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中国的宪法性诉讼初探

发布时间:2020-10-17 11:41
   宪法是中国的基本法律,是根本法,其他的法律法规等具体的规范性文件都是在宪法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离开了宪法和宪政建设,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也就失去了其根基和价值追求。一个法治健全、宪政良好发展的社会是公民基本权利能充分得到保障的社会,“宪法要求政府对人民负责,要求政府尊重公民个人的生活方式,要求政府关心人民的事业和生活,要求政府为公民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①。因此,在中国,让宪法尽早进入诉讼程序,才会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切实的保障。 本文由引言、目前社会现状、宪法性诉讼概述、美德等西方国家的宪法性诉讼制度的经验借鉴和启示、宪法性诉讼制度的可能性思考到最终建立起中国的宪法性诉讼制度和结语等内容组成。文章内容的主要情况如下: 文章的第一部分从社会现状谈起,指出在当今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社会还存在着非常普遍和严重的不平等现象,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案件时有发生,这与中国当前的法治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立的美好社会目标是及其不相符的。因此,我们不应该把依法治国仅仅是简单地停留在书面的文字记载上,更应该认真领会依法治国与实施宪政的关系,认真实施宪法,最终树立起宪法的最高权威。从而,提出要在中国建立宪法性诉讼制度。 文章的第二部分概述了宪法性诉讼的一般理论。首先阐述了与宪法性诉讼相关及相似的一些概念,如宪法保障、宪法实施、宪法监督、违宪审查等;然后接着分析了宪法性诉讼的涵义及其基本特征,指出中国宪法性诉讼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当公民宪法权利受到侵犯时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直接依据宪法做出判决。但是,本文所论证建立的宪法性诉讼制度不包括对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的违宪审查。 第三部分介绍了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的宪法性诉讼制度的经验,我们应该从中得到的借鉴与启示。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建立起违宪审查等宪法诉讼制度。特别是法治比较完备的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创立、发展了较完善的违宪审查制度,比较有成效的维护了其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具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第四部分是针对中国建立宪法性诉讼制度的可能性思考。这部分主要是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条件来具体展开,论证了在我国建立宪法性诉讼制度已经时机成熟。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 第五部分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宪政建设的不足,对我国宪法性诉讼制度的建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简单构想。笔者认为在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下,可以通过立法规定由各级法院的行政庭受理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国家机关、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发生的违宪纠纷案件。 法律法规的生命在于实践中的应用,宪法更是如此。让宪法进入诉讼领域,建立中国的宪法性诉讼制度是中国法治建设、宪政发展的需要,也是宪法实施在世界范围内的共同趋势。
【学位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D921
【文章目录】: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从当前社会现状谈起
    第一节 当前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现状
    第二节 当前中国宪政建设状况
第二章 宪法性诉讼概述
    第一节 宪法性诉讼相关概念的分析
    第二节 宪法性诉讼的涵义及其基本特征
        一、宪法性诉讼的涵义解读
        二、宪法性诉讼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的宪法性诉讼制度建设的启示
    第一节 美国的宪法诉讼制度的发展及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
    第二节 德国的宪法诉讼制度的发展及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
第四章 宪法性诉讼制度的可能性思考
    第一节 宪法性诉讼制度建立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宪法性诉讼制度建立的现实条件
        第一、公民的宪政意识增强是建立宪法性诉讼制度的主体条件
        第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宪法性诉讼制度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第三、中国宪法性诉讼制度建立的法治环境
        第四、中国宪法性诉讼制度建立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政党因素
第五章 建立起中国的宪法性诉讼制度
    第一节 目前中国宪法实施监督机制的不足
        一、宪法实施的监督主体不具有专门的法律性
        二、现行宪法实施监督的运作方式缺乏连续性
        三、宪法监督的内容不具有全面性
    第二节 构建中国的宪法性诉讼制度的几点想法
        一、在思想和理论上把问题简单化,找到解决问题的一个缺口
        二、确定中国宪法性诉讼的适用范围
        三、人民法院适用宪法,受理宪法性诉讼
结束语
感谢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明圣;;宪政语境下公民意识的培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2 戴涛;上官丕亮;;中国宪政进程的助力者——杨海坤教授之宪法学治学评介[J];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2007年00期

3 唐芬;;患方知情同意权法理基础之重构[J];社会科学家;2011年07期

4 文正邦;文培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廖旺荣;;试论人大质询制度的运用与完善[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6 常青青;;中国宪政建设中的制约性因素思考[J];湘潮(下半月);2011年06期

7 苗连营;;社会失衡的宪政根源与宪政建设的功能定位[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王涵;;论宪政建设进程中的政府治理变革[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年07期

9 王珊;;从卢梭《社会契约论》看我国宪政体制的建立[J];法制与社会;2011年25期

10 李先伦;张子礼;;人本宪政:中国未来的宪政走向[J];理论月刊;2011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戴小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宪政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宋永华;韩国宪法法院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李玉琳;维新派法律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高宝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宪政建设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常保国;民主、人权与中道[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褚江丽;当代中国宪政进程中的公共利益原则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道刚;思想的自由与约束[D];山东大学;2005年

8 李伯超;宪政危机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王青林;宪法概念演进的宪政史分析[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顺娟;中国的宪法性诉讼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汤喆峰;自然法理念与中国宪政[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赵丽娜;宪政内涵及其构建途径分析[D];郑州大学;2005年

4 柯伟;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原则[D];武汉大学;2005年

5 陈虞伟;我国宪政建设中公民宪法意识培育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付玲;宪政价值标准及我国宪政建设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鲍慧霞;论政党在宪政建设中的推动作用[D];郑州大学;2005年

8 任晓莉;论宗教信仰自由的宪政保护[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胡映雪;宪政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10 陈冬妮;宪政视野中的我国财政分权[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447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28447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b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