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警察义务到当事人权利的立法模式转变——谈《治安管理处罚法》“通知家属”的修订
本文选题:治安管理处罚法 切入点:拘传 出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公安机关在使用传唤措施、在作出拘留处罚或者在询问未满十六周岁治安违法者之时,应当通知当事人的家属或监护人。这种将通知家属设定为公安机关执法义务的立法模式,其立法目的在于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权、保护公民不被秘密、随意地控制人身自由以及保障当事人家属的知情权,但在实践中由于联系不上家属、当事人拒绝提供联系方式等因素,导致办案人员履行义务困难,还可能导致公安民警选择性执法,使立法目的难以实现,许多国家对此采取了不同的立法模式,与我国的主要区别在于将通知家属设定为当事人的主动选择权。如果《治安管理处罚法》在修订时能够转变立法模式,规定当事人自主选择是否行使及如何行使对外联络的权利,既能更为有效地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又能减轻警察义务、避免警察因通知不到家属而承担法律责任,节约行政资源。
[Abstract]: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Administrative penalties for Public Security stipulates that public security organs shall, when using subpoena measures, impose a detention penalty or question a person under the age of 16 for a public security violation, The legislative model of notifying the family members as the law enforcement obligation of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s is designed to protect the citizens' right to personal liberty and protect the citizens from being kept secret. Freely controlling personal freedom and protecting the right to know of the family members of the parties concerned, but in practice, due to factors such as not contacting the family members and the parties refusing to provide contact methods,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case handlers to fulfill their obligations. It may also lead to selective law enforcement by the public security police and make the legislative purpose difficult to achieve. Many countries have adopted different legislative models to this end. The main difference with our country is that the notifying family is set as the party's active choice. If the Public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punishment Law can change the legislative model when it is revised, It is not only more effective to protect the rights of the parties concerned, but also to lighten the duties of the police, to avoid the police taking legal responsibility for not notifying the family members and to save administrative resources by stipulating whether or not to exercise and how to exercise the right to communicate independently.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分类号】:D922.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上海市沿海边防治安管理办法[J];新法规月刊;2001年03期
2 郑红梅,陈勇;理解和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应关注的三个方面[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5期
3 吴坤;;治安管理处罚法草案审议十个焦点[J];中国报道;2005年07期
4 莫晓宇;蒋潇锋;;试论《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我国警察治安管理职能的整合[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5 莫晓宇;蒋潇锋;;试论《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治安管理职能的整合[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林金芳;;治安管理处罚法不能成了“罚款法”[J];人民公安;2006年07期
7 廖盛芳;;顾秀莲副委员长谈治安管理处罚法[J];中国人大;2006年07期
8 唐晓勇;;治安管理处罚法进入我们的生活[J];中国人大;2006年07期
9 李敏吉;;浅谈《治安管理处罚法》实施后对杭州市犬类执法工作的影响[J];中国工作犬业;2006年05期
10 谷军威;;《治安管理处罚法》——尊重人权 规范程序[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孟红;;民法意义上的所有权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之关系浅析——以盗窃行为为例[A];财产权与行政法保护——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余凌云;;论治安管理处罚上的担保人与保证金制度[A];财产权与行政法保护——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徐慧;《上海市沿海边防治安管理办法》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N];上海法治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安克明;从条例到法:看治安管理六大进步[N];人民法院报;2005年
3 ;治安管理处罚程序的适用原则[N];人民公安报;2005年
4 紫剑、艳华、国兴;正确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法》维护社会稳定[N];承德日报;2007年
5 朱园春;《治安管理处罚法》解读[N];广西日报;2006年
6 郑州言东方律师事务所律师 韩忠利;《治安管理处罚法》法律知识问答[N];河南科技报;2006年
7 记者 刘旭;新《治安管理处罚法》解读[N];兰州日报;2006年
8 实习记者 王旭燕;市人大检查我市《治安管理处罚法》执行情况[N];铜川日报;2007年
9 范芝萍;治安管理处罚有“法”啦[N];太原日报;2006年
10 何瑞琳;市人大检查《治安管理处罚法》执法情况[N];扬州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国朝;论刑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衔接[D];湘潭大学;2015年
2 刘丽芳;《治安管理处罚法》与《刑法》的冲突及其解决[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3 张淳;我国新《治安管理处罚法》基本精神述评[D];苏州大学;2005年
4 逯艳霞;论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的冲突与解决[D];山东大学;2009年
5 顾春见;人权保障在治安管理处罚中的彰显与完善[D];安徽大学;2007年
6 范忆平;航空运输中残疾人出行权保护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7 赵明月;论行政代履行[D];南京大学;2014年
8 李富声;治安管理处罚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王琳娜;治安管理处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山东大学;2009年
10 邢浩;治安管理处罚实施中的若干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354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1635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