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背景下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制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城乡统筹背景下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弟(Willtam Petty)有一句名言:土地是财富之母,意味着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土地是创造财富的最基本的工具。土地作为人类最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是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载体。土地制度安排合理与否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影响深远,并且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世界各国根据其本国的基本国情,制定了适合其国家发展的土地制度。而就我国而言,土地制度是关乎国家发展的最基本的制度之一,我国在对土地制度进行突破和创新过程中,秉持着保护耕地、保证粮食安全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则。但是所有制度都是基于历史进程和生产力之上的,土地制度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社会、经济因素都已发生诸多变化。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显现,现行土地法律制度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予以了严格限制,致使土地一级市场被国有用地所垄断。其直接反映出的问题是出现的众多经济社会矛盾都跟现阶段的二元土地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小到农村中的集体建设用地、社会保障以及征地补偿等问题;大到提高农民收入、遏制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这些重大的结构性挑战。 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打破非农建设用地必须征为国有的现有格局,并且赋予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等的地位”。这是为实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目标决策层所作的总体部署,也意味着我国在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土地制度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实践证明,没有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理念指引的制度安排,会严重阻碍城乡经济协调互动和城乡关系和谐发展。要实现城乡平等、和谐发展,必然要触及包括农村土地制度在内的既定的二元制度根基,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与创新是否合理、有效率,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到中国农村的政治稳定,影响着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需要探索一种新的土地制度模式,建立长期有效的机制,使分割的土地产权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可以自由流转,以此来保证城市化进程的用地需要、农业生产需要及粮食安全需要。与此同时,又能够实现城乡资源互补、经济融合,加快城乡统筹步伐。 鉴于目前全国各地的城乡统筹试验区在各自的实践过程中已经探索出了不同的“制度创新模式”,本文借鉴产权理论、物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通过对我国土地制度变迁历程的回顾和梳理,立足于历史角度,运用法学、制度经济学、社会学的观点和比较分析、系统分析等方法,结合芜湖市、重庆市、广东等地的城乡统筹实践探索经验,比较分析了各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模式;并且对各试验区制度创新进展进行详细的归纳与总结,探讨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并结合所建立的理论分析框架和实证研究,总结出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思路以及构建出制度改革的实施保障体系。希望以此为更大范围内的城乡统筹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 基于以上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对策建议如下:要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加快推进流转市场化进程;完善相关配套保障机制。总体思路就是要尽快打破土地制度的城乡二元结构,让集体建设用地享受到跟城市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的平等待遇。法律应当允许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进入市场流转,这是我国集体土地制度改革的根本方向。
【关键词】:城乡统筹 集体建设用地 法律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2.3;F301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1. 引言12-17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12-13
- 1.1.1 选题背景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13-14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14-17
- 1.3.1 研究内容14-15
- 1.3.2 研究方法15
- 1.3.3 主要创新15-17
- 2.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17-24
- 2.1 相关概念界定17-20
- 2.1.1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界定17
- 2.1.2 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解析17-18
- 2.1.3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解析18-19
- 2.1.4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界定19-20
- 2.2 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制度研究的理论依据20-24
- 2.2.1 制度和土地制度理论20-21
- 2.2.2 制度变迁理论21
- 2.2.3 产权理论21-22
- 2.2.4 物权理论22-23
- 2.2.5 城乡统筹理论23-24
- 3. 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制度的发展及现状分析24-31
- 3.1 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发展24
- 3.2 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制度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24-29
- 3.2.1 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制度的立法现状24-26
- 3.2.2 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26-29
- 3.3 城乡统筹背景下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制度发展趋势29-31
- 4. 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制度改革动因及可行性分析31-36
- 4.1 城乡统筹背景下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动因31-33
- 4.1.1 集体建设用地制度变革的经济动因31
- 4.1.2 集体建设用地制度变革的社会动因31-32
- 4.1.3 集体建设用地制度变革的法律动因32-33
- 4.2 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制度改革的可行性分析33-36
- 4.2.1 政策的方向性指引33-34
- 4.2.2 立法的创新空间34
- 4.2.3 保护耕地的需要34
- 4.2.4 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34-36
- 5. 完善集体建设用地制度的实践及启示36-47
- 5.1 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的实践36-43
- 5.1.1 芜湖模式36-38
- 5.1.2 成都模式38-39
- 5.1.3 重庆模式39-40
- 5.1.4 广东模式40-42
- 5.1.5 浙江模式42-43
- 5.2 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的困境及启示43-47
- 5.2.1 城乡统筹背景下集体土地制度创新面临的困境43-44
- 5.2.2 典型实践对集体土地制度创新的启示44-47
- 6. 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制度优化对策47-55
- 6.1 建立有效的法律制度体系47-51
- 6.1.1 完善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47-48
- 6.1.2 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48-49
- 6.1.3 完善集体土地确权登记49
- 6.1.4 完善国家征地制度49-51
- 6.2 构建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制度配套保障机制51-55
- 6.2.1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51-52
- 6.2.2 构建规范的土地供求价格机制52-53
- 6.2.3 确定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53
- 6.2.4 建立完善的土地交易市场机制53-55
- 7. 结论55-56
- 致谢56-57
- 参考文献57-6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因地制宜垦复土地 福泽子孙千秋万代——资阳市国土部门狠抓土地复垦工作[J];四川政报;1993年06期
2 王珊珊;;美国土地复垦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08年03期
3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财政厅、省物价局、省国土测绘管理局《湖南省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J];湖南政报;2000年01期
4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等部门关于青海省征收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土地闲置费意见的通知[J];青海政报;2004年14期
5 孙建武;;国家级土地复垦先进县[J];法治与社会;2007年02期
6 才惠莲;严良;;我国矿地复垦立法的完善[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7 冯旭红;;用经济的手段促使节约集约高效用地[J];民主;2007年08期
8 李庆海;梁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问题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9年20期
9 崔欣;;关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基本制度的梳理[J];改革与开放;2011年02期
10 单德水;;城市化视角下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静雯;;西北干旱区金属矿土地复垦方案编制中的问题和建议[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CSAE 2011)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张继栋;白中科;;创新复垦项目管理模式缓解人员匮乏矛盾[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吉田;;我国矿山土地复垦及生态重建[A];2010年全国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10年
4 高国雄;高保山;周心澄;金燕;;国外工矿区土地复垦动态研究[A];海峡两岸减轻灾害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专辑[C];2000年
5 蒋金龙;王梅农;宋胜其;;土地复垦整治综合技术[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6 赵翔;苗艳虾;甄选;;SLDE露天煤矿土地复垦方案研究[A];煤炭科学与技术研究论文集[C];2010年
7 焦华富;;采煤塌陷的环境效应与土地复垦——以淮北市为例[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王一鸣;赵景逵;;对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之我见[A];土地市场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国土地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9 赵景逵;白中科;;刍议中国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特殊性[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10 查俊华;;大冶市矿山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问题、对策及展望[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 于立新 冯永晟;力争在较短时间内破解土地瓶颈[N];经济参考报;2011年
2 晏朝远;五项措施推进土地复垦工程进程[N];毕节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滕忠顺 孟庆华 成艳梅;城子河区土地复垦工程让农民绽笑颜[N];鸡西日报;2008年
4 杨家祥;“11·02”特大自然灾害灾毁土地复垦整理项目启动实施[N];楚雄日报(汉);2009年
5 郭泽玉;烂泥沟金矿完成土地复垦4万平方米[N];黔西南日报;2009年
6 杨军明 马廷胜;文登废弃公路纳入土地复垦项目[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7 记者 周怀龙;我国近亿亩损毁土地有待复垦利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8 邓卫华 龚印明;严保耕地:山东开出土地复垦第一标[N];中国改革报;2003年
9 殷巨宝;山水公司完成江苏最大土地复垦项目[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10 胡云邋富金 徐群;句容抓实土地复垦项目监管[N];镇江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娉婷;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 崔欣;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张梦琳;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资源配置效应与优化调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4 马秀鹏;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法律制度创新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5 孟俊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物权法建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6 龙开胜;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演变、机理与调控[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7 刘金国;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万健;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9 郭利刚;我国煤矿、金属矿损毁土地复垦潜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朱木斌;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延君;土地复垦方案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范海妮;神木县土地破坏程度评价及补偿体系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3 朱宁玲;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改革的探讨[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4 朱杰;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5 常春艳;矿山土地复垦方案论证管理系统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李淳;土地农转非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高凯;重庆市土地环境容量评价及配置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军;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矿区塌陷土地复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3年
9 王宗林;阜新矿区地质灾害区划与土地复垦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10 闫斐;汶川地震损毁土地复垦及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城乡统筹背景下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98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259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