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环境损害社会化救济制度建设
本文关键词: 环境损害 个别化救济 社会化救济 环境公益诉讼 环境刑事诉讼 出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生态环境损害侵害了两种法益:公民的私法益和社会的公共法益。环境损害的救济包括个别化救济与社会化救济两种途径。长期以来,我国环境损害救济集中于个别化渠道,在责任承担、损害阻止、损害预防等方面都存在较大不足。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环境社会化救济的基本框架,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应当针对我国具体情况,建立和完善诉权行使便利的环境公益民事诉讼、主体范围合理、与行政诉讼法协调一致的环境公益行政诉讼以及"有案必移,有案必立"的环境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Abstract]: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damage infringes on two kinds of legal interests: private law interests of citizens and public legal interests of society. The relief of environmental damage includes individualized relief and socialized relief for a long time. The relief of environmental damage in our country is concentrated on individualized channels, and there are some deficiencies in such aspects as responsibility, prevention of damage, prevention of damage, etc. The basic framework of environmental social relief has been preliminarily established in our country.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We should set up and perfect the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civil litigation which is convenient to exercise the right of action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and the scope of the subject is reasonable. The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coordinated with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law and the linking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law enforcement and criminal judicature.
【作者单位】: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环境犯罪的刑事追诉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BFX06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2.68
【正文快照】: 20世纪末以来,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已经成为全球治理的焦点。人类的生态观念在不断进步,对环境损害的认识和治理也在不断变化。与对环境损害的认识相适应,环境损害的救济途径也在持续更新,个别化的救济在面对生态环境整体的损害,面对全人类共同生存利益的损害时,已经力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晰宇;张有贤;;一种新的环保工作绩效评价指标——关于环境损害指数的思考[J];环境保护;2008年02期
2 吴宇欣;;环境损害鉴定范围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年06期
3 徐以祥;;论生态环境损害的补偿体系[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4 徐祥民;巩固;;环境损害中的损害及其防治研究——兼论环境法的特征[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5期
5 李丹;;环境损害救济制度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2年22期
6 张红振;曹东;於方;王金南;齐霁;贾倩;张天柱;骆永明;;环境损害评估:国际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J];环境科学;2013年05期
7 吴宇欣;;环境损害鉴定法理依据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年03期
8 吴宇欣;;环境损害鉴定主体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年04期
9 李宗林;;论环境损害[J];魅力中国;2009年25期
10 陈太清;;行政罚款与环境损害救济——基于环境法律保障乏力的反思[J];行政法学研究;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长兴;;环境损害的概念[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孔俊伟;邓晓敏;;环境损害民事诉讼中的证明问题——从两份截然不同的判决谈起[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姜秀英 执业律师;急需补齐环境损害评估的短板[N];东莞日报;2014年
2 张黎;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中心成立[N];中国环境报;2006年
3 李禾;全国性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中心成立[N];科技日报;2006年
4 中意合作《环境污染事故损失核定技术与鉴定机制》项目培训团;学习意大利经验 建立环境损害评估体系[N];中国环境报;2009年
5 本报通讯员 王从帅 记者 闫艳 见习记者 李苑;企业主当义工补偿环境损害[N];中国环境报;2014年
6 林灿铃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跨界损害问题的归责与赔偿研究”负责人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从康菲漏油事故看重大环境损害的归责与赔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张红振 王金南 曹东 於方 牛坤玉;环境损害评估国际经验及启示[N];中国环境报;2013年
8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陈阳;环境损害这笔账该怎么算[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9 梁江涛;环境损害终身追究要克服阻力[N];中国环境报;2013年
10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张红振 曹东 於方 王金南;环境损害评估制度亟待完善[N];中国环境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景瑜;环境损害评估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刘驰;环境损害评估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3 江小琴;环境损害补偿基金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4 王庆鹏;我国非突发性环境损害救济制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姚艳山;论环境损害的民事救济[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杜娟;环境损害索赔主体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7 史明萍;论环境损害及其救济[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朱丹;构建环境损害立体赔偿模式[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丁芙蓉;环境损害救济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10 张亚飞;我国环境损害救济法律路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60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1460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