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香港立法会地区直选制度对政党体制影响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7 14:44
  本文运用了实证的方法探讨了回归以来香港立法会地区直选所采用的比例代表名单制对其政党体制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主要从“迪韦尔热法则”的“机械效应”和“心理效应”两个角度来探讨香港的政党体制形成和发展。研究发现地区直选所采用的最大余额的选票计数方法不利于大党获得最后一个议席,而不设法定的当选门槛会鼓励小政党政团和独立候选人参政的热情;但应选议席数偏少的制度设计,只有利于在地区得票一成左右的小党当选,却不利于得票过少的政党政团或独立候选人争夺最后一个议席。因而出现大党稍偏“过度代表”,中型政党稍偏“低度代表”,小党的“过度代表”或“两极分化”的机械效应。同时,选举制度也导致大党采取分拆名单参选的选举策略、小型政党以及独立候选人积极参选和选民投票分散化的心理效应。通过测量香港立法会选举的有效政党数,表明香港已接近于萨托利所界定的极端多党制,但这种政党体制导致行政与立法的关系紧张;为了防止政党政团进一步分化,香港立法会地区直选制度应设立法定的当选门槛。 

【文章来源】: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香港立法会地区直选制度对政党体制影响的实证研究


1998-2012年香港立法会地区直选的损益值分布情况

香港立法,值分布,分散化,议席


(2)地区直选制度导致选民投票的分散化。下图 2 是 1998-2012 年五届香港立法会地区直选 SF 值正态分布图,横坐标表示 SF 值的数值大小,SF 值分为10 组,单位组距为 0.1,最小值为 0,最大值为 1;纵坐标表示每组 SF 值分布的频数,也就是分布在一个组距范围内的 SF 值有多少个。如果我们假定 SF 值主体分布在 0-0.5 内,投票就较为集中;而在 0.5-1 之间,投票则偏向分散。由这个图可以看出 SF 值的主体集中分布在 0.5 右侧,尾部分布在左侧,其中有超过总数 3/4 的 SF 值大于 0.5,SF 值的主体向 1 靠近,这说明大部分选区选民的投票有分散化的倾向。同时,SF 值大于 0.5 的情况绝大部分出现在香港岛、新界西、新界东这三个议席数相对较多的选区,可见选区应选的议席数较多,参选的名单也多,选民的选择也会多些,投票相对分散化。

香港立法,直选,政党,议席


图 3:1995-2012 年香港立法会地区直选的有效政党数(资料来源:维基百科.《香港立法会选举》(1995-2012)和香港立法会官方网站的选举数据统实际上是民主党获得了 60%的议席,但其得票率只是 41.9%,而民建联得.4%的选票,只获得 10%的议席。可见,单议席单票制有形成政党“超额获席”的机械效应,有利于民主党“一党独大”的嫌疑1。当然这选举结果跟政治环境和其他政团准备不足也有关。香港回归后的五届立法会地区直选的有效政党数分别为:3.4、3.8、6.8、7.7。在第一、二届选举中,立法会的中只有有三个实力相当的政党和一力稍弱的有效政党;但随着应选议席数的增加,2004 年第三届的立法会选有效政党数剧增,形成一个名符其实的多党制,其后 2012 年选举应选议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比较视野下的香港政党政治[J]. 朱世海.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1(05)
[2]香港“一人两票”选举的变革与启示[J]. 刘国乾.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2010(04)
[3]“双普选”对香港政治和社会的影响[J]. 陈绍方,李厚强.  甘肃理论学刊. 2010(04)
[4]香港政党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关系取向[J]. 朱世海.  岭南学刊. 2010(03)
[5]试论香港政治生态现状、特点及其原因[J]. 陈丽君,唐晓玲.  当代港澳研究. 2009(01)
[6]香港政党政治发展模式研究[J]. 李浩然.  清华法治论衡. 2009(01)
[7]香港选举制度的宪法政治分析[J]. 朱孔武.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8]香港政党特点、功能探析[J]. 曾平辉.  学术论坛. 2008(12)
[9]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产生办法的政治成本与效益分析[J]. 李太莲.  清华法学. 2008(06)
[10]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台湾地区选举制度评介[J]. 武玉龙,张睿.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8(04)

博士论文
[1]论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与立法的关系[D]. 郝建臻.中国政法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论香港立法会功能组别制度的完善[D]. 陈家琪.广东商学院 2011
[2]论香港政党政治的发展及其影响[D]. 刘怀军.中共中央党校 2007
[3]香港特区“双普选”的争议、困难与出路[D]. 寻梁.中国政法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627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29627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9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