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女性人口土地权益保障研究
本文关键词:农村女性人口土地权益保障研究
【摘要】: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土地承载着保障近7亿农民基本生活的重要而特殊的功能。对于农村妇女而言,土地权益是她们最关心、最切实的生存发展问题。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包括农村妇女在内的农民的土地权益问题。当前,随着中国妇女地位不断提高,宪法的男女平等原则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妇女权益保障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对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给予了保护,妇女的土地权益基本得到了保障。但新的形势下,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保障也出现一些新的情况与问题。 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业税被取消,直接补贴得到兑现,农民在享有土地权益方面所承担的义务不断减轻,从而使得农民拥有土地的愿望和行为更加强烈,对于人多地少的农村来讲,土地稀缺带来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加速,全国各地出现了征地热潮,被征地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征地单位、地方政府的矛盾日益突出。当前,农村土地纠纷已成为农民维护自身权益的焦点,有关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侵害的信访案件也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据全国妇联统计数据,2010年全国妇联系统接受此类信访事项达11858件次,同比上升了25.8%。切实解决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问题,不仅关系农民的生存发展,而且影响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是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涉及面广且十分复杂的基层社会问题。 加强农村女性人口土地权益问题研究,促进妇女土地权实现从法定权利向现实权利的转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一,在理论层面,研究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关注占妇女人口多数、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村妇女最关切的现实利益问题,可以加强和拓展中国妇女人权问题的理论研究,同时,从社会性别视角研究如何完善农村的现行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探索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又可以丰富农村土地问题的理论研究。其二,在现实层面,可以为立法机构、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和妇联等社会组织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工作实践提供参考借鉴,强化我国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法律和政策的性别意识,化解日趋严重的土地纠纷与农村社会矛盾,探求落实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保障机制和有效措施,缩小法律上的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保障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农村妇女的土地问题首先是一个人权问题,即妇女享有平等的生存发展权的问题,其次,农村妇女的土地问题又与土地制度整体的安排设计直接相关,另外还深受社会性别关系的影响和作用。因此,本文以人权和人口法学理论、土地产权理论和社会性别理论为指导,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侵害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我国部分地区的代表性经验模式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何完善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保障提出了对策建议。 本文认为,与男性不同的是,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流失通常发生在婚姻关系变化的过程中,表现为个体与家庭、少数人与多数人之间的利益之争。概括起来,有四类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容易受到侵害。一是嫁到其他村的妇女。二是嫁给非农业户口即“农嫁非”妇女。三是离婚和丧偶妇女。四是招婿妇女及其家庭。农村妇女土地权益被侵害的客体内容分别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征地补偿款分配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入股分红及其他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等。侵权方分别来自家庭、村集体和地方政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纠纷呈现出长期性、普遍性和严重性的特征,问题的实质是:法律上的平等而实质上的不平等,起点公平而过程的不公平,妇女主张土地权益通常是迫于生存压力或存在巨大的利益损失。 本文认为,究其根源,农村女性人口土地权益受到侵害和丧失的原因是综合性的,既有法规政策制定层面的原因,如现有的法律政策有的缺少社会性别视角,有的缺乏可操作性;有法规政策执行层面的问题,如部分司法机关和地方基层政府执行法律政策不到位,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工作缺位等;也有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制度的作用,主要是土地政策讲求稳定和长久的特性对农村妇女因婚姻关系变化而流动的现实缺乏足够关注,现有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以家庭为单位对于调整个体利益矛盾缺乏依据;还有村规民约、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从夫居的社会习俗等“民间法”的深刻影响等。 本文建议,参考部分地区的有益探索,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保障。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包括尽快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做出明确界定,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尽早完善土地流转的实施细则和政策,完善不动产登记制度、规范农村家庭内部土地财产关系等;二是健全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的体制机制,包括加强对村规民约的审查管理,完善司法行政救济制度,在部分地区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及相关财产权的股份化改造,将失地的农村妇女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等;三是营造有利于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的文化环境,包括弘扬先进的性别文化,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妇女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能力等。
【关键词】:农村女性 土地权益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2.3;D923.8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4
- 1. 导论14-27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14-15
- 1.2 概念界定15-17
- 1.3 研究现状17-24
- 1.3.1 国外的有关学术观点17-18
- 1.3.2 国内的有关研究成果18-24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24-25
-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25-27
- 2. 农村女性人口土地权益保障的理论基础27-58
- 2.1 人权和人口法学理论27-40
- 2.1.1 西方人权理论的主要内容27-29
- 2.1.2 妇女人权的内涵及其制度化29-35
- 2.1.3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妇女观35-39
- 2.1.4 人口法学理论39-40
- 2.2 土地产权理论40-52
- 2.2.1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41-45
- 2.2.2 土地承包经营权45-52
- 2.3 社会性别理论52-58
- 2.3.1 社会性别的内涵53
- 2.3.2 社会性别的特性53-54
- 2.3.3 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54-56
- 2.3.4 社会性别理论的意义56-58
- 3. 农村女性人口土地权益保障的历史回顾58-70
- 3.1 我国古代农村女性人口无法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土地权益58-59
- 3.2 我国近代社会开始在保护农村女性人口土地权益上有了进步59-60
- 3.3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便非常重视保护农村女性人口的土地权益60-62
- 3.4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女性人口的土地权益保障水平不断提升62-69
- 3.4.1 土地私人所有时期的女性人口土地权益62-64
- 3.4.2 土地集体所有、统一经营时期的女性人口土地权益64-65
- 3.4.3 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时期的女性人口土地权益65-67
- 3.4.4 建国以来的农村土地征收和集体建设用地制度对女性人口土地权益的影响67-69
- 3.5 小结69-70
- 4. 我国现有法律政策对农村女性人口土地权益的保障70-76
- 4.1 宪法及有关法律的有力保障70-72
- 4.2 地方性法规的具体规定72-73
- 4.3 司法解释的相关内容73-74
- 4.4 国家政策的补充强调74-75
- 4.5 小结75-76
- 5. 当前农村女性人口土地权益受侵害的状况分析76-98
- 5.1 因婚姻关系变动土地权益易受侵害的农村女性人口77-81
- 5.1.1 农嫁农妇女78-79
- 5.1.2 农嫁非妇女79
- 5.1.3 离婚和丧偶妇女79-80
- 5.1.4 招婿妇女80-81
- 5.2 农村女性人口土地权益被侵害的权利客体81-87
- 5.2.1 土地承包经营权81-83
- 5.2.2 征地补偿款分配权83-85
- 5.2.3 土地入股分红及其他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85-86
- 5.2.4 宅基地使用权86-87
- 5.3 农村女性人口土地权益受侵害的侵权主体87-88
- 5.3.1 来自家庭内部87
- 5.3.2 来自村集体87-88
- 5.3.3 来自地方政府88
- 5.4 农村女性人口土地权益问题的特征和实质88-94
- 5.4.1 农村女性人口土地权益纠纷的特征88-92
- 5.4.2 农村女性人口土地权益问题的实质92-94
- 5.5 农村女性人口土地权益受侵害的消极后果94-98
- 5.5.1 妨碍社会和谐稳定的价值追求94-95
- 5.5.2 影响法制进程中公平正义原则的确立95
- 5.5.3 阻滞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95-96
- 5.5.4 扭曲基层民主建设的方向96
- 5.5.5 不利于性别平等和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推进96-98
- 6. 农村女性人口土地权益受侵害的原因分析98-107
- 6.1 传统男权文化和性别观念的影响98-99
- 6.2 农村女性人口在权力结构中的位置边缘化99-100
- 6.3 村规民约的影响100-101
- 6.4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虚位,不利于农村女性人口的土地权益保障101-102
- 6.5 相关立法存在空白,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缺乏明确界定102
- 6.6 法律政策缺少社会性别视角102-104
- 6.7 法律政策缺乏可操作性104-105
- 6.8 司法和行政救济途径不畅105-107
- 7. 农村女性人口土地权益保障中的几个难点问题107-114
- 7.1 保障农村女性人口土地权益的法律体系自身存在缺陷107-108
- 7.2 土地长期化的政策走向与农村女性人口因婚姻关系而迁移流动的矛盾108-109
- 7.3 村民自治与保障农村女性人口土地权益的冲突109-110
- 7.4 个人能否成为土地承包权的主体110-111
- 7.5 关于土地征收补偿费用的分配及适用的司法程序111-114
- 8. 我国部分地区保障农村女性人口土地权益的实证研究114-121
- 8.1 江苏模式:加强对失地女性人口的社会保障114-115
- 8.2 广东模式:统筹解决农村股份制改革与出嫁女及其子女权益问题115-116
- 8.3 陕西模式:建立健全司法救助体系116-118
- 8.4 河南模式:以促进性别平等为目的修订村规民约118-119
- 8.5 小结:经验与启示119-121
- 9. 完善农村女性人口土地权益保障的对策及建议121-131
- 9.1 进一步完善农村女性人口土地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121-126
- 9.1.1 尽快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做出明确界定121-122
- 9.1.2 进一步修改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强化对妇女土地承包权的物权保护122-123
- 9.1.3 适时修改完善《土地管理法》,加强对土地征收补偿和集体建设用地收益分配的审查监督123-124
- 9.1.4 尽早完善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和实施细则124-125
- 9.1.5 完善不动产登记制度,规范农村家庭内部土地财产关系125-126
- 9.2 健全农村女性人口土地权益保障的体制机制126-128
- 9.2.1 加强对村规民约的审查管理126-127
- 9.2.2 完善司法和行政救济制度127
- 9.2.3 在部分地区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及相关财产权的股份化改造127-128
- 9.2.4 将失地的农村女性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128
- 9.3 营造有利于农村女性人口土地权益保障的文化环境128-131
- 9.3.1 积极弘扬先进的性别文化128-129
- 9.3.2 大力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129-130
- 9.3.3 提高农村女性人口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能力130-131
- 10. 结语131-132
- 参考文献132-139
- 附件:文中图表目录139-140
- 后记140-141
- 读博期间发表的文章1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洁;;农村妇女巧手激活“炕头经济”[J];农业知识;2011年16期
2 孙运宏;;农村女性贫困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观察;2011年03期
3 包飞;;农村妇女堕胎案例分析[J];大众心理学;2005年07期
4 王敏;;农村妇女宗教信仰问题探析——以江苏宿迁联合村为个案[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银川市委党校课题组;赵立春;;关于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调查与研究——以银川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魏建军;;加强农村妇女文化建设[J];农家女;2011年09期
7 蔡雪香;;“农家女书社”为我们提供了借鉴[J];农家女;2011年09期
8 牟宁;;动员妇女 引导妇女 服务妇女 创建“妇女之家”经验交流会在吉召开[J];农家女;2011年09期
9 花传国;易水霞;;农村妇女宗教信仰研究综述[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张莉曼;;试论农村妇女现代意识的培养[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玉娥;;科学发展观与农村妇女的全面发展[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史芹芬;;农村妇女价值取向前瞻[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3 向跃平;;摄影:了解中国农村妇女的心声——福特基金会妇女生育卫生项目在中国云南农村的一次有益尝试[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4 湖北省妇联课题组;;湖北省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A];湖北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2006湖北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江震;;安徽省农村妇女生殖健康状况调查[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张清霞;;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妇女经济地位变迁研究——以杭州市萧山区部分农村为例[A];秩序与进步:浙江乡村社会巨变历程与经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霖;张月秋;;浅议农村妇女在家庭和睦中的主导作用[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易小琳;白瑛;;促进农村妇女参与可持续农业发展[A];妇女·环境·使命——’97妇女与环境研讨会文集[C];1998年
9 唐华容;徐晓芳;;我国农村妇女参政不足的自身因素分析[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赵惠燕;;探索农村妇女在科技应用过程中的社会性别意识与主流的研究思路[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老五;农村妇女享有多少权利和自由[N];科技日报;2004年
2 记者 黄蓉芳 通讯员 粤妇宣;不少农妇一辈子未做过妇检[N];广州日报;2009年
3 记者 孟群华;“五个网络”扶助农村妇女增收[N];中国人口报;2004年
4 记者 蒋天兵;农村妇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N];广安日报;2005年
5 通讯员闫云 实习生王一帆;高碑店市 5万名农村妇女学科技巧兴家[N];河北日报;2003年
6 记者 张燕;农村妇女素质提高[N];酒泉日报;2005年
7 记者 申保珍;近亿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增才干[N];农民日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张蕾;农村妇女家庭图书室点燃“星星火”[N];农民日报;2005年
9 记者 申保珍;农村妇女培训比例要达到40%[N];农民日报;2005年
10 张晓晶;每年培训500万农村妇女[N];人民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彦红;农村女性人口土地权益保障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张家智;新时期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e,
本文编号:842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842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