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商法论文 >

日照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生态风险分析

发布时间:2019-02-09 15:48
【摘要】:采用平均效应区间中值商法、有机碳归一化法和效应区间低、中值法3种评价方法,分析日照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生态风险.效应区间低、中值法评价结果表明:岚山头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16种PAHs可能都存在生态风险;远离岚山头的东部和北部海域以及岚山港南部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芴和菲可能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平均效应区间中值商法和有机碳归一化法评价结果均显示:岚山头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可能存在相对较高的生态风险,其它海域表层沉积物具有潜在生态风险的可能性较低.平均效应区间中值商法评价结果显示:岚山头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发生毒性的可能性为50%.
[Abstract]:The ecological risk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Rizhao coastal waters was analyzed by using three evaluation methods: mean effect interval median quotient method, organic carbon normalization method and low effect interval method, and the median method was used to evaluate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Rizhao coastal waters. The effect range is low. The results of median method show that all 16 PAH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near Lanshantou may have ecological risk. There may be some ecological risk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fluorene and phenanthrene in the eastern and northern sea areas far from Lanshan and the southern sea area near Lanshan Port. The results of mean effect interval median quotient method and organic carbon normalization method show that the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sea area near Lanshantou may have relatively high ecological risk, while the surface sediments in other sea areas are less likely to have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s. The mean effect interval median quotient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toxicity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near Lanshantou is 50%.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06039)
【分类号】:X820.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云增;杨浩;张振克;秦明周;;水体沉积物环境质量基准建立方法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1期

2 田蕴,郑天凌,王新红;厦门西港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分布及来源[J];海洋与湖沼;2004年01期

3 杨永亮,麦碧娴,潘静,殷效彩,李凤业;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来源[J];海洋环境科学;2003年04期

4 罗孝俊;陈社军;麦碧娴;曾永平;;珠江三角洲地区水体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来源、迁移及生态风险评价[J];生态毒理学报;2006年01期

5 林建清,王新红,洪华生,陈伟琪,刘日先,黄哲强;湄洲湾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分布及来源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磊,刘敏,许世远,俞立中;上海滨岸潮滩生物多样性及其利用与保护[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2期

2 袁旭音,王禹,孙成,许乃政,陈骏;太湖底泥中多氯联苯的特征与环境效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3期

3 陈云增;杨浩;张振克;秦明周;;水体沉积物环境质量基准建立方法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1期

4 王磊,张启慧,侯立军;上海滨岸带水体自然净化作用及其评价[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年02期

5 张路;范成新;鲜启鸣;马莹莹;赵中华;邹惠仙;;太湖底泥和疏竣堆场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布及潜在生态风险[J];湖泊科学;2007年01期

6 傅若农;近两年国内气相色谱的应用进展(Ⅰ)[J];分析试验室;2005年04期

7 戴纪翠;宋金明;郑国侠;;胶州湾沉积环境演变的分析[J];海洋科学进展;2006年03期

8 刘丽艳,李一凡,姜安玺,闫波;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农药研究进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10期

9 袁旭音,李阿梅,王禹,孙成;太湖表层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及其毒性评估[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孙艳,何孟常,杨志峰,李杏茹,谢孟峡;黄河中下游表层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污染特征[J];环境化学;2005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跃惠;珠江三角洲一些水体沉积物中毒害有机污染物分析及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0年

2 田蕴;海洋环境中多环芳烃污染的微生物修复作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3 李莲芳;北京市地表水体污染评价与控制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4 毕春娟;长江口滨岸潮滩重金属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菊英;海洋沉积物的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6 罗孝俊;珠江三角洲河流、河口和邻近南海海域水体、沉积物中多环芳烃与有机氯农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7 李玉;胶州湾主要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分布及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8 韩建波;海洋沉积物地球化学特性对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邓红梅;西江流域水体有机污染物及大分子有机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10 洪松;水体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研究[D];北京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志强;多环芳烃对秋茄幼苗的生理生态效应及其在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的含量与分布[D];厦门大学;2002年

2 潘静;青岛近海沉积物及贻贝中环境荷尔蒙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3 史双昕;南四湖沉积物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4年

4 刘华林;河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多介质分配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罗世霞;红枫湖水体和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及源解析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宗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东海泥质区的分布与沉积记录[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姜重臣;大亚湾海域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8 潘勇军;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多环芳烃(PAHs)积累与分布特征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9 陈晶;淮南矿区环境中多环芳烃分布赋存规律及环境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10 陈畅曙;HDTMA改性粘土对水中低浓度多环芳烃的吸附固定作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牧;海岸带海湾生态系统生态退化的研究——以湄洲湾为例[J];福建地理;2001年02期

2 林峥,麦碧娴,张干,盛国英,闵育顺,傅家谟;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定量分析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J];环境化学;1999年02期

3 闫菊,鲍献文,王海,石磊;胶州湾污染物COD的三维扩散与输运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1年02期

4 刘国卿,张干,李军,李可昌,郭玲利,刘向,池继松,彭先芝,祁士华;多环芳烃在珠江口的百年沉积记录[J];环境科学;2005年03期

5 罗孝俊,陈社军,麦碧娴,曾永平,盛国英,傅家谟;珠江及南海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及来源[J];环境科学;2005年04期

6 霍文毅,陈静生;我国部分河流重金属水-固分配系数及在河流质量基准研究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1997年04期

7 麦碧娴,林峥,张干,盛国英,闵育顺,傅家谟;珠江三角洲河流和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研究——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的分布及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00年02期

8 刘现明,徐学仁,张笑天,周传光,李红;大连湾沉积物中PAHs的初步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1年04期

9 李军,张干,祁士华,刘国卿;广州市大气中颗粒态多环芳烃(PAHs)的主要污染源[J];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10 吴庆龙,孔志明,陈开宁;太湖主要入出湖河道非挥发性有机提取物致突变性分析[J];海洋与湖沼;199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建清;生物标志物法研究多环芳烃对海水养殖鱼类的毒性效应[D];厦门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卫东;万云洋;钟宁宁;费佳佳;张枝焕;;土壤和沉积物石油污染现状[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1年04期

2 王瑶;邹乔;杜显元;李兴春;李鱼;;基于污染物持久性的化学品评分排序模式(SCRAM)修正——以石油开采场地土壤污染物评分排序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3 康丽娟;;2009年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环境科学;2011年07期

4 薛红琴;赵尘;孔思达;周瑞佶;;南京城区路面沉积物中铅污染分析[J];环境科技;2011年04期

5 冯胜;段雪梅;朱广伟;;厦门市不同城市化区域水体表层沉积物多环芳烃的含量、分布、来源及生态风险评价[J];环境化学;2011年08期

6 潘峰;耿秋娟;楚红杰;王利利;;油田地表土壤中多环芳烃提取方法改进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7 张厚勇;王在峰;董捷;李海滨;;PAHs在炼油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24期

8 杨峰;钟鸣;白鹏;马慧;;土壤中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的降解及其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J];辽宁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9 张鹏;张蓓;刘芳;刘智峰;;土壤中多环芳烃的降解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6期

10 尹冬雪;苏玉红;乔敏;;环芳烃芘对拟南芥的生物毒性效应(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永亮;麦碧娴;潘静;李凤业;殷效彩;;胶州湾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来源[A];第六届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2 陈国良;刘玲;罗斌;张金良;陈国良;谭凤珠;;淮河干流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与生态风险评价[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于泳;徐建;孙红文;戴树桂;;多环芳烃在黄河兰州段沉积物和间隙水中的分配[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6暨第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伟;沈国锋;杨意峰;陶澍;;生物质燃烧来源的多环芳烃排放特征及环境行为[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赵香爱;何苗;金玉善;丛琳琳;李东浩;;人参种植地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马万里;刘丽艳;田崇国;杨萌;孙德智;齐虹;张志;沈吉敏;李一凡;;我国土壤和大气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研究[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澍;马君;史晓凤;孔德地;韩晓红;郑荣儿;;多环芳烃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探测与分析[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8 杜娟;吴宏海;戚文珍;窦晓文;刘念;刘晓华;;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析方法研究进展[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9 陶玉强;薛滨;邓健才;姚书春;胡维平;;太湖水源地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来源、赋存状态及生态风险[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10 魏玲;刘俐;李发生;;不同浓度多环芳烃的三维及同步荧光特征[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勇;《海洋环境状况》揭示海洋现状[N];中国环境报;2006年

2 本版编辑 秦伯强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教授 董艳红;解密湖泊富营养化[N];中国水利报;2007年

3 记者 周雁凌 季英德;海水浴场水质优良[N];中国环境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于莘明;水土污染治理应防盲点[N];科技日报;2006年

5 记者 解悦;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刻不容缓[N];南京日报;2004年

6 张兴刚邋张建民;有机废水治理难在哪里[N];中国化工报;2007年

7 秦亚洲;我国科学家揭开湖水突然变臭之谜[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8 本报记者 台桂花;淡水湖泊遭遇水华污染之困[N];中国环境报;2005年

9 汤忠民;福建近岸海域污染范围有所缩小[N];中国海洋报;2007年

10 万国江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揭开“黑潮”之谜[N];中国水利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艳霖;西江高要断面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行为与通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2 林建清;生物标志物法研究多环芳烃对海水养殖鱼类的毒性效应[D];厦门大学;2002年

3 何苗;杂环化合物和多环芳烃生物降解性能的研究[D];清华大学;1995年

4 高彦征;土壤多环芳烃污染植物修复及强化的新技术原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刘筱红;气溶胶中烃类化合物的同位素测定及其用于源解析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6 范瑞芳;广州等城市中学生与电子垃圾拆解地—贵屿镇人群尿中多环芳烃羟基代谢物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7 樊曙先;南京市区与郊区气溶胶PM_(2.5)元素及多环芳烃污染特征的对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8 刘金泉;二氧化氯与多环芳烃污染物的反应活性及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9 张雪英;江苏城市污泥中PAHs的分布特征及其堆肥对PAHs(荧蒽)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0 廖梦霞;鄱阳湖沉积物—水界面痕量砷、锑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艳;长江嘉陵江重庆段多环芳烃污染状况及风险评价[D];重庆大学;2009年

2 王伟伟;珠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结构特征与HOCs吸附模式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裴静;北京市西南地区水中有毒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4 展惠英;多环芳烃类污染物在黄土中的迁移转化[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畅曙;HDTMA改性粘土对水中低浓度多环芳烃的吸附固定作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6 欧阳勋;超临界CO_2萃取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张茜;土壤中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检测技术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8 马栋;焦化工业场地土壤的PAHs污染特征及微生物修复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毛小华;海洋水体和海洋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10 杨振亚;植物吸收积累多环芳烃的过程、机理及预测模型[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191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flw/24191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f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