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商法论文 >

我国经济法学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发布时间:2019-02-15 07:59
【摘要】:正 经济法学体系是经济法学内容的逻辑结构,是表现经济法学理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我国理论界对经济法学体系尚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其科学的体系尚示建立起来,甚至对其认识尚存在一些误区,并产生相当的消极作用。这既影响了经济法学地位的确立,又有碍于经济法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本文对这一问题予以初步探讨。 一、我国现行经济法学体系的缺陷及评析 我国理论界专门论述经济法学体系问题的论文尚不多见,多以专著、教材的形式体现。但是,无论是论文,还是经济法学专著、教材,对此的表述和体现都各不相同,差异很大。笔者认为,我国现行的经济法学体系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一) 体系的欠科学性。 现行体系内容不能恰当体现经济法学的内容,欠缺科学性,表现在:1.把本不应属于经济法学体系而应属于其他部门法学体系的内容硬性划入其中。如在现行的体系中,有的把民法内容、商法内容、劳动法内容、环境法内容、行政法内容、刑法内容、社会保障法内容、
[Abstract]:The system of positive economic law is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content of economic law and one of the important signs of whether the theory of economic law is mature or not. However, the theoretical circle of our country has not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systematic research to the economic law system, its scientific system has yet to be established, and even has some misunderstandings to its understanding, and has quite the negative effect. This not only affects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nomic law status, but also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of economic law theory. This article gives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to this question. First, the defects and comments on the current economic law system in our country are few, mostly in the form of monographs and textbooks. However, no matter the thesis, the economic law monograph,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e expression and the embodiment are all different, the difference is very big.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current economic law system of our country has the following defects: (1) the system is unscientific. The content of the current system can not properly reflect the content of economic law, lack of scientific, performance in: 1. The content which should not belong to the economic law system but should belong to the law system of other departments should be rigidly included in it. For example, in the current system, some include the contents of civil law, commercial law, labor law, environmental law, administrative law, criminal law, social security law,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2.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正华;经济法的定位与经济法学体系之重构[J];河北法学;2003年06期

2 王艳林,赵雄;中国经济法学: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回顾与展望[J];法学评论;1999年01期

3 王全兴,陈虹;经济法学研究方法的总结与反思——兼评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4 郑丽,郭振雷;对经济法学理论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 韦志中;我国经济法学研究的成就、问题与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6 李建华;我国经济法学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05期

7 浩然;经济法学体系的开拓与创新──简评《经济法新论》的体系构成[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01期

8 张传兵,欧志惠,,陈爱斌,王新红,熊伟;评我国经济法学新诸论[J];法学评论;1995年04期

9 陈波;《经济法学》重点、难点问题解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10 杨金祥,田恒胜;关于建立我国经济法学体系的构想[J];青海社会科学;199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江永强;;经济法特征之我见[A];第三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2 江永强;;经济法特征之我见[A];贵州法学论坛第三届文集[C];2001年

3 刘雁翎;;从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区别考量经济法的独立性[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4 文绪武;;经济法的时代精神·法律和谐·社会和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5 李玉柱;;合同的经济法思考——关于经济合同法的构想[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6 王志文;;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法的关系[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1年

7 谭喜祥;;经济法与和谐社会关系初探[A];2006年湖南社科联学科前沿问题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江平;;精诚合作 开拓商法学术新领域[A];中国商法年刊创刊号(2001)[C];2001年

9 王义兰;;从经济法角度谈政府转型[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1辑)[C];2010年

10 张永忠;;论国家发展权及其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实现[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刊主编 李业顺;经济法要以保障民生为己任[N];国际商报;2010年

2 漆多俊 王新红;“经济法纠纷”应由司法解决[N];检察日报;2003年

3 闫翠翠;法离不开经济 经济离不开法[N];国际商报;2009年

4 李业顺;建立动态法律制度促进经济健康发展[N];国际商报;2010年

5 西南政法大学 范水兰;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之法[N];国际商报;2010年

6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副研究员、法学博士 邱本;经济法的存在价值及前景[N];人民法院报;2001年

7 葛敏 本报记者乐欣;专家学者聚焦经济法四大问题[N];检察日报;2002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赵恒;转变中的经济法[N];检察日报;2001年

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乔新生;经济法:对市场和政府行为的双重约束[N];社会科学报;2002年

10 于宁;与时俱进 锐意创新[N];国际商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彩申;论经济法的形式理性[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2 雍灵;经济法视野中的公平[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3 叶明;经济法实质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4 谢增福;行业协会功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5 薛克鹏;经济法定义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6 单飞跃;经济宪政哲学论纲[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7 吴荻枫;论我国经济法的司法救济[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8 殷洁;区域经济法论纲[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9 李永成;经济法人本主义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10 齐建辉;经济法运行的正当程序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祝东强;中国经济法学体系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王立挺;论经济法的双重性[D];华侨大学;2001年

3 柴晓宇;论经济法的法哲学基础[D];兰州大学;2006年

4 王彪;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完善[D];安徽大学;2005年

5 郭伟;效率与公平之经济法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继炜;论经济法对弱势群体的保护[D];重庆大学;2009年

7 阎昱蓉;论甘肃地方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D];兰州大学;2008年

8 张荣华;论WTO的司法审查制度[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9 何敏;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10 徐雪山;论经济法的基础[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231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flw/24231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c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