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商法论文 >

东中西部经济增长中结构效应和要素作用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10 10:55
【摘要】: 本文运用经济增长理论,比较分析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转换、生产要素投入、区域技术创新等因素的不同作用及贡献。 第一章采用份额—偏离法,分析中国东中西部80年代和90年代的产业结构效应,及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变化;根据各省市区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划分不同的类型区。用同样的方法,分别研究90年代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对东中西部经济增长的作用。选取东部的上海、江苏、浙江和辽宁,中部的山西、湖北,西部的四川、陕西,采用区位商法,计算1989年和1997年制造业各行业的专业化指数,以考察工业结构的变动特征。 分析得出:(1)东中西部“八五”以来地带性经济差距开始急剧加大。 (2)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剧烈变动。但就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来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地带性差异。 (3)90年代产业结构推动我国大部分省份经济增长的因素已由80年代的结构因素转变为竞争力因素。80年代我国大部分省区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推动效应显著,东部有6个省区即江苏、广东、浙江、福建、广西、海南等省同时具有竞争力优势。而90年代,我国东部和中部大部分省区经济增长中竞争力因素起了明显作用,东部有7个省份同时结构效应显著。西部除四川、新疆、重庆竞争力因素较好外,其他大部分省份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均不具优势。 (4)就三次产业而言,东部省份一、二、三产业在全国具有竞争力优势;中部一、三产业较好,竞争力较强,但第二产业的竞争力较弱;西部除第一产业的竞争力较好外,二、三产业的竞争力都非常弱。从总体上看,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差距主要在于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竞争力发展的差距。 (5)从工业部门的专业化水平看,东部的上海、江苏、浙江等保持了较高的专业化水平,传统工业部门得到压缩,技术水平较高的制造业专业化指数上升;东部的辽宁、中部的山西、湖北等省专业化水平变动不大;西部实力最强的陕西、四川等省专业化水平整体下滑,在全国地域分工中的地位迅速下降。 第二章采用新古典经济增长公式分析东中西部经济增长因素构成,得出: (7)1978—2000年期间,全国经济年均增长9.52%,其中劳动和资本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5.52%,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44.48%,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增长来支撑。 (8)对比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要素投入贡献,可以发现资本投入贡献的差距是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根本原因。 (9)东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呈地带性分布,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但就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相对份额而言,东中西部相差不大。 利用回归分析,计算2000年各地区的综合要素生产率,研究东中西部资金的使用效率。 (10)在资金使用效率方面,东部经济发达省份资本投资己趋饱和,,资本利 用效率低下。中部省份产业基础较好,资本投资还没有饱和,资本生产率较高。 西部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产业基础较差,资本积累不足,资本生产率很 低。 经济增长必须从主要依靠要素数量的扩张转向主要依靠要素使用效率的提 高。建设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以技术创新提高要素生产率,促进结构效益。通过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激活中小企业、改造传统产业、产品创新与成果转化、制度 与机制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功能,促进知识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流动, 利用企业主体创新机制、技术流动机制、风险投资机制、资源重组机制等基本运 行机制,促进产业的创新发展。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F12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E.J.米香;任保平;梁炜;;经济增长的代价[J];中国投资;2011年09期

2 杨凌;李国平;;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方法评述[J];统计与决策;2011年14期

3 张健娇;杨明;;浅析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商业经济;2011年16期

4 海闻;;对待经济增长不能走极端[J];共产党员;2011年14期

5 李志强;赵守艳;;基于Kaya模型的高能耗产业低碳发展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经济问题;2011年08期

6 徐盈之;张全振;;中国制造业能源消耗的分解效应:基于LMDI模型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魏颖;;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7期

8 ;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面临六大问题[J];求知;2005年02期

9 ;质量型经济增长更具里程碑意义[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1年02期

10 薛剑虹;;信息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效应分析与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卓成霞;;金融危机下保就业与保经济增长的博弈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2 莫文;彭运石;;主观幸福感和经济增长[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鸿飞;于进才;孟繁一;;试析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4 姜焰生;;现代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刘渝琳;白艳兰;;金融深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吴开;夏鑫;;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忠文;;经济增长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浅析[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韩中豪;胡雄星;张明旭;;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9 刘幸菡;吴国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在中国的实证检验[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10 王维国;杨晓华;;我国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兼论国债负担对国债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刘中显;4万亿投资结构效应前瞻[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2 方烨 李克;保持经济增长 消费“马车”仍需提速[N];中国改革报;2005年

3 钟欣;经济增长有所放缓是件好事[N];中国改革报;2005年

4 记者 张小梅 张骅;解决经济增长有效支撑是关键[N];中国企业报;2005年

5 记者 孙秀霞;我省经济增长保持良好态势[N];黑龙江经济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李昌鸿;美经济增长步伐放慢[N];证券时报;2005年

7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孙立坚;经济增长放慢如何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8 本报驻堪培拉记者 陈小方;澳大利亚力保经济增长[N];光明日报;2008年

9 本报评论员;迅速行动起来 力保经济增长[N];宁波日报;2008年

10 见习记者 郭锦辉;消费引擎“护航”经济增长[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菁;环境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范兆斌;跨国移民、人力资本结构和经济增长[D];暨南大学;2011年

3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程治中;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5 关春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改革绩效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6 张宝贵;教育科学发展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陈萍;文化软实力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8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王然;市场化进程、企业家职能配置与经济增长[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刘瑞明;国有企业如何拖累了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的经验证据[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文丽;东中西部经济增长中结构效应和要素作用比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冬梅;技术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3 赵家龙;中部地区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4 帅富成;长株潭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叶新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技术和制度动因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6 林杨;内蒙古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童荟颖;新疆喀什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D];新疆大学;2010年

8 闫鑫;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9 刘伟;内蒙古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朱盛华;山东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615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flw/22615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6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