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土地的公共品性质及其管理
发布时间:2022-01-18 23:03
农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农业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土地制度安排如何,是影响经济成长和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甚至是关键因素。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已确立了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新型农村土地制度,给农业生产注入了活力;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中的不合理因素也日渐凸现出来,正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障碍因素。本文从中国农村土地的公共品性质入手,通过对公共品的重新分类,,对影响公共品供给的因素进行分析,对我国现阶段中国农村土地的公共品性质进行分析。在对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深刻反思和认真总结的基础上,针对其缺陷,对土地制度的改革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土地是稀缺的生产要素,研究土地制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相关理论简述:对公共品的理论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并指出非排它和非竞争从来没有完全涵盖公共品的全部,公共品的范围是永无定论的,因此,一国政府提供的公共品的多少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包括政府的执政理念、一国财力水平、历史的和文化的因素等等。公共品的分类包括了秩序性公共品、...
【文章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1. 相关理论简述
1.1 公共品的概念与分类
1.1.1 研究的古典溯源
1.1.2 瓦格纳法则
1.1.3 萨缪尔森的经典概括
1.1.4 布坎南和公共选择学派
1.1.5 马斯格雷夫和斯蒂格利茨
1.2 公共品分类的研究的最新成果
1.3 对公共品概念与分类的思考
2. 中国农村土地的公共品性质
2.1 从土地本身的性质来看
2.2 土地有明显的外部性特征
2.2.1 国土
2.2.2 粮食安全
2.2.3 环境
2.2.4 公共资源
2.2.5 代际效应
3. 中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历史和现状
3.1 中国历次农村土地改革
3.1.1 农业合作化时期农地制度
3.1.2 以家庭为主的土地承包制
3.1.3 农村土地改革综述
3.2 中国目前土地制度的主要问题
3.2.1 土地的规模化经菅程度低
3.2.2 土地征占过程问题突出
3.2.3 土地细碎化带来的人际冷漠
3.2.4 土地耕作人口老龄化
3.2.5 土地承载不起的社会保障功能
4. 中国农村土地公共品性质决定了不能搞土地私有化
4.1 中国并不适合以农地私有化方式来形成规模经济
4.2 农民私有占有土地的意愿并不强烈
4.3 农地私有化将导致耕地资源的毁灭性消失
4.4 农地私有化可能会造成大量贫民
4.5 农地私有化运用不当会危害国家安全
4.6 农地私有化并不能解决目前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问题
4.7 农地私有化会造成新的社会不公
5. 公共品视角下中国农村土地的管理
5.1 管理方式
5.2 前提
5.3 这一制度的优势
5.3.1 有效保护耕地,彻底遏制土地财政,缓解社会矛盾
5.3.2 粮食安全
5.3.3 农业集约化生产经菅
5.3.4 国家可以统筹安排各地生产规模,统一兴修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政体:公共物品的生产机制[J]. 张旭昆. 浙江社会科学. 2008(07)
[2]马克思公共产品理论与西方公共产品理论比较研究[J]. 胡钧,贾凯君. 教学与研究. 2008(02)
[3]新农地矛盾调查[J]. 郭凯. 南风窗. 2007(22)
[4]市场经济与公共产品[J]. 刘诗白. 经济学家. 2007(04)
[5]农地制度:所有权问题还是委托-代理问题?[J]. 陈剑波. 经济研究. 2006(07)
[6]农民对农地制度改革的认知——基于安徽省农户调查资料分析[J]. 刘鹏凌,李靖,栾敬东. 中国农村经济. 2005(07)
[7]论自然财富[J]. 刘诗白. 天府新论. 2004(03)
[8]地权回归[J]. 常红晓,宫靖. 财经. 2008 (21)
本文编号:3595761
【文章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1. 相关理论简述
1.1 公共品的概念与分类
1.1.1 研究的古典溯源
1.1.2 瓦格纳法则
1.1.3 萨缪尔森的经典概括
1.1.4 布坎南和公共选择学派
1.1.5 马斯格雷夫和斯蒂格利茨
1.2 公共品分类的研究的最新成果
1.3 对公共品概念与分类的思考
2. 中国农村土地的公共品性质
2.1 从土地本身的性质来看
2.2 土地有明显的外部性特征
2.2.1 国土
2.2.2 粮食安全
2.2.3 环境
2.2.4 公共资源
2.2.5 代际效应
3. 中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历史和现状
3.1 中国历次农村土地改革
3.1.1 农业合作化时期农地制度
3.1.2 以家庭为主的土地承包制
3.1.3 农村土地改革综述
3.2 中国目前土地制度的主要问题
3.2.1 土地的规模化经菅程度低
3.2.2 土地征占过程问题突出
3.2.3 土地细碎化带来的人际冷漠
3.2.4 土地耕作人口老龄化
3.2.5 土地承载不起的社会保障功能
4. 中国农村土地公共品性质决定了不能搞土地私有化
4.1 中国并不适合以农地私有化方式来形成规模经济
4.2 农民私有占有土地的意愿并不强烈
4.3 农地私有化将导致耕地资源的毁灭性消失
4.4 农地私有化可能会造成大量贫民
4.5 农地私有化运用不当会危害国家安全
4.6 农地私有化并不能解决目前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问题
4.7 农地私有化会造成新的社会不公
5. 公共品视角下中国农村土地的管理
5.1 管理方式
5.2 前提
5.3 这一制度的优势
5.3.1 有效保护耕地,彻底遏制土地财政,缓解社会矛盾
5.3.2 粮食安全
5.3.3 农业集约化生产经菅
5.3.4 国家可以统筹安排各地生产规模,统一兴修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政体:公共物品的生产机制[J]. 张旭昆. 浙江社会科学. 2008(07)
[2]马克思公共产品理论与西方公共产品理论比较研究[J]. 胡钧,贾凯君. 教学与研究. 2008(02)
[3]新农地矛盾调查[J]. 郭凯. 南风窗. 2007(22)
[4]市场经济与公共产品[J]. 刘诗白. 经济学家. 2007(04)
[5]农地制度:所有权问题还是委托-代理问题?[J]. 陈剑波. 经济研究. 2006(07)
[6]农民对农地制度改革的认知——基于安徽省农户调查资料分析[J]. 刘鹏凌,李靖,栾敬东. 中国农村经济. 2005(07)
[7]论自然财富[J]. 刘诗白. 天府新论. 2004(03)
[8]地权回归[J]. 常红晓,宫靖. 财经. 2008 (21)
本文编号:35957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595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