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土地法论文 >

农村土地纠纷及其化解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9 17:05

  本文关键词:农村土地纠纷及其化解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土地资源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自然资源,是物质能量信息的聚合形式,并遵循自然规律成为一个自成系统的整体。因而对人类而言,土地资源必然会具有多重使用价值和多渠道的受损或增值的可能,这些内容都超出了人类包括法律控制的范围、并最终以农村土地纠纷形式化解集中体现出来。农村土地纠纷为不同主体之间的土地利益的矛盾和冲突,这往往由于土地经济利益的不同诉求与矛盾、制度设计以及管理上的混乱引发,其有着复杂的原因。诸多农村土地纠纷,反映的是重大现实问题,隐藏的则是人类土地利用与土地系统的偏离与耦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稳态运行与冲突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人类土地利用农地非农化加剧,一方面许多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但另一方面农民却并未因此向城市居民转化而日趋本土化,从而形成一组农地非农化与农民土地利益保障的矛盾。这样的情形下,人类土地利用与土地系统稳态运行的偏离越大,人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越冲突,人的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越不兼容,农村土地纠纷越激化。论文以人类对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从理性影响下的土地系统的认知过程和土地利用中,发掘土地资源研究的整体化和系统化,认清农村土地纠纷的本质指向。 论文对古代中国农村土地纠纷的案例进行了探究。古代中国农村有关农村土地纠纷案件难以化解是由来已久的事实,只不过在历史上因为土地占有多靠行政权力辅助与此等众多的各种社会机制辅助了司法审理,这才使得这种复杂的农村土地纠纷能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相对平息并使之隐性化,土地权属的界定也变得有效化。古代中国农村的农村土地纠纷化解,以调解为大传统,呈现出多元化和趋同性的特点。古代中国农村的农村土地纠纷解决机制,虽经岁月消磨,但其原则与具体的运行机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其中的精华部分值得今天借鉴。 论文对当代中国农村土地纠纷的现状进行诠释,成因进行了探究。当代中国农村土地纠纷案件化解表现为诉讼爆炸、余波难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案件化解的困境还具有进一步激化的趋势,损害了和谐社会的建构。如果将其困境简单的归结于当代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带来的后果显然无法揭示这一系列特点生成的实质。类似案件的化解办法,在当代中国以前也曾出现过,差别仅在于在当前表现得更为集中、突出而已。因而目前困境与当前土地使用方式的多样化、土地权属变动频繁化以及权益各方的利益变动较大有直接的关联,与工业主导型的工业文化与农业主导型农耕文化冲突密切关联。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日益推进,其负面影响导致了土地权属转让频繁化和转让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利益牵涉面的扩大化,一方面对土地资源利用具有多重选择的可能;另一方面,土地利用方式和性质多变将会导致权属界定的不明确性,意味着土地系统本身的物质能量流动的原貌的破坏。当代中国恰好是土地利用方式和性质的选择日趋多样化、复杂化的时代,这将会使得原先处于隐性的土地权属界定不明确而趋向显性化并成为当前农村土地纠纷的一大特色。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土地资源实施人为的改变性质的可能增强,当代社会发展与职业分工的细化对土地使用方式和性质的多样化加速,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有关农村土地权属的法律政策规定多次变化,往往造成土地系统与生态系统偏离的可能性变大。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对土地资源的人为改性的力度更强、范围更广、引发的土地改性更其复杂化与明显化。其后果必然表现为原先隐而不现的牵连性侵权酿成今日突出的社会问题,并在具体的农村土地纠纷案件化解中集中暴露出来。 论文深入认识了土地系统是自然与社会的复合体这一属性。在古代,由于其土地使用方式的相对简单且稳定,由此导致的矛盾冲突不突出或隐而不现。到了当代,特别是在当代中国则不然,这些矛盾冲突得以激化。虽有其特定的时代原因和特定调节机制的缺失等原因,但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在于在农村土地纠纷问题处理上对土地系统的认识的不足。土地资源系统性的存在与运行,不仅表现为对人类社会认知的延续和文本化的表达,也将会带来法律条文化的制度安排。论文强调既有土地法律政策的调整需要在这一理解的基础上,对相关法律规制、公共政策选择及民族文化对策作明细的探讨才能更好地解决当代中国农村土地纠纷难以化解的困境。 论文提出:在法律规制层面强调农村土地纠纷化解的关联制度之农地规制法律制度建设,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和土地规划的具体的农地规制法律制度的建设,在重视农地数量规制的基础上更关注农地质量和生态方面规制法律制度建设,并在司法和行政管理实践中给予贯彻。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建设,以及注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仲裁法律制度与中国土地权属纠纷调处法律制度的建构与完善,并提出实体层面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地质量保护条例》、程序层面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权属纠纷调处条例》的立法建议稿;公共政策选择层面强调农村土地纠纷化解的各方利益诉求预警、调节约束、利益主体协调、利益表达等机制的构建和完善,以及征地损益补偿及配套措施、社会保障等公共政策建构与选择;民族文化对策层面上强调崇尚生态价值观,借鉴各民族化解农村土地纠纷的经验与土地维护的技能,充分利用民族文化拥有的地方性知识。这样一来,将有效地应对当前中国农村土地纠纷的面临的化解困境,农村土地纠纷将能更好地得以缓解。
【关键词】:土地系统 农村土地纠纷 法律规制 公共政策 民族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22.3;F301.0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4
  • 第1章 导论14-20
  • 1.1 研究的缘起14
  • 1.2 研究的对象和目的及价值14-15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框架15-16
  • 1.4 研究方法和手段、技术路线16-19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19-20
  • 第2章 文献回顾20-29
  • 2.1 农村土地纠纷实质与成因的研究20-23
  • 2.1.1 农村土地纠纷实质的研究20-21
  • 2.1.2 农村土地纠纷成因的研究21-23
  • 2.2 农村土地纠纷化解的路径研究23-26
  • 2.2.1 农村土地纠纷化解的解决机制研究23-24
  • 2.2.2 农村土地纠纷化解的法律规制的研究24-25
  • 2.2.3 农村土地纠纷化解的公共政策的研究25-26
  • 2.3 农村土地纠纷法人类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26-27
  • 2.3.1 农村土地纠纷之民间纠纷的性质法人类学研究26-27
  • 2.3.2 农村土地纠纷其他学科的研究27
  • 2.4 小结27-29
  • 第3章 农村土地纠纷的理论解读29-39
  • 3.1 农村土地纠纷定义的解读29-32
  • 3.1.1 冲突与纠纷29-30
  • 3.1.2 农村土地纠纷的概念与类别30-32
  • 3.2 理性与理性化及土地利用的系统性32-35
  • 3.2.1 理性与理性化32-34
  • 3.2.2 土地资源系统运行与土地利用的系统性34-35
  • 3.3 农村土地纠纷的本质35-37
  • 3.3.1 人的价值追求的内在矛盾性与农村土地纠纷35-36
  • 3.3.2 农村土地纠纷的本质指向36-37
  • 3.4 小结37-39
  • 第4章 农村土地纠纷化解的历史考察39-52
  • 4.1 中国历史上农村土地纠纷的特点:以明清以前的案例进行解读39-42
  • 4.1.1 中国历史上农村土地纠纷的根源39-40
  • 4.1.2 明清以前争田争地等农村土地纠纷的正史记载的个案探究40-42
  • 4.2 中国历史上农村土地纠纷化解方式:以明清以后的案例进行解读42-51
  • 4.2.1 《明史》记载的农村土地纠纷个案探究43-45
  • 4.2.2 《清史稿》记载的农村土地纠纷个案探究45-48
  • 4.2.3 明清地域文书中记载的农村土地纠纷个案探究48-51
  • 4.3 小结51-52
  • 第5章 农村土地纠纷的现状诠释与成因探究52-60
  • 5.1 当代中国农村土地纠纷的现状与特点52-54
  • 5.1.1 当代中国农村土地纠纷的现状52
  • 5.1.2 当代中国农村土地纠纷的特点52-54
  • 5.2 当代中国农村土地纠纷的现状诠释54-55
  • 5.2.1 当代中国农村土地纠纷的特殊性54-55
  • 5.2.2 当代中国农村土地纠纷特殊性诠释55
  • 5.3 农村土地纠纷的成因探究55-58
  • 5.3.1 农村土地纠纷背后人类土地利用与土地系统的偏离与耦合55-57
  • 5.3.2 农村土地纠纷的成因探究57-58
  • 5.4 小结58-60
  • 第6章 农村土地纠纷化解的个案分析与应对策略60-75
  • 6.1 农村土地纠纷化解的对策:个案的调查与分析60-69
  • 6.1.1 农村土地纠纷发生的地点60
  • 6.1.2 水资源分配诱发的农村土地纠纷60-64
  • 6.1.3 退耕还林面积误差诱发的农村土地纠纷64-65
  • 6.1.4 个案中的纠纷解读:法律与社会的视角65-69
  • 6.2 农村土地纠纷化解的策略69-73
  • 6.2.1 法律规制层面上的策略69-70
  • 6.2.2 公共政策层面上的策略70-72
  • 6.2.3 民族文化层面上的策略72-73
  • 6.3 小结73-75
  • 第7章 农村土地纠纷化解的法律规制75-97
  • 7.1 农地规制法律制度考察与完善75-81
  • 7.1.1 有关农地规制法律法规75-76
  • 7.1.2 农地规制法律制度的考察76-78
  • 7.1.3 农地规制法律制度的完善78-81
  • 7.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制度的考察与完善81-86
  • 7.2.1 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法规81-83
  • 7.2.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考察83-85
  • 7.2.3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完善85-86
  • 7.3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仲裁法律制度考察与建构86-90
  • 7.3.1 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仲裁法律法规86-88
  • 7.3.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仲裁法律制度的考察88-89
  • 7.3.3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仲裁法律制度的建构89-90
  • 7.4 土地权属纠纷调处法律制度考察与建构90-95
  • 7.4.1 有关土地权属纠纷调处法律规定90-92
  • 7.4.2 土地权属纠纷调处法律制度的考察92-93
  • 7.4.3 土地权属纠纷调处法律制度的建构93-95
  • 7.5 小结95-97
  • 第8章 农村土地纠纷化解的公共政策选择97-109
  • 8.1 农村土地纠纷化解的公共政策建构的多维思考97-101
  • 8.1.1 农村土地纠纷化解的公共政策建构的重要性97-98
  • 8.1.2 农村土地纠纷化解的公共政策探讨98-99
  • 8.1.3 农村土地纠纷化解的公共政策的运用99-100
  • 8.1.4 农村土地纠纷化解的公共政策的价值100-101
  • 8.2 农村土地纠纷化解的公共政策建构101-107
  • 8.2.1 农村土地纠纷化解中的利益协调与表达101-103
  • 8.2.2 农村土地纠纷化解的各方利益诉求预警、调节约束及机制的建构103-106
  • 8.2.3 农村土地纠纷过程中利益主体协调机制与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和完善106
  • 8.2.4 征地损益补偿及配套措施、社会保障等公共政策建构与选择106-107
  • 8.3 小结107-109
  • 第9章 农村土地纠纷化解的民族文化对策109-119
  • 9.1 树立人和自然同时为本生态价值观109-110
  • 9.1.1 价值原则、价值标准与目标109
  • 9.1.2 生态价值观的树立109-110
  • 9.2 借鉴各民族化解农村土地纠纷的经验与土地维护的技能110-115
  • 9.2.1 借鉴各民族化解农村土地纠纷经验110-113
  • 9.2.2 充分挖掘并发扬民族文化拥有的土地资源利用与维护的技能113-115
  • 9.3 充分利用民族文化拥有的地方性知识115-118
  • 9.3.1 民族文化拥有的地方性知识的价值115-116
  • 9.3.2 充分利用民族文化拥有的地方性知识116-118
  • 9.4 小结118-119
  •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立法建议119-126
  • 10.1 研究结论119-122
  • 10.2 立法建议122-126
  • 10.2.1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修改建议122-124
  • 10.2.2 关于《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建议124
  • 10.2.3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法》(草案)的修改建议124-126
  • 附录126-135
  • 主要参考文献135-144
  • 致谢144-146
  •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或参加的项目与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46-147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孟德花;;论城镇化过程中“出嫁女”土地权益保护[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利根;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2 李边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3 赵杭莉;农地产权对农地利用绩效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许静;中国农村土地利益纠纷的现状、成因和对策分析[D];长江大学;2012年

2 赵洋;农村土地权属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郑婧;“换地”纠纷中的农民行动和乡村规范[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农村土地纠纷及其化解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62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2562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3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