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刑法因果关系中介入因素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11 17:41

  本文关键词:刑法因果关系中介入因素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内蒙古大学》 2013年

刑法因果关系中介入因素问题研究

刘晓静  

【摘要】:刑法因果关系在刑法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要素之一,也是正确认识犯罪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司法实践中,如果行为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没有因果关系,那么行为人就不必为此结果承担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的危害行为直接导致危害结果的话,那么行为人就要为此承担刑事责任,这是非常简单的因果关系链条,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很少会有这么简单的因果关系链条出现,往往都是混合着介入因素发生,介入因素有可能割断先行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这种情况就变得复杂了,此时我们就要研究介入因素下的刑法因果关系。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刑法因果关系中介入因素的问题,在关于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界通说的基础上,研究介入因素的概念和特征,介入因素的类型,介入因素下的刑法因果关系及刑事责任的确定,最后阐述介入因素下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发展。 本文共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入因素与刑法因果关系。该部分分为三个方面进行介绍,首先介绍介入因素的概念和特征,其次介绍与介入因素相关的刑法因果关系理论,主要包括大陆法系的相当说,英美法系的近因说,最后用典型案例来展示介入因素对刑法因果关系判断的影响。 第二部分:介入因素在刑法因果关系中的体现。该部分分为两个方面进行介绍,一是刑法因果关系中介入因素的类型,包括第三人行为的介入、被害人行为的介入、行为人行为时被害人业已存在特殊情况的介入、行为人基于同一故意而实施第二个行为的介入、行为人行为时业已存在的特殊自然情况的介入。二是不构成介入因素下刑法因果关系的行为类型。 第三部分:介入因素下刑法因果关系及刑事责任的确定。该部分分为两个方面进行介绍,一是介入因素下刑法因果关系的相当性判断,包括先行行为与介入因素导致结果发生概率的大小以及何者才是原因力、介入因素的异常性及独立性程度、介入因素对结果贡献的大小、介入因素是否属于行为人管辖范围、判断先行行为与介入行为各自的合法程度。二是介入因素下的刑法因果关系对刑事责任的影响,包括介入因素下的刑法因果关系对刑事责任的有无起决定作用、介入因素下先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程度决定着刑事责任的程度、介入因素下的刑法因果关系通过与人的主观认识相结合对刑事责任产生影响。 第四部分:介入因素下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发展。该部分分为两个方面进行介绍,一是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现状及问题,二是介入因素下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发展,包括扬弃必然偶然刑法因果关系的理论、在承认条件性因果关系的基础上选择适用相当因果关系理论、适用相当因果关系标准时应遵守相应的原则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2
  • 一、介入因素与刑法因果关系12-18
  • (一) 介入因素的概念和特征12-13
  • 1. 介入因素的概念12
  • 2. 介入因素的特征12-13
  • (二) 与介入因素相关的刑法因果关系理论13-16
  • 1. 大陆法系的相当说13-15
  • 2. 英美法系的近因说15-16
  • (三) 介入因素对刑法因果关系判断的影响16-18
  • 1. 典型实案展示16
  • 2. 具体影响16-18
  • 二、介入因素在刑法因果关系中的体现18-23
  • (一) 刑法因果关系中介入因素的类型18-21
  • 1. 自然事件和状态的介入18-19
  • 2. 第三人行为的介入19-20
  • 3. 被害人自身行为的介入20
  • 4. 行为人行为时被害人业已存在特殊体质的介入20-21
  • 5. 行为人实施的第二个行为的介入21
  • (二) 不构成介入因素下刑法因果关系的类型21-23
  • 三、介入因素下刑法因果关系及刑事责任的确定23-28
  • (一) 介入因素下刑法因果关系的相当性判断23-25
  • 1. 先行行为与介入因素导致结果发生的概率大小以及何者才是原因力23-24
  • 2. 介入因素的异常性及独立性程度24
  • 3. 介入因素对结果贡献的大小24-25
  • 4. 介入因素是否属于行为人管辖范围25
  • 5. 判断先行行为与介入行为各自的合法程度25
  • (二) 介入因素下的刑法因果关系对刑事责任的影响25-28
  • 1. 介入因素下的刑法因果关系对刑事责任的有无起决定作用26
  • 2. 介入因素下先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程度决定着刑事责任的程度26
  • 3. 介入因素下的刑法因果关系通过与人的主观认识相结合对刑事责任产生影响26-28
  • 四、介入因素下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发展28-31
  • (一) 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现状及问题28-29
  • 1. 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现状28
  • 2. 存在的问题28-29
  • (二) 介入因素下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发展29-31
  • 1. 扬弃必然偶然刑法因果关系的理论29-30
  • 2. 在承认条件说的基础上,选择适用相当因果关系理论30
  • 3. 适用相当因果关系理论时,应遵守相应的原则30-31
  • 结语31-32
  • 参考文献32-35
  • 致谢35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全民;刑法因果关系若干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 冯建军;;论判断刑法因果关系的公式[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年02期

    3 卢笑宇;;从哲学中的因果关系到刑法学中的因果关系——以两个刑法案例为切入点[J];法制与社会;2009年03期

    4 龚树强;;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J];法制与社会;2009年13期

    5 王喜;;浅谈刑法因果关系的界定[J];法制与社会;2009年15期

    6 王卿;;浅谈刑法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J];法制与社会;2009年22期

    7 康均心,王雨田;刑法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8 郭伟;;大陆法系刑法因果关系论的巡历——兼论我国相关理论的发展[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张明余;;关于刑法因果关系性质的探讨[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10 周光权;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J];江海学刊;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发民;徐光华;;罪刑法定视野下的禁止类推之解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2 何承斌;共同犯罪与身份问题的比较研究——以贪污犯为线索评析我国共同犯罪与身份问题立法[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3 周铭川;;片面共犯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高仕银;;罪刑法定明确性原则的本土化进路——以域外明确性判断标准考察为基础的展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刘大元;;试论正当防卫辩护的举证责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顾旋;王秀玲;;死刑赦免制度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7 李颖红;保安处分与劳动教养制度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尤金亮;;论从犯原因力的判断[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周世虹;;现代刑法对古代刑法自首制度的继承与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胡胜友;陈广计;;认定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长坤;刑事涉案财物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青;核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晓林;唐律“七杀”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汤媛媛;保险法近因原则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郭磊;量刑情节适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聂庆;;刑事审判中的因果关系论纲[J];法律适用;2006年11期

    2 吴盛桥;;论刑法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J];法律适用;2006年12期

    3 苏俊雄;;从刑法因果关系学说到新客观归责理论之巡历[J];法学家;1997年03期

    4 杨立新;梁清;;原因力的因果关系理论基础及其具体应用[J];法学家;2006年06期

    5 邱野,蔡文霞;刑法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6 周光权;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J];江海学刊;2005年03期

    7 胡正謁;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漫;;出现介入因素致人死亡的先在行为之罪责[J];人民司法;2008年18期

    2 徐梦萍;;介入因素情况下刑法因果关系及刑事责任归咎[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曹加仁;韩少冲;;论多种类型介入因素影响下的因果关系判定[J];法制与社会;2014年16期

    4 赵康;;被害人介入因素与因果关系认定——以日本刑法学说与判例为基础的展开[J];中国检察官;2013年08期

    5 李卓甫;;浅论刑法因果关系中介入因素的异常性[J];才智;2014年18期

    6 李迪;;论刑法因果关系中断的介入因素[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年05期

    7 谢治东;连斌;;介入因素下刑法因果关系的判定[J];中国检察官;2014年08期

    8 张红;;刑法因果关系中介入因素的判断[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刘明;张伟珂;;介入因素下的刑法因果关系[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杰;[N];江苏法制报;2008年

    2 金 红;[N];人民法院报;2003年

    3 郝建强;[N];今日信息报;2005年

    4 卜兴强;[N];江苏法制报;2008年

    5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检察院 胡胜;[N];检察日报;2011年

    6 丁栋生 张达伟;[N];检察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仲杰;从介入因素情形谈客观归责理论的中国进路[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2 李刚;论介入因素对环境侵权因果关系认定的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袁媛;介入因素下的刑法因果关系认定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4 张璐;论侵权责任法上的介入因素[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刘晔;介入因素下刑法因果关系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6 刘晓静;刑法因果关系中介入因素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7 张群;第三人介入侵权情形下之因果关系研究[D];烟台大学;2012年

    8 王其美;论介入因素对刑法因果关系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3年

    中国知网广告投放

    相关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

    >辽宁大学

    >烟台大学

    >内蒙古大学

    >兰州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相关作者

    >袁媛 >刘晔

    >仲杰 >刘晓静

    >张群 >王其美

    >李刚 >张璐

    刑法因果关系中介入因素问题研究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刑法因果关系中介入因素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76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376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0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