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分工演化与经济绩效——基于分工维度对农民贫困的制度分析
发布时间:2021-11-17 15:13
本文综合使用了动态博弈、演化博弈、边际分析、制度分析等工具,基于演化的观点分析了分工演进的过程,区别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方法,体现了对分工理论动态化的努力,为产业演化和竞争力分析作了初步的理论铺垫。除建立一般性的理论框架,分析制度对分工演进的路径及其绩效的影响外,并以我国农业产业为例,揭示了现有制度“域”对农业分工演进的抑制作用,认为只有通过制度变迁,推动分工演进,农民贫困才能得到根本的治理。 新制度经济学通过假设制度对生产成本没有影响,把研究焦点集中于制度安排,后果是忽略了制度与分工之间的内在联系。新兴古典经济学将分工深化看作是从一个分工结构到另一个结构的跃迁,交易效率是外生给定的,难以充分揭示制度对分工演进的影响,尤其不能分析累积因果关系。但是在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制度和分工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两者间存在重要的相互作用,所以建立一个能够分析制度——分工之间关系的动态分析框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对此作了初步的理论铺垫,透过演化视角揭示分工演进的制度原理:制度安排通过影响技术选择和投资水平决定报酬递增和比较优势的形成,从而决定潜在的分工水平;个体的博弈策略和交易成本决...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9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第一部分 概念、假设与问题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分工经济与专业化经济
1.3.2 制度与组织
1.3.3 交易、交易成本与组织成本
1.4 假设前提
1.4.1 人类的行为动机
1.4.2 人类的行为倾向
1.4.3 人类行为的约束条件
1.5 均衡还是演化:对经济学研究视角的比较
1.6 分工理论文献回顾与评述
1.6.1 关于分工的一般理论回顾
1.6.2 关于分工的应用研究
1.7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竞争还是合作
1.8 本文的逻辑思路
1.9 内容框架与主要结论
1.10 可能的贡献与创新
1.11 小结
第二部分 方法论与工具
2 经济增长的分工视角
2.1 关于经济增长的故事
2.2 广义分工经济与迂回生产效果
2.3 经济增长的分工演化过程
2.4 小结
3 分工经济的产生及其时间涵义
3.1 分工发生的原因
3.1.1 分工与交换
3.1.2 绝对利益与比较利益
3.1.3 报酬递增
3.2 分工经济的时间涵义
3.2.1 人与机器分工的时间涵义
3.2.2 专业化经济的时间涵义
3.2.3 分工的溢出效应及其时间节约价值
3.3 小结
4 比较优势、博弈策略与市场规模
4.1 比较优势的形成与度量
4.2 分工演化的动态博弈过程
4.3 分工策略与市场规模
4.4 小结
5 制度、分工演化的路径与绩效
5.1 制度、分工演化与协调成本
5.2 权利配置、分工演化与绩效
5.2.1 契约的不完全性与权利配置
5.2.2 权利配置、博弈策略与绩效
5.2.3 权利配置结构的变化与效率
5.3 经济自由对分工演化的意义
5.4 小结
6 不同分工水平的交换:交换权利与贫困
6.1 交换权利与贫困
6.2 不同分工水平的交换
6.2.1 信息不对称与讨价还价优势
6.2.2 报酬递增技术与竞争优势
6.3 贫困的真相:古典经济学的解释
6.4 小结
第三部分 理论与实证
7 制度性贫困与自生能力--贫困的涵义、分类以及当前的问题
7.1 贫困的传统涵义和分类
7.1.1 贫困的涵义
7.1.2 贫困的分类
7.2 制度性贫困与自生能力
7.2.1 制度性贫困的涵义
7.2.2 自生能力的涵义
7.2.3 目前对贫困与制度之间关系的研究与问题
7.3 小结
8 农民面临的制度性贫困陷阱及其成因--一个累积循环因果关系
8.1 背景
8.2 对农村经济制度的历时关联分析
8.3 经济制度的共时关联分析
8.4 农村经济制度变革的路径
8.5 小结
9 农地产权冲突、农户的认知和行为
9.1 《承包法》的农地产权安排及权利冲突
9.1.1 农地的集体所有权与行政权的冲突
9.1.2 农地的集体所有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冲突
9.1.3 物权保护与债权保护的冲突
9.2 农户对土地流转与长期投资的态度与土地制度偏好--对《承包法》实施前后的比较
9.2.1 农民对土地流转和长期投资的态度和制度偏好
9.2.2 不同身份人员的认知比较
9.3 公平与效率的冲突--解析两难困境
9.3.1 农地权利不明晰的后果--一个博弈模型
9.3.2 公平与效率冲突的原因:解析两难困境
9.3.3 深化农地产权变革的路径
9.4 小结
10 农地制度对生产技术的选择效应--一个选择机制的作用原理
10.1 研究背景
10.2 承包制下家庭经营农户的投资决策与技术选择偏好
10.2.1 一个投资回收模型--生产技术、土地承包期限与投资水平
10.2.2 承包制下农户的技术选择偏好
10.3 土地流转过程中承包经营农户的技术选择偏好
10.4 农地制度的选择效应与技术变迁
10.5 小结
11 分工抑制与农民的制度性贫困
11.1 “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11.2 影响分工深化的要素
11.3 分工深化的制度阻碍
11.4 小结
第四部分 治理机理分析
12 制度变迁与分工演化
12.1 制度变迁的一般原理
12.2 农村经济制度的供给与需求分析
12.2.1 农村经济制度的供给分析
12.2.2 农村经济制度的需求分析
12.3 制度、权利与分工演化
12.4 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关联性分析
12.5 小结
13 因不自由而贫困:一个启示
13.1 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概念分歧及其冲突
13.2 政府的作用及其行为边界
13.2.1 权利的起源与政府的作用
13.2.2 政府行为的边界
13.3 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关系
13.4 经济自由、分工演进与制度性贫困
13.5 小结
14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分工抑制与农民的制度性贫困[J]. 刘明宇. 农业经济问题. 2004(02)
[2]地权稳定性、土地流转与农地资源持续利用[J]. 俞海,黄季焜,Scott Rozelle,Loren Brandt,张林秀. 经济研究. 2003(09)
[3]制约农民致富的制度分析[J]. 黄少安. 学术月刊. 2003(06)
[4]协调成本、内生劳动分工与区域经济增长——加里·贝克尔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评述[J]. 许彬,罗卫东.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2)
[5]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基于分工理论的思考[J]. 王京安,罗必良. 南方经济. 2003(02)
[6]从分工利益的获取看农业产业化的障碍[J]. 辛宝海.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01)
[7]农地产权:农民的认知与意愿——对浙江农户的调查[J]. 徐旭,蒋文华,应风其. 中国农村经济. 2002(12)
[8]自生能力、经济转型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J]. 林毅夫. 经济研究. 2002(12)
[9]农村税费改革及其配套改革问题研究[J]. 冯兴元,魏志梅,刘会荪. 税务研究. 2002(10)
[10]浙北传统粮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的实证研究[J]. 钱文荣. 中国农村经济. 2002(07)
博士论文
[1]西北地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区域分工研究[D]. 张哲.浙江大学 2002
[2]经济发展、劳动分工与最优社会契约[D]. 王小龙.西北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501172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9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第一部分 概念、假设与问题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分工经济与专业化经济
1.3.2 制度与组织
1.3.3 交易、交易成本与组织成本
1.4 假设前提
1.4.1 人类的行为动机
1.4.2 人类的行为倾向
1.4.3 人类行为的约束条件
1.5 均衡还是演化:对经济学研究视角的比较
1.6 分工理论文献回顾与评述
1.6.1 关于分工的一般理论回顾
1.6.2 关于分工的应用研究
1.7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竞争还是合作
1.8 本文的逻辑思路
1.9 内容框架与主要结论
1.10 可能的贡献与创新
1.11 小结
第二部分 方法论与工具
2 经济增长的分工视角
2.1 关于经济增长的故事
2.2 广义分工经济与迂回生产效果
2.3 经济增长的分工演化过程
2.4 小结
3 分工经济的产生及其时间涵义
3.1 分工发生的原因
3.1.1 分工与交换
3.1.2 绝对利益与比较利益
3.1.3 报酬递增
3.2 分工经济的时间涵义
3.2.1 人与机器分工的时间涵义
3.2.2 专业化经济的时间涵义
3.2.3 分工的溢出效应及其时间节约价值
3.3 小结
4 比较优势、博弈策略与市场规模
4.1 比较优势的形成与度量
4.2 分工演化的动态博弈过程
4.3 分工策略与市场规模
4.4 小结
5 制度、分工演化的路径与绩效
5.1 制度、分工演化与协调成本
5.2 权利配置、分工演化与绩效
5.2.1 契约的不完全性与权利配置
5.2.2 权利配置、博弈策略与绩效
5.2.3 权利配置结构的变化与效率
5.3 经济自由对分工演化的意义
5.4 小结
6 不同分工水平的交换:交换权利与贫困
6.1 交换权利与贫困
6.2 不同分工水平的交换
6.2.1 信息不对称与讨价还价优势
6.2.2 报酬递增技术与竞争优势
6.3 贫困的真相:古典经济学的解释
6.4 小结
第三部分 理论与实证
7 制度性贫困与自生能力--贫困的涵义、分类以及当前的问题
7.1 贫困的传统涵义和分类
7.1.1 贫困的涵义
7.1.2 贫困的分类
7.2 制度性贫困与自生能力
7.2.1 制度性贫困的涵义
7.2.2 自生能力的涵义
7.2.3 目前对贫困与制度之间关系的研究与问题
7.3 小结
8 农民面临的制度性贫困陷阱及其成因--一个累积循环因果关系
8.1 背景
8.2 对农村经济制度的历时关联分析
8.3 经济制度的共时关联分析
8.4 农村经济制度变革的路径
8.5 小结
9 农地产权冲突、农户的认知和行为
9.1 《承包法》的农地产权安排及权利冲突
9.1.1 农地的集体所有权与行政权的冲突
9.1.2 农地的集体所有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冲突
9.1.3 物权保护与债权保护的冲突
9.2 农户对土地流转与长期投资的态度与土地制度偏好--对《承包法》实施前后的比较
9.2.1 农民对土地流转和长期投资的态度和制度偏好
9.2.2 不同身份人员的认知比较
9.3 公平与效率的冲突--解析两难困境
9.3.1 农地权利不明晰的后果--一个博弈模型
9.3.2 公平与效率冲突的原因:解析两难困境
9.3.3 深化农地产权变革的路径
9.4 小结
10 农地制度对生产技术的选择效应--一个选择机制的作用原理
10.1 研究背景
10.2 承包制下家庭经营农户的投资决策与技术选择偏好
10.2.1 一个投资回收模型--生产技术、土地承包期限与投资水平
10.2.2 承包制下农户的技术选择偏好
10.3 土地流转过程中承包经营农户的技术选择偏好
10.4 农地制度的选择效应与技术变迁
10.5 小结
11 分工抑制与农民的制度性贫困
11.1 “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11.2 影响分工深化的要素
11.3 分工深化的制度阻碍
11.4 小结
第四部分 治理机理分析
12 制度变迁与分工演化
12.1 制度变迁的一般原理
12.2 农村经济制度的供给与需求分析
12.2.1 农村经济制度的供给分析
12.2.2 农村经济制度的需求分析
12.3 制度、权利与分工演化
12.4 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关联性分析
12.5 小结
13 因不自由而贫困:一个启示
13.1 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概念分歧及其冲突
13.2 政府的作用及其行为边界
13.2.1 权利的起源与政府的作用
13.2.2 政府行为的边界
13.3 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关系
13.4 经济自由、分工演进与制度性贫困
13.5 小结
14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分工抑制与农民的制度性贫困[J]. 刘明宇. 农业经济问题. 2004(02)
[2]地权稳定性、土地流转与农地资源持续利用[J]. 俞海,黄季焜,Scott Rozelle,Loren Brandt,张林秀. 经济研究. 2003(09)
[3]制约农民致富的制度分析[J]. 黄少安. 学术月刊. 2003(06)
[4]协调成本、内生劳动分工与区域经济增长——加里·贝克尔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评述[J]. 许彬,罗卫东.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2)
[5]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基于分工理论的思考[J]. 王京安,罗必良. 南方经济. 2003(02)
[6]从分工利益的获取看农业产业化的障碍[J]. 辛宝海.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01)
[7]农地产权:农民的认知与意愿——对浙江农户的调查[J]. 徐旭,蒋文华,应风其. 中国农村经济. 2002(12)
[8]自生能力、经济转型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J]. 林毅夫. 经济研究. 2002(12)
[9]农村税费改革及其配套改革问题研究[J]. 冯兴元,魏志梅,刘会荪. 税务研究. 2002(10)
[10]浙北传统粮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的实证研究[J]. 钱文荣. 中国农村经济. 2002(07)
博士论文
[1]西北地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区域分工研究[D]. 张哲.浙江大学 2002
[2]经济发展、劳动分工与最优社会契约[D]. 王小龙.西北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5011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501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