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曼法律发展理论探析
本文关键词: 法律制度 法律文化 个人主义 法律全球化 出处:《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当下,希腊金融危机触及了西方语境中法律全球化的软肋,即所谓最完善的美国商法和毫无风险的金融衍生品都是“西方学者的自吹自擂”。而弗里德曼作为西方杰出的法社会学者,对全球化下的法律发展的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与预测,弗里德曼把法律变化与社会变化的关系问题作为自己的终身问题,并且一直坚持社会变迁型塑法律文化,法律文化影响法律制度,法律制度又反作用于社会变迁的思路来解释社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弗里德曼法律发展理论中的三个基本概念——法律、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的梳理,进而以法律文化作为切入点,来检视他的法律发展观点。 首先,弗里德曼基于社会学的视角考察法律和法律制度,这是其独创。弗里德曼采取一种外部观察的方式,试图从社会科学的视角来看待法律,也就是将法律制度视为许多社会制度中的一种,按照行为来描述、解释法律制度,清晰的描述了动态的法律制度运行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弗里德曼强调了被他称为“法律文化”的作用,法律文化既是弗里德曼法律发展理论中的分析性概念,又是实质性变量。 其次,弗里德曼论述了西方工业化、现代化和现代法律文化间的逻辑,这是其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他认为现代性的特征就是经由科技带来的社会迅速变革,现代科技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还由此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与19世纪相比,个人主义观的内涵在20世纪发生了根本转变,亦即由政治、经济领域的个人主义转向表现型个人主义。而表现型个人主义观的内涵体现于个人选择的广度和深度的扩大、法律对个人选择权利的尊重和保护,法律的合法性基础正是基于人们愿意以法律德方式来保护其选择权。于是,在弗里德曼的视野中“现代工业化、法律文化、法律制度的变迁”形成了一个美好的循环。 最后,弗里德曼认为现代化带来的文化的趋同最终会使法律全球化,且法律全球化可能遵循美国法律目前的模式——选择的共和国的道路。这暴露了他的思想中不足的一面,撇开文化霸权论不谈,至少他的理论路数本身就有缺陷。即使在现代化、全球化的驱使下,文化逐渐呈现趋同性是一个事实问题,但完全抹杀文化的差异性,得出世界文化趋美国化的结论有失客观。法律全球化、法律文化、法律技术趋同化无法完全消灭法律文化的独特性,全球化带来的是文化的冲突和共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化的新发展,而不是文化同一于美国文化模式。
[Abstract]:At present, the Greek financial crisis has touched the weakness of legal globalization in the western context. That is, the most perfect American commercial law and risk-free financial derivatives are all "boasted by western scholars." Friedman, as an outstanding legal and social scholar in the West, has made his own explanation and prediction of the leg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Friedman regar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gal change and social change as his own lifelong problem, and has always insisted on shaping the legal culture of social change, which affects the legal system. Legal system reacts with the idea of social change to expla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is paper combs three basic concepts in Friedman's theory of legal development: law, legal system and legal culture. Then the legal culture as a starting point to examine his point of view of legal development. First of all, Friedman's approach to law and legal system from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was his originality. Friedman tried to look at la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al sciences in an external way. That is to say, the legal system is regarded as one of many social systems, describing and explaining the legal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behavior, clearly describing the dynamic process of the legal system. Friedman emphasized the role of what he called "legal culture", which is not only an analytical concept in Friedman's theory of legal development, but also a substantial variable. Secondly, Friedman discusses the logic between western industrialization, modernization and modern legal culture, which is the core of his theory of development.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t only changed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but also the way people look at the world. Compared with 19th century, the connotation of individualism changed fundamentally in 20th century, that is, by politics. In the economic field, individualism turns to expressive individualism, and the connotation of expressive individualism is embodied in the expansion of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individual choice, and the respect and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of individual choice by law. The legal basis of law is based on the willingness of people to protect their right to choose in the way of legal virtue, and thus, in Friedman's vision, "modern industrialization, legal culture and the change of legal system" have formed a beautiful cycle. Finally, Friedman believes that the cultural convergence of modernization will eventually lead to the globalization of law, and that legal globalization may follow the current model of American law-the choice of the path of the republic. Aside from the theory of cultural hegemony, at least his theoretical approach is flawed. Even under the drive of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he gradual convergence of cultures is a matter of fact, but completely obliterat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world culture tends to be Americanized is not objective. The globalization of law, the assimilation of legal culture and legal technology can not completely eliminate the uniqueness of legal culture. Globalization brings about the conflict and symbiosis of culture and the new development of culture, not the unity of culture in American culture model.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维建;试论美国的民事诉讼法律文化[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高鸿钧;;美国法律文化的自由及其局限[J];清华法学;2009年01期
3 董爱玲;;法律文化中的和谐精神与和谐社会建设[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童晓岚;郭德双;;试论美国法律文化在经典法律电影中的表达[J];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05期
5 胡旭晟;肖洪泳;;作为一种立场和方法的法律文化[J];法学家;2004年06期
6 程波;论法律电影视域下的美国法律文化[J];文史博览;2005年06期
7 张中秋;;书前书后——《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修订版序)[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01期
8 钟新海;全球化时代的中西法律文化冲突审视[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9 李福坤,夏永玉;全球化时代的法律文化冲突[J];河北法学;2001年06期
10 张宝成;影响当代中国法律文化建设的因素[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玉玲;颜峰;;探析法律文化[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2 郭威;;法律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严崇伟;王家忠;;让法律文化与律师同行[A];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2004年
4 王霄燕;;晋国的法律文化[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5 巴雅尔赛汗;;清朝法律文化和思想在博克多汗蒙古国法系中的传承[A];蒙古史研究(第九辑)[C];2007年
6 蒋媛;;英汉法律术语的误译及应对策略[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效敬;;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和谐观念及其现代化途径[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8 淡乐蓉;;“赔命价”习惯法——多元法律文化下的共识性规则[A];民族法学评论(第七卷)[C];2010年
9 曹夕多;;弗里德曼的教育券思想与浙江长兴的教育券实践[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10 刘金子;李聪;;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与海关法治现状——法治型海关建设的反思与前瞻[A];法制建设与和谐海关征文专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任强 李连宇;法律与电影:视界融合中的法律文化[N];法制日报;2006年
2 贾国发邋闫弘宇;推进法律文化社会化[N];吉林日报;2007年
3 郝铁川 教授;东方法律文化的转型[N];检察日报;2002年
4 曹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初探[N];光明日报;2005年
5 彭志刚 刘英钧;构建良好法律文化 促进改善执法环境[N];法制日报;2002年
6 唐爱萍;法律文化在推进盐政管理中的作用[N];江苏法制报;2007年
7 梁小民;我心中的弗里德曼[N];南方周末;2006年
8 本报记者 谢晓冬 但有为;“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逝世[N];上海证券报;2006年
9 梁捷;弗里德曼和他的中国学生[N];上海证券报;2006年
10 周逸岗邋宋献;让群众走进法庭 让审判亲近群众[N];江苏经济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华育;弗里德曼与奥地利经济学[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2 李强;从“法律文化研究”的角度审视马克斯·韦伯的法律社会学[D];吉林大学;2006年
3 刘泽友;湘鄂西土家族家族司法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4 董斌;反腐小说的文化意蕴与价值[D];兰州大学;2007年
5 贾育林;中国古代廉政法律文化及其现代价值[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甘措;藏族法律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张清;解读列宁:法律与经济的互动[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叶晓川;清代科举法律文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王晓广;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法律文化冲突论纲[D];吉林大学;2009年
10 黄华均;草原法的文化阐释[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莹;弗里德曼法律文化理论初探[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烩;弗里德曼法律发展理论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3 尹长松;弗里德曼的法律文化观[D];吉林大学;2007年
4 刘娜;英租威海卫法律文化解读[D];山东大学;2010年
5 谭艳;罪刑法定的文化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6 范文涛;论中国法律文化主体的主体性生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孙继宇;中国传统文化对汉代司法运行机制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小丹;韩非的重刑思想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9 詹筱茹;法律文化影响下的中法国民诉讼意向差异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徐馨;权利文化与清末修律[D];湘潭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225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flw/1522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