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我国“五四宪法”移植苏联“三六宪法”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2017-09-25 10:39

  本文关键词:我国“五四宪法”移植苏联“三六宪法”的历史考察


  更多相关文章: “五四宪法” 苏联“三六宪法” 法律移植


【摘要】: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而1982年宪法并不是一部新的宪法,而是以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一九五四年宪法为蓝本而成的。“五四宪法”在起草时,实际上是以苏联“三六宪法”为参照模板,在内容结构上均移植了苏联1936年宪法。 在1935年,根据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苏联起草了1936年宪法。明确了国体、政体及阶级属性,规定了经济、政治的基本形态,并赋予了生产生活的基本权利。具有深远的意义。而我国“五四宪法”移植苏联宪法具有历史必然性。因为苏联宪法对我国建国前苏区宪法性文件和《共同纲领》的起草都产生了影响。而“五四宪法”起草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都与苏联三六宪法颁布时相同。 我国“五四宪法”在宏观方面,从宪法编纂体例结构到宪政框架中的指导思想,宪法作用、宪法性质等方面都与苏联“三六宪法”相同。并且在微观方面,宪法中诸多法条都与苏联“三六宪法”大致相同。 苏联“三六宪法”因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党群关系与国法关系、以及公民权益几个方面的历史局限性,导致了苏联宪法和苏联国家的悲惨命运。而我国“五四宪法”在移植苏联三六宪法时产生了一些移植缺陷,包括选举未单独成章、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关系等。而这些缺陷也导致了我国“五四宪法”在实施三年后基本失去效力。但我国“五四宪法”后历次三次修宪都对部分移植缺陷进行了修改。 本文将“五四宪法”与苏联“三六宪法”进行比较研究,从两部宪法的制宪背景和历史因素进行分析,揭示移植的历史必然性,并从体制结构和条文内容上进行移植比较,阐述苏联“三六宪法”的最终命运,以及新中国后几部宪法对“五四宪法”移植缺陷的改进。总结制宪经验,吸取历史教训,对我国宪政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五四宪法” 苏联“三六宪法” 法律移植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2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8
  • 二、相关研究现状8-10
  • 三、研究方法10
  • 四、文章结构10-12
  • 第1章 我国“五四宪法”移植苏联宪法的历史必然性12-20
  • 1.1 苏联宪法概述12-15
  • 1.2 制宪前已经形成的历史渊源关系15-17
  • 1.2.1 建国前苏联宪法对苏区宪法性文件的影响15-17
  • 1.2.2 苏联宪法对《共同纲领》的影响17
  • 1.3 “五四宪法”制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17-20
  • 第2章 “五四宪法”与苏联“三六宪法”的比较20-27
  • 2.1 我国“五四宪法”对苏联“三六宪法”的宏观移植20-22
  • 2.1.1 宪法体例的移植20-21
  • 2.1.2 宪政框架的移植21-22
  • 2.2 我国“五四宪法”对苏联“三六宪法”的微观移植22-27
  • 第3章 “五四宪法”移植苏联“三六宪法”的反思27-37
  • 3.1 苏联“三六宪法”的历史局限性27-29
  • 3.2 “五四宪法”移植苏联宪法的历史局限性29-32
  • 3.3 我国历次修宪对移植缺陷的改进32-37
  • 结语37-38
  • 参考文献38-40
  • 致谢40-4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桂燕;;我国宪法性法律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07期

2 施立栋;陈歆孜;郑磊;;“《宪法》释义暨转型期宪法解释”学术研讨会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3 陈雄;文诚公;;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法理解读[J];求索;2011年07期

4 江振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裁决中的自然法解释[J];美国研究;2011年02期

5 郑磊;;我们处于什么时代——简析规范宪法学与政治宪法学之根本分歧[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高全喜;田飞龙;;政治宪法学的问题、定位与方法[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杨陈;;论宪法的规范性[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莫纪宏;;日本违宪审查制度的演变和发展[J];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2007年00期

9 韩大元;;宪法立本[J];w,

本文编号:9168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9168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b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