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商法论文 >

关于法律意志论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12-03 13:55
【摘要】: 从应然的角度讨论“法律是什么”时,其中有一种学说是法律意志论,该说认为法律是意志的体现,是有意识活动的产物。法律意志论的渊源有:神意说、君意说、理性意志说、公意说、自由意志说和强者或统治阶级意志说。从哲学层面考量法律意志论的利弊得失,具体包括:积极意义:主体认识的能动性;消极意义:意志的局限,客体方面的原因,主体方面的原因(认识能力的限制和非理性因素的限制),受到时空、资源和工具的限制和时代的局限性。从实践层面分析评价法律意志论,法律意志论既有积极又有消极影响。其积极影响在西方的表现为:一方面,西欧专制君主国家的统治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己的意志,纷纷制定法律和法令,推动法律的发展。另一方面,西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对罗马法的继受与复兴。在中国表现为:一是建立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和国家机器。二是根据变革目标的需要,建立法制机构,编纂成文法典。其消极影响在西方的典型例子是中世纪欧洲日耳曼封建国家对待罗马法的态度,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日耳曼人的入侵,蛮族国家政权采取多种措施,,使罗马社会商品经济连同它的法律上层建筑遭到了彻底的破坏。在中国的消极影响表现为:它导致控权立法的极端落后,不利于民商法的发展,有碍程序法的产生和发展,迟缓了法律合理化进程;降低了法律实施的质量,法律意志论将法律定位为统治工具,这意味着统治需要高于法律,法律意志论缩小了法律的社会支持基础,缺乏法律的道德基础,阻却程序法的落实,在整体上降低法律转化为社会现实的质量;法律意志论无助于法治社会的建立。由于法律意志论在中国社会存在之久和影响之深和国家、政府管理的需要以及中国是“后发型”国家,所以它在中国有存在的合理性,要坚持法律意志论,但又要修正法律意志论,即要的是市场取向的民主意志,对外开放、接轨的普世意志和注重程序的共同意志。
【学位授予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9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兴仓;;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J];党政干部论坛;2017年10期

2 谢红星;;谁的意志 谁的利益——传统法视野下法律统治阶级意志论新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刘程岩;;浅析“科学”、“技术”与“法”之间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年08期

4 卢云;;评国家与法和阶级统治同时消亡论——再论社会主义法不具有统治阶级意志的属性[J];现代法学;1987年01期

5 赵奇;张永宏;;论法律的本质属性是国家意志性[J];党校教学;1987年05期

6 德格吉玛;;人与法的关系 ——参加普法学习的心得体会[J];理论研究;1987年04期

7 巩丽霞;;几个讨论中的法学问题[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1987年02期

8 张井;;谁人来作《商品赋》?[J];商业经济文荟;1987年01期

9 公丕祥;;论法的价值[J];法律学习与研究;1987年03期

10 孙育玮;;关于“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命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孟昭容;;外来法和本土法的理念移植与融合[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法的移植与法的本土化[C];2000年

2 罗尔男;;对“依法治党”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A];全国领导科学第八次学术讨论会论文精选[C];2001年

3 尹效华;;制度创新和市场取向与效率提高[A];理论·改革·发展[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教授、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 刘志彪;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N];人民政协报;2018年

2 尔马;“市场取向”是真经[N];浙江日报;2000年

3 肖玉航;明确市场取向是当务之急[N];中华工商时报;2013年

4 罗伟雄;坚持市场取向原则 推动乡企健康发展[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年

5 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吴华;继续深化市场取向的变革[N];人民政协报;2016年

6 本报评论员;改革创新,要坚持“市场取向”[N];无锡日报;2014年

7 段超;西罗马帝国衰亡缘于自身腐败,还是外敌入侵[N];中华读书报;2017年

8 编译 闫勇;游牧习俗影响古罗马边境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9 本报记者 龚雯 田俊荣 吴秋余;市场取向,效率公平为百姓[N];人民日报;2013年

10 婷媛;解析“炫”系列之市场取向[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杰;关于法律意志论的思考[D];北方工业大学;2007年

2 阎更;我国政府法制机构的职能定位与制度建构[D];黑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692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flw/25692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5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