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红线的法律保障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2 09:29
本文关键词:生态红线的法律保障制度研究
【摘要】:现阶段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愈加严重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包括长久以来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对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视不够,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不高;维护生态安全和保障环境质量的各项决策、政策和规划落实不及时、不到位;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尽完善或明显缺失等等。为构建“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保障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用制度保障生态环境,划定生态红线。生态红线的落地和牢筑,上升为我国的一项重要的国家环境保护政策。2015年新环保法中也明确规定了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的一系列保障制度,使生态红线从国家战略决策上升到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层面,表现了我国以强制力保障生态红线“落地”的坚定决心和坚强信念。为保障生态红线的科学划定、严格管理和强制执行,必须要建立起一套系统完整、规范合理、运行有序的生态红线法律保障制度。本文第一部分是对生态红线的概述。对生态红线的基本内涵进行概括,分析生态红线的三个构成部分的基本内容,探讨其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辨析,并简要说明生态红线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是探讨生态红线法律保障制度建构的生态学和法学理论基础,以及探索生态红线法律保障制度的“源头严防、过程监管、后果严惩”三个重要环节。第三部分,从生态红线的政策、立法现状和地方实践为切入点,分析生态红线法律保障制度的现状。并且从生态红线的立法体系、划定过程、监管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以及其他配套制度五个方面指出生态红线法律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首先提出构建我国生态生态法律保障制度应该遵循的五大基本原则,包括保护优先兼顾发展原则;预防与治理并重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原则;管控结合和分级保护原则;权责明确损害担责原则。其次针对现阶段我国生态红线立法现状及问题,提出要转变生态红线法律法规的立法理念,并提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具体建议。再次设计和完善我国生态红线落地的各项具体制度。主要有生态红线的划定修改和退出制度、差异化监管制度、统一监管和区域联动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最后提出进一步完善生态红线的生态补偿制度、编制和审计自然资源负债表机制、公众参与制度和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等其他配套制度设置。
【关键词】:生态红线 环境保护 法律保障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68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一、生态红线的概述8-14
- (一) 生态红线的含义及构成8-9
- 1. 生态红线的含义8-9
- 2. 生态红线的构成9
- (二) 生态红线与相关概念的辨析9-11
- 1. 生态红线与自然保护区10
- 2. 生态红线与生态功能保护区10-11
- 3. 生态红线与主体功能区11
- (三) 划定生态红线的必要性11-14
- 1. 划定生态红线是优化国土开发空间的基本前提11-12
- 2. 划定生态红线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手段12-13
- 3. 划定生态红线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13-14
- 二、生态红线法律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环节14-20
- (一) 生态红线法律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14-18
- 1. 生态红线法律保障制度的生态学理论14-15
- 2. 生态红线法律保障制度的法学理论基础15-18
- (二) 生态红线法律保障制度的重要环节18-20
- 1. 源头严防18
- 2. 过程监管18-19
- 3. 后果严惩19-20
- 三、生态红线法律保障制度的现状及问题20-26
- (一) 生态红线法律保障制度的立法及实践现状20-22
- 1. 生态红线法律保障制度的政策现状20
- 2. 生态红线法律保障制度的立法现状20-21
- 3. 生态红线法律保障制度的地方实践21-22
- (二) 生态红线法律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22-26
- 1. 生态红线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22
- 2. 生态红线划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2-23
- 3. 生态红线的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23
- 4. 生态红线的责任追究制度亟须完善23-24
- 5. 生态红线的配套措施不健全24-26
- 四、生态红线的法律保障制度的完善26-36
- (一) 完善生态红线法律保障制度遵循的基本原则26-27
- 1. 保护优先兼顾发展原则26
- 2. 预防与治理并重原则26
- 3. 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原则26-27
- 4. 管控结合和分级保护原则27
- 5. 权责明确损害担责原则27
- (二) 完善生态红线法律保障制度的立法体系27-28
- 1. 转变立法理念27-28
- 2. 生态红线法律法规的具体完善28
- (三) 完善生态红线落地的基本保障制度28-33
- 1. 生态红线的划定修改与退出制度29
- 2. 生态红线的差异化监管制度29-30
- 3. 生态红线的统一监管与区域联动制度30-31
- 4. 生态红线的责任追究制度31-33
- (四) 完善生态红线其他配套制度33-36
- 1. 建立生态补偿制度33-34
- 2. 编制和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34
- 3.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34-35
- 4. 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35-36
- 结语36-37
- 注释37-39
- 参考文献39-41
- 致谢41-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德琳;邹长新;徐梦佳;游广永;吴丹;;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J];生物多样性;2015年06期
2 王国征;;“法的价值”与“法的价值取向”概念研究述评[J];东方论坛;2009年06期
3 卓泽渊;论法的价值[J];中国法学;2000年06期
,本文编号:11310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1131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