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土地法论文 >

建国以来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探析

发布时间:2023-04-17 03:04
  农业一直是我国经济中最基础的产业,对人民生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阻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未来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民以土地为本,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因此,农地资源及其使用效率将会直接影响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是运用经济理论解释中国当代经济问题的典型范例,本文顺着建国以来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脉络,对土地私有化、农村土地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这五个农地制度依次分析。在了解各阶段农村生产、分配模式渐变过程的基础上对各个农地制度的特点进行归纳,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建模,采用静态数理模型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建国以来农地制度转变对国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归纳总结出农业生产、分配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本文认为深入研究每一阶段农村土地制度的特点,评价农地制度变迁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对...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关于农地制度研究综述
    2.2 国内对农地制度研究综述
        2.2.1 对土改后的农地私有化经营模式的研究
        2.2.2 对农村土地合作社的研究
        2.2.3 对人民公社制度模式的研究
        2.2.4 对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模式的研究
        2.2.5 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等新农业生产模式的研究
    2.3 文献评述
3. 从历史的角度看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
    3.1 土地革命运动——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初始建立
    3.2 农地合作化运动——农地使用权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
        3.2.1 农地合作化运动——互助组的建立
        3.2.2 农地合作化运动——初级社的建立
    3.3 高级社和人民公社运动——高度密集的集体所有制
    3.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生产积极性问题的解决
    3.5 多元化农地经营模式——农业生产向规模经营的变迁
4. 从模型的角度解读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
    4.1 农地私有制下的制度模型
    4.2 合作社的最早期“互助组”制度下的农地经营模式
    4.3 初级合作社制度下的农地经营模式
    4.4 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制度下的农地经营模式
        4.4.1 工分制对pi(ti)函数的影响
        4.4.2 人民公社制度下的农村土地经营模式
        4.4.3 人民公社制度下调整函数极度扭曲时的农村土地经营模式
    4.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农地经营模式
    4.6 规模经营、土地流转下的农地制度经营模式
5. 对建国以来农地制度变迁的评价
    5.1 农地私有化向农地合作化生产的变迁
    5.2 农地合作化生产向人民公社的变迁
    5.3 人民公社向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迁
        5.3.1 产量的增长来源是否是制度的变革
        5.3.2 局部与全局的权衡
        5.3.3 农户的长期福利与产量增长的比较
    5.4 联产承包责任制向规模经营等多元化农地制度的变迁
6. 结论
    6.1 农地合作化运动具有历史必然性
    6.2 应客观看待人民公社制度
    6.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效果不能掩饰其缺陷
    6.4 坚持土地归集体所有的前提下规模经营
    6.5 分析特定时期的农地制度需要结合特定时期的背景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7924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7924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8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