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论社会利益的宪法配置

发布时间:2017-11-21 17:19

  本文关键词:论社会利益的宪法配置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利益 宪法配置 利益均衡 灰色权力 权力禁忌


【摘要】:本文紧紧围绕“宪法是多元化社会利益的制度性安排”这一核心命题展开相关论述。文章认为,宪法具有配置社会利益的基础功能。这既是宪法发展史上一以贯之的一条主线,也是社会生活带给我们的有益启示。并非所有的社会利益都应当由宪法来配置,宪法只配置那些关涉到统一的政治共同体的存续以及社会长治久安的社会利益。社会在面对政治权力的恣肆和市场经济的盲动时,需要国家从体制上保障其自主自立的利益,以便能动地应对所面临的种种侵害。社会的良性发展需要保持各社会阶层的利益均势,社会的良性发展需要不受钳制的自我组织空间,社会的良性发展更需要切实依法保障社会组织的基本权利和有序运作。 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日益深入发展的中国当下,国家需要在法治的框架内均衡配置社会利益。宪法是社会利益配置的终极依据,宪政是均衡社会利益的有效方略。因此,国家需要从宪法层面保障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和适时更新,为社会配置均势的利益群体;国家还需要为社会预留自治自为的制度空间和行动领域;更要赋予社会反制政治权力扩张和市场垄断的基本权利。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这些主要利益,在宪法文本中的制度化表现是社会基本制度、基本权利制度以及社会组织的运行保障等内容。这也构成宪法配置社会利益的基本格局。宪法配置社会利益的文化意义在于,传统上由一元化权威主体主导的社会利益安排机制,应当逐渐过渡到依循民主和法治精神配置社会利益的机制上。我国当前均衡配置社会利益除了要充分利用现有宪法资源以外,需要重点解决社会组织的去行政化问题,更要时刻警惕政治权力越界对社会自主性的过度侵害。 文章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架构如下: 引言部分首先揭示了均衡配置社会利益是当今时代的最强音,也是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完善社会治理水平的客观要求。文章概括指出我国当前社会利益配置的失衡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占有权力和资源的部分特殊利益群体依托旧有体制垄断了社会的主要利益,形成藩篱林立、壁垒森严的既得利益集团,成为我国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最大阻力。社会治理经由善政而实现善治的过程中,必须以宪法为最高准据、以宪政为实施方略,在法治框架内破除既得利益集团为小众利益而损害大众利益的不合理利益格局,切实增强社会的自我组织能力。 第一章是宪法配置社会利益的预设理论。本章意在预设宪法配置社会利益的-些基础理论。本章第一节首先将“社会利益”这一富有解释张力的概念限缩在本文的论域内,并厘清其内涵与外延。接下来,作者从历史和现实等不同角度论证了社会利益与宪法的关系,指出宪法具有配置社会利益的基础功能。随后的第二节通过对宪法文本的考察,分析论证了宪法配置社会利益的基本格局。论文指出,需要由宪法配置的主要社会利益与宪法的内容体系具有很大一致性。宪法所规定的基本社会制度,确认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利益群体;宪法关于基本权利的规定,预设了社会的法律生存空间;宪法在其实施保障和权利救济部分,为社会组织的运行提供了根本法规范。第三节则讨论了宪法保障社会利益的主要方式。本章小结揭示了社会利益博弈与宪法变迁的互动关系。 第二章是宪法配置社会利益的历史脉络。论文指出,我国不同时期对社会利益的配置因集权符号的变迁而有些表面差异,但由一元化的权威主体主导社会利益配置和安排的法律文化传统则一以贯之。在个人集权的帝制时代,甚至直到民国初年,我国一贯是以组织国家和社会所依循的基本法或宪法来配置社会利益阶层,设定人民和社会的法律生活条件,安排社会的生存空间。这也是造成中国长久以来大政府小社会局面和社会组织萎缩的文化根因。本章对历史时段的划分服务于论证需要,第一节主要从封建帝制时代和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期这两个时段展开论述,第二节将从国民党“一大”到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的终结作为一个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迄今以改革开放为节点分为前后两段,分别阐述了各期社会利益的宪法配置。小结部分突出了我国社会利益配置传统上的一元化权威主体的主导性。 第三章是宪法配置社会利益的现实困厄。本章第一节指出我国目前权力泛化和社会萎缩的倾向及其表现,表达了对以社会建设之名行权力收集之实可能加剧社会萎缩的担忧。第二节对当前比较突出的社会组织的行政化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我国社会组织到底是依附式的自主还是行政化、政治化和官本化了,并尝试解析社会组织行政化的原因和危害。第三节认为我国当前社会建设中呈现的重建总体性权力的趋向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政治整合不能替代社会的自我更新,社会利益的配置应当着眼于社会与国家和市场的互动关系。小结部分就执政党整合社会利益的功能及其利弊给出了一定认识。 第四章是宪法配置社会利益的均衡之道。基于前面章节的理论铺垫和历史钩沉,结合现实中面临的社会利益配置失衡问题,探索宪法配置社会利益的衡平之道。本章认为,宪法蕴含了社会利益配置的均衡原则,宪法是均衡配置社会利益的最高准据,宪政是均衡配置社会利益的有效方略。应当充分利用社会利益配置的现有宪法资源,切实发挥宪法配置社会利益的实际功能。在均衡配置当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应当以社会组织的去行政化工作为突破口,扫清权力的灰色地带;要时刻警惕权力越界行使对社会利益的僭越;不断增强社会自主性进而培育公民社会和能动社会,反制权力扩张和市场逐利对社会自主空间的挤压。 文章结语部分回应了引言中发出的声音,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呼吁以宪法为据均衡配置社会利益。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中礼;;论权利的社会利益限度[J];法治论丛;2010年05期

2 仇向洋;重视建立社会利益调整机制[J];群众;2005年06期

3 李军鹏;;当代中国的社会利益冲突及其调节[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桂玉;;社会利益整合与和谐社会构建[J];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梁波;;新时期社会利益整合的制度化建设[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04期

6 秦正为;;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对立统一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06期

7 郑永胜;;从战争看民众的社会利益观[J];中国外资;2011年19期

8 魏哲;;社会利益的困惑——庞德的利益理论评说及启思[J];学术评论;2013年03期

9 ;社会利益倾斜怎样发展成为腐败[J];行政人事管理;1996年07期

10 唐爱玲;;构建和谐社会要注重协调社会利益[J];理论导刊;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洪远朋;;社会利益理论与实践十议[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2 吴敏;;构建和谐社会要注重建立调节社会利益的制度体系[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魏青松;;正确处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几种关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4 王哲;;规则建设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兼谈“潜规则”与反规则[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鲁家峰;;“共建共享”与和谐社会的利益逻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6 刘宗洪;;加强党的纲领建设 巩固党的社会基础[A];峥嵘岁月 磅礴绚丽——上海市党校系统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7 张学兵;;关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几点探索[A];社会转型与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龚恒超;;和谐视野下的社会利益失衡治理法治进路——基于董必武法律思想的精髓[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9 陈海燕;;转型期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社会利益表达功能[A];国家治理:民主法治与公平正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屹 刘荣升;形成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N];人民日报;2005年

2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刘瑞川;实现公平正义必须坚持社会利益衡量原则[N];人民法院报;2006年

3 张立群 马继红 诸兆亮;社会利益调整对职工队伍及工会的影响[N];工人日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史晓芳;企业如何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N];中华工商时报;2013年

5 李曙光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法律要成为社会利益平衡器[N];法制日报;2006年

6 洪向华 王朋琦;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社会利益的对称[N];青岛日报;2006年

7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深圳委员会;公平调整社会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核心[N];深圳特区报;2006年

8 王彦坤 覃志红;切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N];河北日报;2003年

9 吴敏;建立健全调节各种社会利益的制度体系[N];山西日报;2005年

10 苏报评论员 葛宇;车检新政蕴含社会建设新理念[N];苏州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文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利益整合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陈子远;论社会利益的宪法配置[D];武汉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丽;试论社会利益[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2 郏扬荻;农资购销中关系利益与农户议价行为的关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3 张平;和谐社会构建中社会利益的分化与整合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4 赵欣;社会利益与公共政策的互动效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张敏;城市更新改造中社会利益的保障与维护[D];同济大学;2008年

6 张玮东;收入差距导致社会利益失衡问题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7 辛芝美;中国农民工社会利益诉求有效实现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应红伟;我国社会利益冲突化解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韦礼;当前中国社会的利益困境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116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12116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2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