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检举权研究
本文关键词:公民检举权研究
【摘要】:本文以公民检举权为研究对象,遵循从公民检举权的一般理论到公民检举权法治化的具体实践的思路,运用规范分析与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公民检举权的内涵、价值与功能、内容、基本原则与立法保障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全文分为引言、正文五章和结语三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引言部分概述了本文的研究动机、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的思路及方法,并总结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正文部分共五章,前三章主要研究公民检举权的一般理论,主要包括公民检举权的学理分析、公民检举权的历史考察以及公民检举权的内容界定等内容。后两章主要研究公民检举权法治化的具体实践,包括公民检举权的实现与保障,并且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公民检举权保障制度进行初步的制度重构。 第一章对公民检举权进行了学理分析,探讨了公民检举制度的含义、理论基础和当代价值,文章认为,公民检举权是一种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利,具有人民民主理论、权力制约理论、抵抗权理论以及廉政理论等历史与现实的理论基础,体现了正义、秩序、自由、人权和民主等价值,在当今可以承载政治、经济以及道德等多方面的社会整合功能。 第二章对中外公民检举权制度进行了比较考察。现代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印度、芬兰、香港、台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公民检举权制度。中国从古代开始同样有民众检举制度,尽管这种民众检举制度与当代检举制度性质完全不一,但对于考察我国检举制度的发展脉络仍有学术史的价值。本文对此进行了历史梳理,总结出对我国当代的启示。 第三章对公民检举权的内容即检举人的检举权利及义务进行了界定。公民检举权的实现是一把双面刃,如何合理配置公民检举时的权利与义务十分关键。本文认为,公民检举时应该享有检举自由权、要求保护权、获得奖励和补偿权、优先知情权以及其他权利,同时也应当承担诚信、守法、协助调查、保密等义务。 第四章探讨了公民检举权实现的基本原则与途径。公民实现自己的检举权必须遵守伦理原则、客观真实原则、责任原则、效率原则等基本原则。实现途径主要有通过国家依法设立的常设组织与公权力的体制内途径和非常设的公权力以外的体制外途径两种。所谓体制内的途径主要是国家依法设立的专门处理公民检举的常设权力,体制外途径则与之相反,是非国家常设的专门处理检举事宜的权力。检举人较佳的选择是选择体制内的方式,当然,在某个阶段,适当地引入体制外的途径也是可以考虑的方向。 第五章探讨了我国公民检举权保障制度的完善问题。本文以增强理论为指导,对我国反腐新形势下的公民检举权保护制度、激励制度、救济制度完善提出了初步的建议。本文认为,在保护制度的完善方面,应该加强对检举人的各种保护;在激励制度的完善方面,除了物质奖励之外,还应该丰富激励的类型;在救济制度的完善方面,因为我国在这个方面目前完全缺失,所以应该从受理机关多类型化、申诉方式的完善等方面进行完善。 余论部分分析了我国公民检举权充分实现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法律方面的条件,即制定专门的举报法,统一规范公民检举行为、公务人员检举行为以及普通举报行为;外在组织与制度条件,即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制度、言论自由制度以及结社自由制度,鼓励各种公民组织的建立;以及文化条件,即培育健康的公民意识等。只有这些条件的达成,我国的公民检举权才能得以充分实现。
【关键词】:举报 检举 检举权 增强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11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3
- 绪论13-26
- 第一章 公民检举权的学理分析26-54
- 第一节 公民检举权的内涵26-33
- 一、公民检举权的定义26-31
- 二、公民检举权的性质31-32
- 三、公民检举权的特征32-33
- 第二节 公民检举权的理论基础33-47
- 一、人民主权理论33-36
- 二、以权利制约权力理论36-38
- 三、抵抗权理论38-41
- 四、廉政理论41-47
- 第三节 公民检举权的价值与功能47-54
- 一、公民检举权的价值47-50
- 二、公民检举权的功能50-54
- 第二章 中外公民检举权制度54-82
- 第一节 我国历史上的民众检举制度54-66
- 一、古代的民众检举权制度54-58
- 二、当代的民众检举权制度58-66
- 第二节 域外公民检举权制度66-82
- 一、域外公民检举权制度66-80
- 二、域外相关制度对我国的启示80-82
- 第三章 公民检举权的内容82-95
- 第一节 检举人的权利82-91
- 一、检举自由权82-83
- 二、要求保护权83-88
- 三、补偿和奖励请求权88-89
- 四、优先知情权89-90
- 五、其他权利90-91
- 第二节 检举人的义务91-95
- 一、诚信义务91-92
- 二、守法义务92
- 三、协助调查义务92-94
- 四、保密义务94
- 五、无伤义务94-95
- 第四章 公民检举权的实现原则与途径95-100
- 第一节 公民检举权实现的基本原则95-97
- 一、正义原则95-96
- 二、客观真实原则96-97
- 三、责任原则97
- 第二节 公民检举权的实现途径97-100
- 一、体制内途径97-98
- 二、体制外途径98-100
- 第五章 我国公民检举权保障制度的完善100-127
- 第一节 理论工具100-102
- 第二节 我国现有检举权保障制度102-107
- 一、我国现有公民检举权保障制度102-104
- 二、现有保障制度的总体缺陷104-106
- 三、原因分析106-107
- 第三节 检举人保护制度的完善107-114
- 一、我国现有的保护制度及其不足107-110
- 二、完善建议110-114
- 第四节 检举人激励制度的完善114-120
- 一、国外制度借镜114-118
- 二、我国现有激励制度的不足及其完善118-120
- 第五节 检举人救济制度的完善120-127
- 一、国外制度借镜120-125
- 二、我国现有规定的不足及其完善125-127
- 结语 培育我国公民检举权充分实现的条件127-137
- 参考文献137-147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147-148
- 后记: 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148-1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4年09期
2 赵微;报复陷害罪的适用与法治化进程中的民主权利保障[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3 宁立成;;论我国公民检举权保障制度的完善[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4 李继华;;我国检察举报制度的问题及对策[J];法学杂志;2006年02期
5 应乙,顾梅;论后果模式与法律遵循──基于法经济分析的视角[J];法学;2001年09期
6 赖彩明;赖德亮;;加强公民举报权的制度保障[J];法学;2006年07期
7 吴丹红;;举报人法律保护的实证研究——从检察机关与举报人的关系切入[J];法治论坛;2007年02期
8 顾慕晴;;公务人员贪污检举制度研究:台湾经验的分析[J];公共管理研究;2007年00期
9 邓和军;报案、举报与控告[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汤啸天;“举报法”基本内容构想及依据[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林;[N];人民法院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月明;中国近现代监督权利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郭文志;新闻舆论监督权与公民名誉权的冲突及解决[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吴楠;公民举报权的法律保障机制及其完善[D];安徽大学;2006年
3 陈丽红;中国古代直诉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4 周莹;宪政视角下的中国公民监督[D];外交学院;2008年
5 程思;我国检察举报制度的改革路径探析[D];湖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738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1073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