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转型社会的宪法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6 12:27
【摘要】:宪法功能是宪法学基本理论研究的范畴之一,在宪法学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宪法作为根本法的性质和地位的体现离不开对宪法功能的正确认识和合理定位。对宪法功能的研究有助于对宪法价值的理解和掌握。对宪法的功能从应然转化为实然过程的探讨,不仅有利于从宪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互动过程中评价宪法自身存在的不足,还益于我们发现在宪法实施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并寻找出解决的途径,反过来促进宪法的发展和完善。社会转型是一个为社会科学各领域所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无论是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还是社会学、哲学,抑或法学,都从本学科领域视角对社会转型进行过相关探讨。社会转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进行转变的动态过程,是历史进程中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而转型社会正是介于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的一个特殊社会样态,具有过程态的特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处于快速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社会正是蕴含着传统与现代社会的特质,体现着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的矛盾冲突,在新旧社会范式转换过程中处于一种“旧辙已破,新轨未立”状态的转型社会。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宪法在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正日益得到增强。在社会转型的宏大背景下,正确认识转型中国宪法功能的内容以及如何充分发挥并保障其实现,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对转型社会宪法功能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是关于社会转型和宪法功能基本理论的探讨。首先从对功能的分析入手,借鉴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宪法功能的含义,并将其与宪法作用、宪法职能进行区别,认为宪法功能主要是指宪法在一定条件下,基于其内在结构属性和宪法价值的指引,对其他社会现象所产生的影响。接着分析影响宪法功能的相关因素,其主要包括宪法价值、宪法结构和宪法观念。在社会学和社会哲学关于社会转型认识的指导和借鉴下,从法学的角度对社会转型这一概念进一步解析。并在此基础上解析转型社会的含义。然后在以不同的划分标准对社会转型的模式进行探讨和考察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特点后,进一步分析中国转型社会的特征,即社会领域的分化与整合并存、社会规范的失范与重建并存、社会观念的冲突与融合并存。然后就社会转型和宪法功能的一般关系进行梳理。 第二章主要是关于转型社会宪法功能的基本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通过社会控制理论、法律多元主义、法律工具主义以及结构功能主义的简单分析后,寻找宪法功能的法理基础。然后以国家和社会关系为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对转型社会宪法功能的主要内容进行定位,明确宪法首先具有社会转型的功能,这一功能具体体现在对转型社会秩序的重构上。然后进一步分析宪法规范国家权力,保障人权,以及整合、引导、保障和推动法治发展的主要功能。 第三章主要探讨宪法在具体社会转型领域中的功能。这一部分主要立足于中国,分析转型中国各领域中宪法的具体功能。首先将社会转型领域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狭义的社会领域。然后在分别对社会的经济转型、政治转型、文化转型和狭义社会转型概述的基础上,分析各领域社会转型与宪法发展的一般关系。接着探讨转型社会的宪法经济功能、宪法政治功能、宪法文化功能以及宪法社会功能的具体表现。其中尤其强调宪法的社会功能。 第四章是关于转型社会宪法功能实现的问题。首先对于宪法功能实现的一般问题做了基本梳理。阐述了宪法功能实现的必要性。接着对宪法功能实现的条件进行分析,认为宪法功能从应然向实然的转化需要宪法自身的完善,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和宪法切实的实施三方面条件。然后从运行轨迹和保障机制两方面阐述宪法功能从应然向实然的转化过程。通过对转化过程的分析探讨,认为宪法结构的缺陷,宪法观念的滞后,以及宪法运行机制的有效供给不足是宪法应然功能向实然功能转化的主要阻碍因素。然后以此为基础,在对我国宪法功能实现的现状进行分析后,找出具体制约因素,并针对性地探讨我国宪法功能实现的具体解决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1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文;历史中的文化类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2 甘藏春;我国宪法在改革中的适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3 王福兴;社会转型和大众的政治参与──英国个例分析[J];北方论丛;2001年02期

4 田文利;论宪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贡献——以功能分析为视角[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5 王向明;;试论宪法关系和宪法规范[J];当代法学;1988年03期

6 王三秀;社会转型与宪政秩序的构建──我国转型时期宪政建设特殊性研究[J];当代法学;2001年07期

7 杜力夫;宪法的功能与价值再探讨[J];当代法学;2001年09期

8 甘雯 ,许小颖;宪法功能分析模式[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9 郑贤君;20世纪中国宪政思想体系及演进特征[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10 刘茂林;转型社会的宪法稳定观[J];法商研究;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比较行政法研究所所长 杨建顺;[N];检察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赖恩明;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的现代社会转型[D];复旦大学;2005年

2 陈福胜;法治的人性基础[D];黑龙江大学;2004年

3 雷龙乾;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D];北京大学;2000年

4 周传蛟;社会转型期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刚;宪法失范的制度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818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26818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6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