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自由的法理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6 01:10
本文关键词:言论自由的法理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言论自由是一个社会极为重要的品格和价值之一。宽容、自由的氛围 提供了个人智性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近代以来言论自由多被 视为公民的基本人权,所以以宪法性法律加以固定和呵护遂成为一种惯常 现象。同时,坚实的理论也是支撑一项公民权利的必要柱石。论文的主旨 即在于追溯言论自由的思想史和制度史,试图发掘出其中所蕴涵的积极成 分,系统梳理整个言论自由主义的发展脉络,完成一次全景式的学习历程。 文章的第一部分是有关言论自由的思想史。自由、无拘束地发表对公 共生活的看法,这个传统可回溯到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崇尚自由 而理性的辩论,每个公民都热衷于公共事务的讨论。这是整个西方文化中 自由和宽容品格的源头活水。继而,,中世纪的黑暗也没有完全扼杀为基督 教的宽容精神所庇护的言论自由,托马斯·阿奎那为我们提供了证明。当 然,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言论自由,真正勃兴于自由资本主义的浪潮中。 不可否认它时常被许多资产阶级思想家如密尔顿、密尔等用作批判封建专 制、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申辩的武器。但也是这些思想家第一次旗帜鲜明 地系统论证了自由言论的正当价值。密尔顿认为人的理性高于一切,言论 自由是天赋人权的首要部分,自由地认识和发表己见是一切自由的基础; 而斯宾诺莎也认为每个人都有天然的理性能力,自由地思想和表达是人的 本性需求,允许自由思辨有助于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密尔则是言论自由 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全面阐述了言论自由思想与个性 解放对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巨大功绩,以及宗教和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 危害,将言论自由思想推到了一个理论的高峰。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的北 1 WP=63 美大陆,却以一种更为深刻和更具现实意义的方式推动了言论自由主义理 念和实践的发展。杰斐逊从公民言论自由对政治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衡的 视角重新诠释了言论自由的价值内涵。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对言论自由的 绝对保护也拉开了将其作为公民基本人权写入宪法的大幕,为近代言论自 由的制度变迁提供了范本。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对言论自由的价值分析,旨在证成言论自由作为一 种重要的社会品质存在的正当性基础,也即探讨言论自由对于个人发展和 社会秩序的意义所在。对于个人而言,自由抒发己见是个人人格发展不可 缺少的要素,是保障作为人的存在的根据。人是一种理性、有尊严的存在。 近代以来,个体皆被视为有平等的理性能力。自由地收集信息,加以判断, 发表己见,是人的标示之一。通过这种方式个人可以找到自己在世界中的 存在意义和地位。对于政治国家而言,言论自由的价值更多地在于它是社 会公众借以制衡公共权力,防止其侵害公民权利的一种手段。而从整个社 会的视角来看,自由言论更多的是和宽容联系在一起。不同利益主体之间 必然会产生和存在利益的冲突,言论自由不失为一种舒缓、分解乃至消除 矛盾和对抗的渠道。 文章的第三部分是从另一个侧面讨论言论自由的限度问题。法治社会 中任何一种权利都不是绝对无限的存在。法律的规定和其他正当性权利都 构成了言论自由的权利边界。厘清了言论自由的限度实际上就是从反面肯 定了其存在的空间。文章仍着眼于思想史的考察,英国思想家密尔提出的 “伤害”理论是最早有关言论自由限度的学说,但这个问题一直到二十世 纪才真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由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姆斯首倡的 “明显而即刻危险原则”系统地阐述了公众言论与社会安全的关系,试图 在自由地言论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之间寻求一种恰当的平衡,经过几代 法官和学者的努力,这一原则得以广泛应用。但它并没有有效回答私人领 2 WP=64 域言论自由与其他权利如隐私权、名誉权等的冲突问题。1964 年的《纽 约时报》诉沙利文一案确立的实际恶意原则为解决这一难题作出了自己的 贡献。 经过了第二、第三部分的论述,文章第四部分的结论已经自然地浮现 出来。实际上作者只是作了归纳和总结的工作。论文主张为了合理对待言 论自由问题,应对社会生活空间作一区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后者乃 是单纯的私人领地,奉行私人自治原则,得以绝对拒斥公众的言论自由权 利。而公共领域由于其关涉较多的社会利益,所以应给予公众言论自由以 更多的权重。涉及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和名誉权时,可适当考虑实际恶意原 则所蕴涵的减损规则。 多数的理论思考都基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可以说,论文的所有努力 都指向第五部分中所展现出来的当代中国社会言论自由的困境问题。正如 文章说明的,中国的法律实践没有能够为公众的言论自由提供有效的保 护,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实践就是一个例证。最后作者借鉴第四部分 的结论,对目前我国公众言论自由权利走出困境提出了若干建议。 3
【关键词】:言论自由 限度理论 明显而即刻危险原则 新闻侵权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D911
【目录】:
- 引 言7-8
- 第一章 言论自由的理念与制度变迁8-21
- 第一节 言论自由主义的古代渊源8-9
- 第二节 近代自由主义传统中的言论自由9-15
- 第三节 美国的言论自由主义思想及实践15-18
- 第四节 言论自由在当代的发展18-21
- 第二章 言论自由的价值分析21-30
- 第一节 个人22-24
- 第二节 国家24-27
- 第三节 社会27-30
- 第三章 言论自由的限度理论30-44
- 第一节 如何理解“限度”的含义30-33
- 第二节 密尔的贡献33-35
- 第三节 明显而即刻危险原则及其批判35-40
- 第四节 限制的例外--实际恶意原则及其意义40-44
- 第四章 已有理论的检讨44-48
- 第五章 当代中国的法律实践--以新闻侵权诉讼为视角的一个简约分析48-53
- 结论53-54
- 注释54-60
- 参考文献60-62
- 中文摘要62-65
- 英文摘要65-69
- 后记69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钱超;论民意表达[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辉;从憎恨性言论的法律规制看欧美表达自由之新发展[D];河北大学;2011年
2 王金凤;传媒与司法之张力的法理分析[D];苏州大学;2011年
3 崔晔;论表达自由的限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王磊;论我国公民表达自由权的法律保障[D];东北大学;2009年
5 李金龙;论言论自由[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6 欧阳振婷;言论自由视角下诽谤罪的宪法分析[D];湘潭大学;2008年
7 王鑫;美国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胡怀松;言论自由价值的法理学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曾云;论“三网融合”语境下公民言论自由的法律保护[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岳颖初;网络环境下表达自由的规制[D];郑州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言论自由的法理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80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288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