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商法论文 >

基于模态信息的结构模糊损伤识别

发布时间:2018-06-22 02:34

  本文选题:模糊参数 + 应变模态 ; 参考:《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 基于结构动力特性的损伤识别技术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国内外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有部分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实际工程。但对于大型的土木工程来讲,由于结构构件制作或者结构施工误差,往往使得结构的参数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可能是随机的也可能是模糊的,甚至可能是模糊随机的。而在大多数结构设计与分析中,都是将结构参数看成是一个确定性的量,进行计算与分析,这样分析的结果不仅不能反映结构的实际情况,而且再加上结构使用荷载的不确定性,这必将影响基于结构动力特性损伤识别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工程设计与分析过程中,考虑结构参数的不确定性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首先介绍了结构损伤识别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以及损伤识别的基本理论。其次选取桁架结构的应变模态改变值作为结构损伤识别指标,对桁架结构不同杆件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进行识别。结果表明,利用应变模态改变值作为损伤指标可以识别结构的损伤。然后采用结构的应变模态改变值建立标准模式库,利用模糊贴近度的方法,对结构的损伤程度进行识别。通过考虑材料强度特性、结构尺寸以及负载的模糊特性,建立桁架的刚度矩阵和质量矩阵,并通过Rayleigh商法得到结构的自振特性。通过一桁架模型,分析了由于考虑结构材料强度、结构尺寸以及负载的模糊特性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以上分析都是结构振动分析的正问题,本文还对结构振动的反问题做了研究,通过利用特征值反问题识别结构的刚度,算例表明,该方法可以很好的识别结构的刚度。最后将其应用于一实际加固工程,验证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Abstract]:The damage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es is a new technology developed in the past 20 years. Man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done a lot of research work in this area and made a series of research results. Some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practical projects. However, for large-scale civil engineering, the structural parameters are often uncertain due to the structural component fabrication or structural construction errors, which may be random or fuzzy. It may even be fuzzy and random. In most structural design and analysis, the structural parameters are regarded as a deterministic quantity to b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so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can not only reflect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tructure. In addition, the uncertainty of the structural load will affect the accuracy of damage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uncertainty of structural parameters in the process of engineering design and analysis. 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tructural damage identification and the basic theory of damage identification are introduced. Secondly, the strain mode change value of truss structure is selected as the damage identification index to identify the damage of truss structure with different degree of dama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amage of the structure can be identified by using the strain mode change value as the damage index. Then, the standard mode library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strain mode change value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damage degree of the structure is identified by the method of fuzzy closeness degree. The stiffness matrix and mass matrix of the truss are established by considering the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terial, the size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fuzz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ad, and the natural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are obtained by Rayleigh quotient method. By means of a truss model, the influence of fuzzy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al material strength, structural size and load on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is analyzed. The above analysis is the positive problem of structural vibration analysis. The inverse problem of structural vibration is also studied in this paper. By using eigenvalue inverse problem to identify the stiffness of the structure, the example shows that the method can identify the stiffness of the structure very well. Finally, it is applied to a practical reinforcement project to verify its feasibility and reliability in practic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U31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文正;白嵩;刁文菊;;基于应变模态的桥梁损伤识别模拟分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年05期

2 赵晓燕;;基于应变模态的刚构桥损伤诊断分析[J];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3 彭超;;基于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综述[J];山西建筑;2011年25期

4 尹骏晖;李伶;杜青;;基于神经网络和柔度曲率的简支梁损伤识别[J];山西建筑;2011年21期

5 李会湘;刘利升;姜云峰;;基于遗传算法梁的损伤识别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1年06期

6 陈长万;;基于动力特性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18期

7 李海涛;陈建云;王志华;;基于小波变换的圆柱壳损伤识别方法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魏拓;;基于支持向量机和模态曲率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J];北方交通;2011年08期

9 雷家艳;姚谦峰;雷鹰;刘朝;;基于随机振动响应互相关函数的结构损伤识别试验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1年08期

10 谭冬梅;瞿伟廉;秦文科;;基于小波包和模糊聚类的输电塔结构损伤诊断[J];天津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济同;于红理;;基于应变模态差的海洋平台构件的损伤识别研究[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毛东建;;基于应变模态对桁架结构损伤识别的实验探讨[A];第十届全国建设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刘蕾蕾;;基于曲率模态分析的梁桥损伤识别研究[A];全国既有桥梁加固、改造与评价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杜思义;陈淮;殷学纲;;基于应变模态的连续梁桥损伤识别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3年

5 王志华;张向东;马宏伟;;基于应变曲率法的悬臂梁多位置损伤识别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3年

6 彭卫;王炎;;基于动力特性的中承式拱桥损伤识别[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7 赵健;赵东;;基于受迫振动特性的木地板损伤识别与试验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曹宗杰;金延中;唐健;于洋涛;陈荣明;;基于结构动力学对某型机翼结构损伤识别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下册[C];2011年

9 唐健;曹宗杰;于洋涛;;结构健康监测中损伤识别的现状研究[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赵启林;龚小波;陈浩森;;桥梁健康监测与损伤识别[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04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特大桥呼唤健康监测系统[N];中国建设报;2004年

2 王瑞水、刁骋;百余专家交流桥梁“把脉”术[N];中国交通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侯季光 苏伟;九五期间我国土木工程科技取得重大进展[N];中华建筑报;2001年

4 ;“九五”科研成果高强度高性能 混凝土和高效预应力混凝土显身手[N];中国建材报;2002年

5 国伟 张衍涛;海洋平台结构的实时监测和检测成像技术[N];中国石化报;2003年

6 本报见习记者 许琦敏;桥梁健康的守护者[N];文汇报;2003年

7 顾猛;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召开[N];中国建设报;2009年

8 豫交通厅;钢管混凝土拱桥健康监测与检测技术通过鉴定[N];中华建筑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春利;基于应变模态桥梁健康监测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马辉;基于计算智能方法的简支梁桥损伤识别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何伟;中、下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损伤识别关键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付春雨;基于车致振动响应的铁路桥梁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贺瑞;大跨桥结构监测系统的模态识别和误差分析及损伤识别[D];清华大学;2009年

6 王艺霖;基于影响线二次差值的桥梁损伤识别方法[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段红霞;钢结构地震损伤分析与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宋彦君;梁式桥监测中的应变—位移转换技术及裂缝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程良彦;拱结构的损伤识别方法及损伤结果可视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10 李国东;钢结构损伤诊断实用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宗江;基于应变模态的桁架结构损伤识别[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2 周建荣;钢桁架拱桥结构基于神经网络的损伤识别法[D];重庆大学;2010年

3 王义远;简支梁损伤识别曲率模态方法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李琦;基于环境激励的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的模态分析与损伤识别[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爱丽;模态曲率差值法在拱肋健康监测和损伤识别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6 章灵燕;桁架结构的损伤识别方法[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李秀芬;基于改进遗传—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8 顾津申;基于结构模态参数的损伤识别技术[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9 范小军;梁桥的动力损伤诊断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10 姜治明;基于Hilbert-Huang的井架损伤识别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0511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flw/20511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0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