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地保护的法治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3 19:20
本文关键词:我国农地保护的法治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但是也引发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在现有的土地权利结构和制度框架下,农地保护状况不容乐观,农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还没有单独的农地保护的法律、法规,也没有为农地单独立法。对土地的行政管理虽然实行垂直管理,但是在农地纠纷解决过程中,并没有单独的农地纠纷解决机构。有关农地(土地)行政执法过程中由于执法者自身的素质问题、执法力度及执法规范等严重影响了农民农地权利的正常行驶,也影响了农地的正常使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农地权益。论文研究从分析农地保护的基础理论入手,分析总结农地保护法治构建的理论支撑体系。从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文化四方面为农地保护理论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文立足于农地保护的现状,分析农地保护存在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较全面地分析、总结了当前农地保护各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并提出从法治的角度强化农地保护,保障农民权益,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利益受损的问题。 研究农地保护的法治化需要以一定的政治、经济、法律以及文化基础理论为背景。在政治上,农民在我国政党执政过程中始终处于重要的基础作用,保障农民权益是稳定执政党执政的根基。从经济视角看,农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才能有效发挥农地的价值,成本收益理论是保证农地权利人利益最大化的基础,它们也构成了农地保护的经济基础理论。从法律角度出发,农地保护首先要保护农地本身,保护农地的质与量,进而保护农地权利人的利益,均衡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权益。农地保护不仅要有政治、经济和法律理论做支撑,农地本身还蕴含着丰富的宗教和文化因素。从古代的土地崇拜到现代社会的土地文化,农地已经不仅仅是农民生存之本,从某种程度上还是一种信仰的寄托和文化的渗透。 基于当前我国农地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从法治的角度出发,我国农地保护在立法、司法、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是实现农地保护法治化的障碍所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这种国情决定了农地不仅与农民息息相关,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社会保障以及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地保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保护不力、管理不当、贯彻不严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造成农地保护工作不力,农地管理不当的原因有多种。从法治的角度出发,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农地保护的立法、司法、行政执法以及法律监督四方面。立法缺失、司法不力、执法不严、法律监督不到位都是阻碍农地经济利用、威胁农民权益保障的直接原因。 发达国家农地保护的成熟理念与实践经验,为我国农地保护法治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通过分析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等具有代表性国家的农地保护政策及其各国农地保护的法治理念,可将其法治实践归纳为四类,即建立土地分区管制制度;制定科学用地评估办法;通过立法完善农地法律法规体系以及设立财政税收激励等政策鼓励公众在农地保护中的参与性。美国的农地保护成功之处在于使土地所有者和相关权利人都能成为农地保护的受益者。英国最具代表性的农地保护措施是通过规划来协调城乡发展和实现农地保护。法国的土地优先购买权理念、农地流转理念、农联盟组织及其土地规划立法是农地保护的有益实践。日本农地保护的法治理念主要体现在其土地征用制度、土地交易制度及土地整理方面。我国台湾地区主要采取法律、行政命令等手段来加强农地保护。通过限制农地转移、变更使用、限制农地分割,科学利用农地以及以维护农业生产环境等实现对农地资源的科学利用与保护。 结合我国当前农地保护的法治现状以及农地保护法治化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国农地保护的法治化建设需要从农地保护的立法、执法和司法全方位入手。农地保护工作应当从实际出发,探索在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的新思路。通过制定农地保护专门法、完善农地保护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及时修订农地保护相关法律来健全农地保护法律体系。切实履行农地保护中的行政执法职责,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普法能力,有效落实农地保护的责任追究机制,完善国家农地利用与保护的行政执法环境以及建立、健全我国农地保护的长效监督体系。加强司法独立、避免行政干预,完善农地司法纠纷解决制度,尝试创建多元化农地纠纷解决途径。 通过我国农地保护中的法治问题以及农地保护法治化建议,选取青海省为农地保护法治化的特例进行分析,为青海省农地保护法治化进程提供具体的实施建议。在样本地农地利用与保护的实践过程中,农地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导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农地权利保障尚不到位、农地依法行政尚未落实、农地权利救济渠道不畅是阻碍样本地农地保护法治化的具体表现。推进样本地农地保护的法治化进程,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从宏观政策层面出发,进一步深化样本地征地制度改革、完善样本地农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和农地流转制度,依法保护民族地区的农地资源。其次,制定因地制宜的农地宏观调控政策。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农地原则,注重样本地政策落实的实效性,因地制宜、制定向民族地区倾斜的土地调控政策,实现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再次,健全农地纠纷解决机制。力争健全农地承包纠纷解决制度,完善样本地农地纠纷的司法、行政、仲裁和协商等解决途径,以创建多元化的农地纠纷解决体系。最后,加强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制性。通过完善农地保护法律制度来保障农民权利救济,推进依法行政以保障农民的农地权益,并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工作
【关键词】:衣地 农地保护 法治化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301;D922.3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12
- 导论12-22
- 一、问题的提出12-14
- 二、选题的意义14-15
- 三、文献综述15-20
- 四、研究思路20-21
- 五、可能的创新21-22
- 第一章 农地保护的基础理论22-56
- 第一节 农地保护概念界定22-31
- 一、农地的概念界定22-25
- 二、农地的特征与功能25-29
- 三、农地保护的实质29-31
- 第二节 农地保护的经济学基础31-37
- 一、农地供给与需求理论31-34
- 二、农地成本与收益理论34-37
- 第三节 农地保护的政治基础37-42
- 一、国情是农地保护的政治背景37-40
- 二、农民是农地保护的主体40-42
- 第四节 农地保护的法理基础42-49
- 一、权利平衡理论42-46
- 二、利益均衡理论46-48
- 三、从非均衡到均衡的统一48-49
- 第五节 农地保护的宗教文化基础49-56
- 一、农地的宗教信仰49-52
- 二、农地的文化价值52-56
- 第二章 我国农地保护的法治现状分析56-76
- 第一节 我国农地保护的现实状况56-65
- 一、我国农地保护取得的成就56-59
- 二、我国农地保护存在的问题59-65
- 第二节 影响我国农地保护法治化的因素65-76
- 一、影响农地法治化的制度背景65-67
- 二、农地保护立法工作滞后67-69
- 三、农地保护公正司法不足69-73
- 四、农地保护行政执法不力73-76
- 第三章 其他国家(地区)农地保护的法治借鉴76-102
- 第一节 国外农地保护的法治理念76-87
- 一、美国农地保护的法治理念76-80
- 二、英国农地保护的法治理念80-82
- 三、法国农地保护的法治理念82-84
- 四、日本农地保护的法治理念84-87
- 第二节 国外农地保护法治实践及启示87-96
- 一、建立土地分区管制制度87-90
- 二、制定科学用地评估办法90-92
- 三、完善农地法律法规体系92-94
- 四、设立其他激励保障机制94-96
- 第三节 我国台湾地区农地保护政策及启示96-102
- 一、我国台湾地区农地保护政策96-98
- 二、我国台湾地区农地保护政策的启示98-102
- 第四章 我国农地保护的法治建设102-148
- 第一节 构建农地保护立法体系102-119
- 一、制定农地保护的专门法律102-106
- 二、修订农地保护的相关法规106-113
- 三、健全农地保护的法规体系113-119
- 第二节 推进农地依法行政建设119-133
- 一、规范农地保护的行政执法职责119-123
- 二、落实农地保护的责任追究机制123-127
- 三、完善农地保护的行政执法环境127-130
- 四、健全农地保护的执法监督体系130-133
- 第三节 创建多元化农地纠纷解决机制133-148
- 一、创建农地纠纷解决机制的新思路133-137
- 二、拓展多元化农地纠纷解决模式137-139
- 三、构建农民土地权利行政救济制度139-143
- 四、健全农地保护的利益诉求体系143-148
- 第五章 我国农地保护法治建设的个案分析148-202
- 第一节 样本地农地保护状况148-166
- 一、样本地农地资源状况148-154
- 二、样本地农地利用现状154-159
- 三、样本地农地保护现状159-166
- 第二节 样本地农地保护存在的问题166-185
- 一、农地保护法律尚不完善166-171
- 二、农地权利保障措施不到位171-177
- 三、农地保护依法行政不规范177-181
- 四、农地权利救济途径不通畅181-185
- 第三节 样本地农地保护的法治举措185-202
- 一、依法保护民族地区农地资源185-190
- 二、因地制宜制定农地调控政策190-193
- 三、建立健全农地纠纷解决机制193-198
- 四、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制性198-202
- 参考文献202-216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216-218
- 致谢218-220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兰玲;我国农地两权关系演变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桂英;中国共产党农民利益问题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建飞;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石志恒;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5 陆红;政府干预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明;我国农地资源保护的市场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农地保护的法治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44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264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