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
发布时间:2017-09-30 02:17
本文关键词: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
【摘要】:网络的产生和繁盛赋予了言论自由新的活力,深刻且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用户通常会使用电子邮件、及时通讯、网络论坛、博客、微博作为发表言论和获取信息的工具。与传统的媒介相比,网络言论具有匿名性、互动性、便捷性、共享性、内容丰富性的特征。网络言论自由对社会和个人具有重要的价值,在社会价值方面表现为提高社会的透明度、促进民主进程、促进社会宽容和开放,在个人价值方面表现为满足个人交流与表达的需求、促进个性的发展、促进话语权的平等以及满足人们对于知识和真理的追求。我国现有的言论自由保障方面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为法律保障的不完善、不良传统对思想观念的影响、以及现有的网络运营的不良环境。参照美国、德国的经验,可以看出,美国、德国将网络言论自由视为言论自由的范畴在宪法上对其予以保护。我国对网络言论自由进行保护,应在宪法层面对其进行保护,另外可以制定普通法律进行明确的规定,设置相应的司法救济程序。在网络日常管理方面,设置网络言论自由的申诉程序。言论自由在网络上存在被滥用的情况,常见的有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对公共秩序的破坏、以及网络色情信息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等。对网络言论进行限制的原则有公共福祉原则、明显即刻的危险原则、事后审查原则、言论的双价值原则。针对网络言论自由的被滥用,应加强法律的规范作用、政府应积极参与对网络言论、对网络运营商的日常管理作用、而且应加强对网络技术的改进,发挥用户的自我约束和监督作用,从而限制网络言论自由的滥用状况。
【关键词】:网络言论自由 保护 限制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0-11
- 1.2 文献综述11-15
- 1.2.1 国内文献综述11-14
- 1.2.2 国外文献综述14-15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15-16
- 第2章 网络言论自由概述16-25
- 2.1 言论自由的定义及内涵16-19
- 2.1.1 言论自由的定义16-17
- 2.1.2 言论自由的内涵及发展17-19
- 2.2 网络言论自由的产生及其特征19-25
- 2.2.1 网络言论自由的产生19
- 2.2.2 网络言论表达常用工具19-22
- 2.2.3 网络言论的特征22-25
- 第3章 网络言论自由的意义与价值25-33
- 3.1 网络言论自由的社会意义25-29
- 3.1.1 增进社会的透明度25-26
- 3.1.2 推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26-27
- 3.1.3 增强社会的稳定性27-28
- 3.1.4 促进社会宽容和开放28-29
- 3.2 网络言论自由对于个人的价值29-33
- 3.2.1 符合了人的表达与交流的本性29
- 3.2.2 有利于人们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29-30
- 3.2.3 言论自由与人的个性发展密切相关30-31
- 3.2.4 促进话语权的平等31-33
- 第4章 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33-42
- 4.1 我国网络言论保护现状33-36
- 4.1.1 法律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不完善33
- 4.1.2 言论自由权利观念上的缺失33-34
- 4.1.3 网络运营的不良环境34-36
- 4.2 国外对于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36-38
- 4.2.1 德国的言论自由保护36-37
- 4.2.2 美国的言论自由保障37-38
- 4.2.3 域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启示38
- 4.3 网络言论自由保护的对策38-42
- 4.3.1 完善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38-39
- 4.3.2 树立正确的言论自由权利观念39-41
- 4.3.3 改善言论自由网络环境及救济途径41-42
- 第5章 网络言论自由的必要限制42-52
- 5.1 网络言论自由被滥用的表现42-44
- 5.1.1 对个人隐私权与名誉权的影响42-43
- 5.1.2 对社会公共秩序的危害43-44
- 5.1.3 网络色情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44
- 5.2 网络言论自由限制的原则44-46
- 5.2.1 公共福祉原则44-45
- 5.2.2 明显而即刻的危险原则45
- 5.2.3 言论的双价值原则45-46
- 5.2.4 事后审查原则46
- 5.4 确定国内言论自由的界限46-47
- 5.5 网络言论自由的合理限制及规范方法47-52
- 5.5.1 加强立法的引导和规范47-48
- 5.5.2 政府直接参与网络言论的交流和传播48-49
- 5.5.3 要发挥对网络运营商的管理和引导作用49-50
- 5.5.4 加强管理的技术性和合理性50
- 5.5.5 发挥网络用户的自律和监督作用50-52
- 结论52-54
- 参考文献54-57
- 致谢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涛;;批评政府怎能以“诽谤”治罪[J];采写编;2009年04期
2 邢璐;;德国网络言论自由保护与立法规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德国研究;2006年03期
3 张西明;从Non-regulation走向Regulation──网络时代如何保障言论自由[J];法学;2001年07期
4 廖恋;;浅议网络言论自由[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年04期
5 陈桃生;;网络环境中的言论自由及其规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刘建明;;论弥尔顿和密尔言论自由观的差异[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李永刚;互联网络与民主的前景[J];江海学刊;1999年04期
8 赵娟;;论人权意义上的言论自由[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杜钢建;价值宽容主义与东亚社会经济改革和法文化发展[J];兰州学刊;1993年01期
10 杨久华;;试论我国网络表达自由发展的障碍因素及其对策[J];兰州学刊;2008年05期
,本文编号:9455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945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