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辆保险事故中“车上人员”与“第三者”身份认定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9 09:31
在机动车辆保险事故中,经常会出现车上人员在车外遭受损害的情况。鉴于我国目前的车上人员责任险保障程度较低,受害人为了获得更有力的保障,会以在车外遭受损害为由要求将受害人认定为第三者,而保险人则认为此种情形仍属于车上人员,司法实践中对此产生巨大争议。在这种特殊情形下,车上人员是否可以认定为第三者,进而由交强险和商业第三者责任险予以保障,从理论上而言,确实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因为机动车具有运动性,人不可能永远在车上,因而所谓车上人员也不过是个临时身份,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车上人员的身份也可以发生转变。在交通事故中,当车辆遭遇撞击,受害人可能主动或被动的脱离车体,在交通事故这样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中,受害人脱离车体的时间也可能存在于事故的任何时间节点。在司法实践中,经常会以发生交通事故时,受害人处于车外为由,认定受害人为第三者。但何为“事故发生时”,这本身就是需要讨论的问题。因为缺乏统一规定,审判实践中对于车上人员和第三者的身份认定存在不同的裁判结果,出现同案或类案不同判,有些案件虽然判决结果一致,但裁判理由也存在差异。这样的现状,既让司法人员无所适从,也让民众对判决结果难以预期,最终损害的是我...
【文章来源】: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审判实践中车上人员和第三者身份认定的困境
(一)案情及裁判情况
(二)车上人员和第三者身份认定的困境
1.不同裁判观点的梳理
2.同案不同判的困惑
二、机动车责任保险中车上人员和第三者的界定
(一)机动车责任保险概述
(二)我国机动车责任保险第三者范围的界定
(三)我国机动车责任保险车上人员范围的界定
(四)我国机动车责任保险中车上人员和第三者的关系
三、车上人员和第三者身份认定的裁判类型化分析
(一)以“固定论”进行身份认定
(二)以事故发生的时间节点进行身份认定
(三)以事故发生时空间位置进行身份认定
(四)以格式条款解释原则进行身份认定
(五)驾驶员的身份认定
(六)小结
四、车上人员和第三者身份认定的主要裁判观点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裁判观点评析
(二)裁判观点不一致的原因分析
1.法律及司法解释缺乏明确规定
2.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指导冲突
3.不同裁判价值的选择
五、机动车辆保险事故中“车上人员”与“第三者”身份认定的完善路径
(一)统一司法裁判标准
1.按照时空因素综合认定车上人员和第三者身份
2.依据近因原则认定车上人员和第三者身份
(二)相关制度之完善
1.通过立法或最高院出台司法解释予以明确
2.适当缩小车上人员与第三者的保险赔偿差距
3.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扩大第三者范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因原则下“车上人员”与“第三者”的界定[J]. 黄得说.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15(04)
[2]交通事故第三者责任险中“第三者”认定问题探析[J]. 代永珍. 法制博览. 2015(10)
[3]道路交通事故中“第三者”转化的法律问题分析[J]. 陈晶. 法制与社会. 2014(32)
[4]“车上人员”与“第三者”身份转化之阐析——以一宗机动车交通事故案件为例[J]. 王薇蕾. 商. 2013(13)
[5]车辆保险中“车上人员”与“第三者”身份问题辨析[J]. 郑志毅. 知识经济. 2013(09)
[6]“第三者”,让交强险赔付左右为难[J]. 陈爱和. 金融经济. 2013(07)
[7]被保险车辆“车上人员”之第三者身份的转化——兼评《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第5条[J]. 熊进光. 法学杂志. 2013(01)
[8]中英近因原则的对比[J]. 马婧瑶. 商. 2012(08)
[9]论交强险中“车上人员”与“第三者”的区分[J]. 王卫国,郭丽. 中国保险. 2012(03)
[10]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之“第三者”问题探析[J]. 王晴,任经华. 南方论刊. 2010(08)
硕士论文
[1]交强险中车上人员与第三者身份转化案例研究[D]. 李苹苹.北京工商大学 2016
[2]保险事故中“车上人员”与“第三者”身份认定—对典型案例的分析[D]. 吴越.西南政法大学 2016
[3]机动车交通事故车上人员转化为第三者赔偿法律问题之研究[D]. 周毅.华东政法大学 2012
本文编号:2925671
【文章来源】: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审判实践中车上人员和第三者身份认定的困境
(一)案情及裁判情况
(二)车上人员和第三者身份认定的困境
1.不同裁判观点的梳理
2.同案不同判的困惑
二、机动车责任保险中车上人员和第三者的界定
(一)机动车责任保险概述
(二)我国机动车责任保险第三者范围的界定
(三)我国机动车责任保险车上人员范围的界定
(四)我国机动车责任保险中车上人员和第三者的关系
三、车上人员和第三者身份认定的裁判类型化分析
(一)以“固定论”进行身份认定
(二)以事故发生的时间节点进行身份认定
(三)以事故发生时空间位置进行身份认定
(四)以格式条款解释原则进行身份认定
(五)驾驶员的身份认定
(六)小结
四、车上人员和第三者身份认定的主要裁判观点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裁判观点评析
(二)裁判观点不一致的原因分析
1.法律及司法解释缺乏明确规定
2.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指导冲突
3.不同裁判价值的选择
五、机动车辆保险事故中“车上人员”与“第三者”身份认定的完善路径
(一)统一司法裁判标准
1.按照时空因素综合认定车上人员和第三者身份
2.依据近因原则认定车上人员和第三者身份
(二)相关制度之完善
1.通过立法或最高院出台司法解释予以明确
2.适当缩小车上人员与第三者的保险赔偿差距
3.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扩大第三者范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因原则下“车上人员”与“第三者”的界定[J]. 黄得说.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15(04)
[2]交通事故第三者责任险中“第三者”认定问题探析[J]. 代永珍. 法制博览. 2015(10)
[3]道路交通事故中“第三者”转化的法律问题分析[J]. 陈晶. 法制与社会. 2014(32)
[4]“车上人员”与“第三者”身份转化之阐析——以一宗机动车交通事故案件为例[J]. 王薇蕾. 商. 2013(13)
[5]车辆保险中“车上人员”与“第三者”身份问题辨析[J]. 郑志毅. 知识经济. 2013(09)
[6]“第三者”,让交强险赔付左右为难[J]. 陈爱和. 金融经济. 2013(07)
[7]被保险车辆“车上人员”之第三者身份的转化——兼评《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第5条[J]. 熊进光. 法学杂志. 2013(01)
[8]中英近因原则的对比[J]. 马婧瑶. 商. 2012(08)
[9]论交强险中“车上人员”与“第三者”的区分[J]. 王卫国,郭丽. 中国保险. 2012(03)
[10]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之“第三者”问题探析[J]. 王晴,任经华. 南方论刊. 2010(08)
硕士论文
[1]交强险中车上人员与第三者身份转化案例研究[D]. 李苹苹.北京工商大学 2016
[2]保险事故中“车上人员”与“第三者”身份认定—对典型案例的分析[D]. 吴越.西南政法大学 2016
[3]机动车交通事故车上人员转化为第三者赔偿法律问题之研究[D]. 周毅.华东政法大学 2012
本文编号:29256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2925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