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中农户与村组织的博弈及绩效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04 23:08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现阶段最基本的问题,而实践表明“三农”问题与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内在缺陷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国内外学者对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创造性的观点和建议,但是对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土地制度本身,而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博弈主体,特别是农户与村组织之间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试图从利益博弈和制度变迁的角度对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中农户与村组织的博弈行为进行分析以回答以下问题:(1)农户和村组织在农地制度变迁中构成什么样的博弈关系?(2)他们在博弈中各自的谈判地位是怎样的?(3)这种博弈对未来我国农地制度改革与走向有怎样的影响?文章首先阐述了农地产权制度和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其次对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中博弈主体进行了划分并分析了其各自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中农户与村组织博弈的基本模型。第三章首先回顾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接着利用基本博弈模型分析了各历史阶段农地制度变迁中农户与村组织的博弈过程及其绩效,并得出了相应结论,认为农地制度安排不能以意识形态或领导人主观意志为标...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价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3.3 简短评价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及相关行为主体分析
2.1 农地产权制度及制度变迁的理论基础
2.1.1 农地产权制度理论基础
2.1.2 制度变迁内涵分析
2.2 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中的博弈主体及其特征分析
2.2.1 博弈论理论
2.2.2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中博弈主体的划分及其特征
2.3 农户与村组织在农地制度变迁中的基本博弈模型
2.3.1 基本模型
2.3.2 模型分析
第三章 各历史阶段农户与村组织在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中的博弈分析及评价
3.1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回顾
3.1.1 土地改革时期(1949—1952 年)
3.1.2 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时期(1953—1978 年)
3.1.3 家庭承包制确立阶段(1978—1983 年)
3.1.4 家庭承包制稳定阶段(1984—1996 年)
3.1.5 家庭承包制完善阶段(1997—至今)
3.2 各历史阶段农户与村组织的博弈及绩效分析
3.2.1 土地改革时期
3.2.2 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时期
3.2.3 家庭承包制确立阶段
3.2.4 家庭承包制稳定阶段
3.2.5 家庭承包制完善阶段
3.3 结论
第四章 当前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特征及缺陷
4.1 当前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特征
4.1.1 农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
4.1.2 均田承包的农地经营形式
4.1.3 农户成为农村生产经营的基本组织形式
4.2 当前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缺陷
4.2.1 农地产权主体模糊
4.2.2 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不稳定
4.2.3 土地细碎化导致农地难以规模经营
4.2.4 土地流转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欠缺
第五章 基于博弈分析的未来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轨迹及评价
5.1 三种可能的变迁轨迹分析
5.1.1 轨迹之一——集体所有制完善化
5.1.2 轨迹之二——私有化
5.1.3 轨迹之三——国有化
5.2 结论
5.3 对策与建议
5.3.1 将农地所有权从集体所有转换为国家所有
5.3.2 切实保障农户对农地的使用权、流转权、收益权等
5.3.3 改革农地征用制度,维护失地农民权益
5.3.4 相应的配套政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村土地问题不只是农民权利问题——以中部某省粮食主产区三个村庄的土地调整为例[J]. 申端锋.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2]农地制度:所有权问题还是委托-代理问题?[J]. 陈剑波. 经济研究. 2006(07)
[3]论中国农地制度改革[J]. 蔡继明.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4]关于转型期农地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一个契约经济学的视角[J]. 张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5]我国农地产权制度问题研究回顾与综述[J]. 窦开龙,李兴江.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1)
[6]土地使用规则的不确定:一个解释框架[J]. 张静. 中国社会科学. 2003(01)
[7]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制度绩效:从实证到理论的分析[J]. 张红宇. 中国农村观察. 2002(02)
[8]进化稳定均衡与纳什均衡——兼谈进化博弈理论的发展[J]. 张良桥. 经济科学. 2001(03)
[9]集体农业解体和土地所有权重建:中国与中东欧的比较[J]. 谭秋成. 中国农村观察. 2001(03)
[10]当代历史冲突背景下的农地制度演变[J]. 党国印. 中国国情国力. 1998(09)
硕士论文
[1]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现状及今后改革方向探讨[D]. 贾春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6
[2]中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研究[D]. 郭明兰.山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18516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价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3.3 简短评价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及相关行为主体分析
2.1 农地产权制度及制度变迁的理论基础
2.1.1 农地产权制度理论基础
2.1.2 制度变迁内涵分析
2.2 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中的博弈主体及其特征分析
2.2.1 博弈论理论
2.2.2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中博弈主体的划分及其特征
2.3 农户与村组织在农地制度变迁中的基本博弈模型
2.3.1 基本模型
2.3.2 模型分析
第三章 各历史阶段农户与村组织在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中的博弈分析及评价
3.1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回顾
3.1.1 土地改革时期(1949—1952 年)
3.1.2 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时期(1953—1978 年)
3.1.3 家庭承包制确立阶段(1978—1983 年)
3.1.4 家庭承包制稳定阶段(1984—1996 年)
3.1.5 家庭承包制完善阶段(1997—至今)
3.2 各历史阶段农户与村组织的博弈及绩效分析
3.2.1 土地改革时期
3.2.2 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时期
3.2.3 家庭承包制确立阶段
3.2.4 家庭承包制稳定阶段
3.2.5 家庭承包制完善阶段
3.3 结论
第四章 当前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特征及缺陷
4.1 当前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特征
4.1.1 农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
4.1.2 均田承包的农地经营形式
4.1.3 农户成为农村生产经营的基本组织形式
4.2 当前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缺陷
4.2.1 农地产权主体模糊
4.2.2 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不稳定
4.2.3 土地细碎化导致农地难以规模经营
4.2.4 土地流转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欠缺
第五章 基于博弈分析的未来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轨迹及评价
5.1 三种可能的变迁轨迹分析
5.1.1 轨迹之一——集体所有制完善化
5.1.2 轨迹之二——私有化
5.1.3 轨迹之三——国有化
5.2 结论
5.3 对策与建议
5.3.1 将农地所有权从集体所有转换为国家所有
5.3.2 切实保障农户对农地的使用权、流转权、收益权等
5.3.3 改革农地征用制度,维护失地农民权益
5.3.4 相应的配套政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村土地问题不只是农民权利问题——以中部某省粮食主产区三个村庄的土地调整为例[J]. 申端锋.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2]农地制度:所有权问题还是委托-代理问题?[J]. 陈剑波. 经济研究. 2006(07)
[3]论中国农地制度改革[J]. 蔡继明.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4]关于转型期农地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一个契约经济学的视角[J]. 张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5]我国农地产权制度问题研究回顾与综述[J]. 窦开龙,李兴江.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1)
[6]土地使用规则的不确定:一个解释框架[J]. 张静. 中国社会科学. 2003(01)
[7]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制度绩效:从实证到理论的分析[J]. 张红宇. 中国农村观察. 2002(02)
[8]进化稳定均衡与纳什均衡——兼谈进化博弈理论的发展[J]. 张良桥. 经济科学. 2001(03)
[9]集体农业解体和土地所有权重建:中国与中东欧的比较[J]. 谭秋成. 中国农村观察. 2001(03)
[10]当代历史冲突背景下的农地制度演变[J]. 党国印. 中国国情国力. 1998(09)
硕士论文
[1]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现状及今后改革方向探讨[D]. 贾春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6
[2]中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研究[D]. 郭明兰.山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185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418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