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论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

发布时间:2020-05-10 07:33
【摘要】:当下民事司法改革的基本趋势是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为依托,同时强调调解和促进程序正式化。劳动争议仲裁程序自身符合这一改革理念,但是,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劳动者对必须先进行劳动仲裁才能诉讼这一做法怨声载道。如何构建出既尊重民意又能高效解决劳动纠纷的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是民事诉讼领域的重要议题,而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未能给予足够重视。所以,先要清楚我国的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接下来对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再对比域外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的相关立法与实践,最终着眼于本国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的改善。本文具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劳动仲裁前置程序的历史沿革和现状予以介绍。从劳动仲裁创建、中断到恢复的历程,了解劳动仲裁前置的来龙去脉。根据劳动仲裁前置程序的立法规定到实践运行现状熟悉如今劳动仲裁前置程序的功效。第二部分对劳动仲裁前置程序留存的问题与原因进行分析。从理论层面来说,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忽视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对当事人的诉权造成了限制以及激起了程序公正与效益的矛盾。从实践层面来说,劳动仲裁程序解决纠纷不彻底,且仲裁程序与诉讼程序出现了脱节:证据采纳规则的不一、法律法规适用的差异以及诉讼对裁决缺乏监督的问题尤为突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法律对当事人能否协定劳动仲裁前置未作明确规定,同时劳动争议列举式立法的局限性以及我国劳动相关法律法规对实体正义价值的过于追求。在具体的程序上,劳动仲裁程序规则偏“诉讼化”,仲裁委员会三方机制的落空以及仲裁员队伍的落后影响着劳动仲裁本身特色的发挥。劳动仲裁与诉讼程序的证据规则不一致,仲裁机构与法院缺乏沟通机制以及立法对仲裁裁决审查的粗糙规定是造成二者脱节的主要原因。第三部分是对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的比较考察。从是否需要强制劳动仲裁前置、劳动仲裁程序如何运作以及是否需要对劳动仲裁裁决审查等方面介绍了各国和各地区的劳动仲裁程序,从而为我国劳动仲裁程序的改善提供参考经验。第四部分对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的改善提出建议。在分析学者们对劳动仲裁前置程序是否需要保留的基础上,提出对于一裁终局类案件保留劳动仲裁强制前置程序,非一裁终局类案件根据当事人的意愿实行“或裁或审,裁审衔接”。同时通过列举加兜底的立法扩大劳动争议案件的适用范围,并以当事人意思自治、程序公正与效益三位一体的价值观作为指引。简化仲裁程序规则,加强仲裁委员会的独立建设,完善三方机制,并提升仲裁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以优化劳动仲裁。统一裁审证据规则,加强仲裁机构与法院的沟通,完善法院对仲裁裁决的审查,使劳动仲裁程序与诉讼程序合理衔接,劳动仲裁前置程序的价值得以充分显现。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922.5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卓冉;胡杰;;劳动争议仲裁在美国的兴起与发展——兼评我国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J];湖南社会科学;2015年02期

2 刘敏;;论民事诉讼前置程序[J];中国法学;2011年06期

3 任虎;;中韩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比较研究[J];东疆学刊;2011年04期

4 秦国荣;;我国劳动争议解决的法律机制选择——对劳动仲裁前置程序的法律批判[J];江海学刊;2010年03期

5 章群;牛忠江;;劳动争议仲裁与司法诉讼之衔接分析——基于“公平”与“效率”价值的展开[J];财经科学;2008年11期

6 范跃如;;劳动争议诉讼与劳动争议仲裁关系的重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王文珍;王全兴;黎建飞;孙德强;;专家纵谈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下)[J];中国劳动;2006年07期

8 汪祖兴;;当事人程序参与及其对仲裁程序公正性的影响[J];中国司法;2006年05期

9 丁明胜;日本个别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最新发展[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周永坤;诉权法理研究论纲[J];中国法学;2004年05期



本文编号:26569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26569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d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