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制度分析
发布时间:2023-09-16 10:55
传统二元经济理论的制度背景是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与发展中国家较低的市场化发育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化经济转型过程中更多地是注重适应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制度的变迁,而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为分析思路的传统二元经济理论恰恰忽视了制度因素在转换二元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在指导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时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实践绩效。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试图响应新兴古典经济学回归分工的古典传统,从分工演进的视角构建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理论框架,为中国转换二元经济结构和实现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可能的理论思路。 建国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迟缓的实证分析表明,对于正处在市场化制度变迁和工业化结构调整中的中国而言,以资源配置为导向的传统二元经济理论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影响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相对于资源配置,分工演进是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新视角。本文提出了以分工演进和交易费用为分析视角,以“分工演进—制度变迁—结构转换”为分析脉络,包含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和转换途径为主要内容的理论框架:劳动分工存在社会分工与组织内分工两种形式,市场和组织分别是协调两种分工形式的制度基础;由于分工组织能够通过...
【文章页数】:15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意义
1.2.1 现实背景及意义
1.2.2 理论背景及意义
1.3 核心概念
1.3.1 二元经济
1.3.2 分工演进
1.3.3 交易费用
1.3.4 制度与组织
1.4 研究方法
1.4.1 制度分析法
1.4.2 结构分析法
1.4.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1.4.4 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5 结构安排
2. 二元经济理论的文献回顾与评析
2.1 古典二元经济理论
2.2 新古典二元经济理论
2.3 凯恩斯主义二元经济理论
2.4 二元经济理论的简要评析
2.5 国内学界对二元经济理论研究的述评
3. 改革前后的二元经济结构
3.1 计划经济时期的二元经济结构
3.2 体制转轨时期的二元经济结构
3.3 如何认识二元经济结构
3.3.1 形成与演化
3.3.2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3.3 思路的转变
4. 分工、市场与组织
4.1 分工理论的演变
4.1.1 理论先驱:斯密和马克思
4.1.2 转折与深化: 马歇尔与杨格
4.1.3 拓展与补充: 贝克尔、杨小凯与新制度学派
4.1.4 简要的结论
4.2 市场与组织
4.2.1 市场: 协调社会分工的基础
4.2.2 组织: 协调内部分工的基础
4.3 分工演进及其差异
4.3.1 二元经济的对立:基于分工组织的视角
4.3.2 交易费用: 分工演进差异的影响因素
5. 现代部门中的制度与组织
5.1 市场制度的演变
5.1.1 理论的束缚
5.1.2 禁锢的突破
5.2 组织制度的演变
5.2.1 国家与企业的对立
5.2.2 组织制度的变革路径
5.3 制度演变中的权利
5.3.1 企业的经济权利及其结构
5.3.2 传统国有企业的权利缺失
5.3.3 制度变迁与分工深化
6. 传统部门中的制度与组织
6.1 农地制度
6.1.1 农地制度的变迁
6.1.2 农地制度改革的框架设计
6.2 政府意志与农业制度非均衡
6.2.1 农业发展中的制度非均衡
6.2.2 中央政府实施农业制度创新的意愿
6.2.3 地方政府实施农业制度创新的意愿
6.3 组织变迁与分工演进
6.3.1 农业生产组织的特性
6.3.2 农业生产组织变迁
6.3.3 组织变迁中的交易费用
6.4 农民的权利及其保护
7. 制度变迁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
7.1 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
7.1.1 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
7.1.2 哈耶克的制度变迁理论
7.1.3 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
7.2 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趋势
7.2.1 现代部门的发展趋势
7.2.2 传统部门的发展趋势
7.3 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主要途径
7.3.1 基本原则
7.3.2 现代部门分工演进的制度支持
7.3.3 传统部门分工演进的制度支持
8. 创新与不足
8.1 创新点
8.2 缺陷与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附页: 攻读博士学位阶段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846891
【文章页数】:15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意义
1.2.1 现实背景及意义
1.2.2 理论背景及意义
1.3 核心概念
1.3.1 二元经济
1.3.2 分工演进
1.3.3 交易费用
1.3.4 制度与组织
1.4 研究方法
1.4.1 制度分析法
1.4.2 结构分析法
1.4.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1.4.4 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5 结构安排
2. 二元经济理论的文献回顾与评析
2.1 古典二元经济理论
2.2 新古典二元经济理论
2.3 凯恩斯主义二元经济理论
2.4 二元经济理论的简要评析
2.5 国内学界对二元经济理论研究的述评
3. 改革前后的二元经济结构
3.1 计划经济时期的二元经济结构
3.2 体制转轨时期的二元经济结构
3.3 如何认识二元经济结构
3.3.1 形成与演化
3.3.2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3.3 思路的转变
4. 分工、市场与组织
4.1 分工理论的演变
4.1.1 理论先驱:斯密和马克思
4.1.2 转折与深化: 马歇尔与杨格
4.1.3 拓展与补充: 贝克尔、杨小凯与新制度学派
4.1.4 简要的结论
4.2 市场与组织
4.2.1 市场: 协调社会分工的基础
4.2.2 组织: 协调内部分工的基础
4.3 分工演进及其差异
4.3.1 二元经济的对立:基于分工组织的视角
4.3.2 交易费用: 分工演进差异的影响因素
5. 现代部门中的制度与组织
5.1 市场制度的演变
5.1.1 理论的束缚
5.1.2 禁锢的突破
5.2 组织制度的演变
5.2.1 国家与企业的对立
5.2.2 组织制度的变革路径
5.3 制度演变中的权利
5.3.1 企业的经济权利及其结构
5.3.2 传统国有企业的权利缺失
5.3.3 制度变迁与分工深化
6. 传统部门中的制度与组织
6.1 农地制度
6.1.1 农地制度的变迁
6.1.2 农地制度改革的框架设计
6.2 政府意志与农业制度非均衡
6.2.1 农业发展中的制度非均衡
6.2.2 中央政府实施农业制度创新的意愿
6.2.3 地方政府实施农业制度创新的意愿
6.3 组织变迁与分工演进
6.3.1 农业生产组织的特性
6.3.2 农业生产组织变迁
6.3.3 组织变迁中的交易费用
6.4 农民的权利及其保护
7. 制度变迁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
7.1 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
7.1.1 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
7.1.2 哈耶克的制度变迁理论
7.1.3 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
7.2 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趋势
7.2.1 现代部门的发展趋势
7.2.2 传统部门的发展趋势
7.3 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主要途径
7.3.1 基本原则
7.3.2 现代部门分工演进的制度支持
7.3.3 传统部门分工演进的制度支持
8. 创新与不足
8.1 创新点
8.2 缺陷与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附页: 攻读博士学位阶段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8468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846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