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现代国家的政治追求
发布时间:2017-04-06 19:11
本文关键词:宪政:现代国家的政治追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法制现代化的今天,构建政治文明成为一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宪政作为西方政治文明的成果,已逐渐成为现代国家共同的政治追求。本文旨在通过对宪政思想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进行梳理,试图回答“为什么西方人对宪政孜孜以求?”这一核心问题,从而揭示出宪政普适性的一面,,以期为当代中国宪政建设提供启迪。 宪政思想因子最初产生于古希腊城邦民主实践和古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实践当中。经历中世纪蛰伏与发展,到近代成型,并形成了“人民主权”、“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等一系列经典的宪政理论。进入现代社会后,宪政的价值理念日益多元化,功能定位出现复合性特征,人性基础日趋完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实现的路径日趋呈现多样化态势。 可以说,宪政思想发展的历史有力的证明了西方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对这一理念的偏爱,其原因可归结于两个方面,一是从内在动因上看,在价值层面,宪政理念本身所蕴含的德性以及尊重人权、重视民主等思想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普世价值与共同追求;在功能层面,有利于实现限权与保权、有限与有为的统一,有利于保障多元竞争的市民社会,有利于充分保障个人权益不受侵犯。二是从外在动因上看,人性假设这一主观必然性因素和市场经济这一客观必然性因素是推动宪政发展的外在动力。一方面,人性之需求与欲望是宪政的逻辑起点,人性之理性与德性是宪政发展的动力,人性自由全面的发展是宪政的终极目的。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宪政的发展存在共生的历史关系,市场经济的内在价值与宪政的价值理念相通。宪政的主观必然性与客观必然性辨证统一,共同构成外在于宪政本身的推动力。 西方宪政发展的历史还表明,宪政价值理念的实现离不开具体的制度架构加以保障。宪政思想只有融入到政治制度中得到制度性的保障才能从理念转化为现实。宪政的价值只有通过制度性的载体才能表现出来。没有具体的制度架构,宪政就只能以理论的形式存在而无法真正的实现,更无法中国化、本土化。因此,在中国未来的法治建设中,应当重视宪政思想的制度架构,以宪法为基础,法律为框架,不断完善政治制度与法律制度,将宪政的普世价值与本土价值结合起来,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国。
【关键词】:宪政 德性 民主 人权 人性 市场经济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1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9
- (一)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10-11
- 1. 问题的提出10-11
- 2. 选题意义11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7
- 1. 宪政的概念及内涵12-14
- 2. 宪政的性质及特征14-16
- 3. 宪政与宪法的关系16-17
- (三) 逻辑框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7-19
- 1. 逻辑框架17-18
- 2. 研究方法18
- 3. 创新点18-19
- 一、 宪政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19-48
- (一) 宪政的起源19-31
- 1.古希腊时期的宪政因素19-26
- 2.古罗马时期的宪政因素26-31
- (二) 宪政的历史发展31-48
- 1.中世纪宪政思想的演变32-36
- 2. 近代宪政思想的成型36-45
- 3. 现代宪政思想的新趋向45-48
- 二、 宪政之内在动因48-68
- (一) 宪政的价值48-59
- 1.德性与城邦繁荣:古典宪政的基本价值49-53
- 2. 人权与民主:近代宪政的基本价值53-59
- (二) 宪政的功能59-66
- 1. 政治层面实现限权与保权、有限与有为的统一59-62
- 2. 社会层面保障多元竞争的市民社会62-64
- 3. 个人层面充分保障个人权利不受侵犯64-66
- (三) 宪政是内在价值与外在功能的统一66-68
- 三、 宪政之外在动因68-87
- (一) 宪政之主观必然性68-77
- 1. 主观必然性释义68-69
- 2. 人性:宪政之主观必然69-77
- (二) 宪政之客观必然性77-85
- 1. 客观必然性释义78-79
- 2. 市场经济:宪政之客观必然79-85
- (三) 宪政是主客观必然性的统一85-87
- 四、 结论87-89
- 致谢89-90
- 参考文献90-9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94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9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拥政,叶强;程序正当化是宪政制度现代化之基石[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张文显,信春鹰;民主+宪政=理想的政制——比较宪政国际讨论会热点述评[J];比较法研究;1990年01期
3 杜承铭;论宪政的人性基础[J];法学;2000年04期
4 陈德顺;;超越消极宪政与积极宪政之争——当代西方宪政发展的路径选择[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5 彭娟;中世纪的宪政之光[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肖君拥,黄宝印;人民主权宪法原则简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胡骏;;古希腊民主城邦制与西方民主宪政思想的萌芽[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8 高景柱;;上帝·法律·宪政:中世纪的宪政传统及其困境[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9 王彩云;限制恶性与保护善性——西方宪政制度的人性化特征[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朱金瑞;用诚信规范市场竞争[J];经济经纬;2002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邹焕梅;中国现行宪法及宪政走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杨照东;宪政背景下的人权保障[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宪政:现代国家的政治追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94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289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