈雪松;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可持续发展[D];暨南大学;2003年
7 孟军;产业群形成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8 王鸿飞;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3年
9 王建华;供应链管理在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D];昆明理工大学;2003年
10 何颖琦;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研究——理论模型与实践效果的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789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flw/1478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