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熟化投资人相关法律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4-02-21 12:11
土地熟化指的是土地一级开发的前期土地平整工作,是土地一级开发的重要环节。土地熟化投资人指的是在旧城(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项目正式发布征收公告前,通过公开竞标方式获得土地熟化资格,出资给政府用于征收土地上房屋,地上房屋征收完毕后,再完成土地平整工作的民事主体。在为与产权市场相衔接,国有用地实施招拍挂制度后,.政府承担了向社会供应熟地的责任。政府为打破其独立完成土地熟化资金短缺瓶颈,以及自身融资手段单一,土地熟化经验不足的困境,而积极探索出了这一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土地熟化工作的模式。一方面解决了政府资金短缺的困难,另一方借用投资人的土地熟化资金和经验,顺利完成土地熟化工作,同时也调动了市场经济的活力,实现了经济、政治、市场的共赢局面。但是,由于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土地熟化制度在我国建立和实施的时间较短,法律法规支撑体系的空白,导致实践过程中可操作的空间甚大,各地的操作实践大相径庭,存在着政府权利寻租、法律法规指引标准不统一、以及操作流程不固定、政策缺乏稳定性、制度机制不完整等问题。本文在肯定土地熟化投资人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各地实践经验及政策异同,分析旧城(城中村、棚...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土地熟化制度及土地熟化投资人
1.1 土地熟化在旧城改造工作中的角色
1.2 土地熟化投资人概念的出现
1.3 土地熟化投资协议的性质
1.4 社会资金参与土地熟化的必要性和价值
第二章 土地熟化投资人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与土地熟化投资人相关的问题
2.1.1 土地熟化投资人掌控二级市场的弊端
2.1.2 土地熟化投资人准入门槛设置的不足
2.1.3 土地熟化投资人转让和退出机制的缺乏
2.2 土地熟化相关主体间关系处理上的问题
2.2.1 土地熟化各主体间收益风险分配不合理
2.2.2 相关主体利益协调机制的漏洞
2.3 土地熟化投资人制度立法上的问题
2.3.1 社会资金参与土地熟化立法空白
2.3.2 社会资金参与土地熟化的政策规制缺乏稳定性
第三章 社会资金参与旧城改造模式比较分析
3.1 广州市—村集体主导型
3.2 深圳市—一村一策型
3.3 杭州市—政府主导型
3.4 珠海市—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型
3.5 改造模式优劣势分析
3.5.1 政府主导型
3.5.2 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型
3.5.3 村集体主导型
第四章 土地熟化投资人制度的完善
4.1 社会资金参与土地熟化项目的准入门槛
4.2 通过协议明确土地熟化投资人的相关权利义务关系
4.2.1 利益回报方式的选择
4.2.2 股权转让的限制
4.2.3 合理的履约保证条款设置
4.3 规范社会资金参与土地熟化项目的流程
4.3.1 前期准备阶段
4.3.2 公开招标选择合格土地熟化投资人阶段
4.3.3 土地熟化项目实施阶段
4.3.4 土地出让阶段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3905401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土地熟化制度及土地熟化投资人
1.1 土地熟化在旧城改造工作中的角色
1.2 土地熟化投资人概念的出现
1.3 土地熟化投资协议的性质
1.4 社会资金参与土地熟化的必要性和价值
第二章 土地熟化投资人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与土地熟化投资人相关的问题
2.1.1 土地熟化投资人掌控二级市场的弊端
2.1.2 土地熟化投资人准入门槛设置的不足
2.1.3 土地熟化投资人转让和退出机制的缺乏
2.2 土地熟化相关主体间关系处理上的问题
2.2.1 土地熟化各主体间收益风险分配不合理
2.2.2 相关主体利益协调机制的漏洞
2.3 土地熟化投资人制度立法上的问题
2.3.1 社会资金参与土地熟化立法空白
2.3.2 社会资金参与土地熟化的政策规制缺乏稳定性
第三章 社会资金参与旧城改造模式比较分析
3.1 广州市—村集体主导型
3.2 深圳市—一村一策型
3.3 杭州市—政府主导型
3.4 珠海市—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型
3.5 改造模式优劣势分析
3.5.1 政府主导型
3.5.2 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型
3.5.3 村集体主导型
第四章 土地熟化投资人制度的完善
4.1 社会资金参与土地熟化项目的准入门槛
4.2 通过协议明确土地熟化投资人的相关权利义务关系
4.2.1 利益回报方式的选择
4.2.2 股权转让的限制
4.2.3 合理的履约保证条款设置
4.3 规范社会资金参与土地熟化项目的流程
4.3.1 前期准备阶段
4.3.2 公开招标选择合格土地熟化投资人阶段
4.3.3 土地熟化项目实施阶段
4.3.4 土地出让阶段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39054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905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