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自制视野下的行政问责主体研究
本文关键词:行政自制视野下的行政问责主体研究
【摘要】:自2003年“非典”事件以后,行政问责逐渐成为我国政府整肃吏治、回应民意的一项重要举措,并逐渐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行政问责对于推进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立法规范,我国的行政问责实践表现出一定的混乱性。学术界对于行政问责的理解也存在分歧,行政问责的概念未能统一。由于理论研究中基本概念的分歧,导致理论对于制度建设的支撑稍显乏力。所以,行政问责需要新的理论视角与分析工具,行政自制理论或许可以作为重要的尝试。行政问责制包括了诸多构成要素,而行政问责主体是行政问责制中的核心构成要素。对于行政问责主体的研究,无论是对于行政问责概念的统一,还是行政问责制度的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行政问责制在我国的发展轨迹,将行政问责放在行政自制视野下展开研究,从而将行政问责制与其他责任追究机制进行区分,最终确定行政问责的范围。在划定行政问责范围的基础上,本文对传统的行政问责主体研究现状进行了反思,并提出行政问责发起主体与行政问责实施主体的划分,并将行政问责发起主体进一步分为国家机关发起主体与非国家机关发起主体。针对三类主体的不同特征,本文提出加强对国家机关行政问责发起主体行为的规范,加强对非国家机关行政问责发起主体的保护与激励,加强对行政问责实施主体的规制的研究思路。在此思路的指导下,审视我国现有行政问责主体制度的不足,最终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行政问责 问责主体 行政自制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1;D630.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行政自制视野下的行政问责制10-20
- 1.1 行政问责制的研究现状10-13
- 1.2 行政自制理论的引入13-16
- 1.2.1 理论形成背景13-14
- 1.2.2 行政自制理论的内容14-15
- 1.2.3 行政自制理论的意义15-16
- 1.3 新视野下的行政问责制16-20
- 第二章 对行政问责主体研究现状的反思20-25
- 2.1 行政问责主体的研究现状20-22
- 2.2 对行政问责主体研究现状的反思22-25
- 第三章 行政问责主体研究的新思路25-41
- 3.1 行政问责发起主体与行政问责实施主体的划分25-27
- 3.2 行政问责发起主体27-37
- 3.2.1 国家机关发起主体28-32
- 3.2.2 非国家机关发起主体32-37
- 3.3 行政问责实施主体37-41
- 3.3.1 调查:行政监察机关37-39
- 3.3.2 决定:政府及其工作部门39
- 3.3.3 执行:人事部门39-41
- 第四章 我国行政问责主体制度的不足41-49
- 4.1 行政问责缺乏统一立法规范41-42
- 4.2 行政监察机关的作用未充分发挥42-43
- 4.3 对非国家机关发起主体的保护与激励不足43-45
- 4.3.1 举报人的保护与激励机制不健全43-44
- 4.3.2 新闻自由保障不足44-45
- 4.4 对国家机关发起主体的发起行为的规范不足45-46
- 4.5 对行政问责实施主体的规制不足46-49
- 第五章 我国行政问责主体制度的完善建议49-57
- 5.1 对行政问责制统一立法49-50
- 5.2 突出行政监察机关在行政问责中的作用50-52
- 5.2.1 明确监察机关在行政问责中的职责50
- 5.2.2 提高监察机关独立性50-52
- 5.3 加强对非国家机关发起主体的保护与激励52-54
- 5.3.1 对举报人的保护与奖励52-53
- 5.3.2 对新闻媒体的保护与激励53-54
- 5.4 加强对国家机关发起主体行为的规范54-55
- 5.5 加强对行政问责实施主体的规制55-57
- 结语57-58
- 参考文献58-63
- 致谢63-6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卫恒志;;如何实现问责主体的多元化[J];长白学刊;2008年04期
2 周亚越;韩志明;;公民网络问责:行动逻辑与要素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娄成彬;;行政问责制:行政问责主体与问责主体范围的厘定[J];学理论;2013年16期
4 李;;官员问责亟需制度安排[J];当代社科视野;2009年03期
5 ;影响对官员问责的四对矛盾[J];人大建设;2009年03期
6 隋鑫;;如何实现问责主体的多元化[J];知识经济;2010年03期
7 周亚越;;制定《行政问责法》:法理和实践的双重需要[J];理论前沿;2006年02期
8 尹义;;我国行政问责的法制化路径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罗炳龙;;论我国行政问责的公正内涵[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0 石晓燕;邹文杰;;试论我国行政问责主体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马艳;;论行政问责主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2 孙雷;夏源;;拓展服务型政府问责主体空间的思考[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韵涵;;论责任政府的属性[A];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论丛2013卷第1辑[C];2013年
4 攸笛;;对行政问责若干问题的进一步探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行政问责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7·理论专刊)[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保平;多一些问责主体,就会少一些问责乱象[N];法制日报;2011年
2 王宝垎 作者系河北省唐山市农科院纪委书记;强化对问责主体的监督[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6年
3 成都市纪委副书记 监察局局长 颜安;对行政问责问题的思考[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4 郭松民;校车安全条例要符合中国国情[N];法制日报;2011年
5 宁波大学公共管理系教授 周亚越;网络问责:民主政治的推进器[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王玉初;对官员问责的“戒尺”宜尽量打在点子上[N];中国改革报;2008年
7 曹林;积极问责应成为日常程序[N];检察日报;2004年
8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柳学智;让问责更有效[N];光明日报;2013年
9 主讲人 宋涛;加强行政问责建设 提高行政执行能力[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10 王君琦;问责制:走向常态、刚性[N];北京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华卿;中国突发事件行政问责功能异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钰刚;我国行政问责主体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董鸿飞;我国行政问责及其法治化路径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3 唐军;行政自制视野下的行政问责主体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4 胡瑕;我国地方政府行政问责主体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李淑芬;我国行政问责主体及其问责方式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6 张涛;试论行政问责主体的法律规制[D];延边大学;2010年
7 寇凌;行政问责主体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周亭;行政问责主体法律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金晶;我国行政问责主体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王大为;行政问责主体探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225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1022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