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案件裁审衔接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6 16:36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劳动者维权意识也逐渐增强,劳动者越来越倾向于拿起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根据我国劳动法第七十九条之规定,劳动争议案件应当先提起劳动仲裁,对裁决结果不服,才可继而提起劳动争议诉讼。“先裁后审”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对我国劳资纠纷的快速化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我国劳动争议仲裁程序没有体系化的法律法规,在仲裁过程中大多直接采用民事诉讼的具体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在诸如受案范围、证据适用规则、时效制度、审理范围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两种程序的衔接上出现很多的问题,不仅使得当事人徒增维权成本,而且浪费了本就紧张的司法资源。基于这样的写作背景,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进行写作:第一部分通过对我国劳动仲裁程序和诉讼程序基本概念的梳理,及对两者之间特点的比较分析,试得出两种程序各自在解决我国劳资纠纷中所具有的优势;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劳动争议案件的数据调查,探究当下我国劳动争议案件的司法现状;第三部分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发现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第四部分主要针对第三部分发现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成因,期望为劳动争议案件裁审衔接机制的完善提出...
【文章来源】:海南大学海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12一2017年我国劳动仲裁系统收案数量
图2-2?2012-2017年全国劳动仲裁系统结案数量与同期法院系统??一审收案数量对比图??图2-2的数据来源于中国裁判文书网和2012-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通过对??2012-2017年我国劳动仲裁机构的结案数量及同时期法院系统对劳动争议案件的一??审收案量的统计,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我国当下劳动仲裁系统和法院系统的结案压力,??同时也直观的说明加强我国劳动争议案件裁审衔接的必要性。2012-2017年,面对劳??动仲裁系统的案件数量接近20%的增加,接近50%的裁后起诉率,法院系统和仲裁系??统都面临着十分巨大的案件压力,在当前我国的劳动仲裁系统与法院系统彼此相互独??立的前提下,如何做好劳动仲裁与诉讼程序之间的合理、高效的衔接是降低裁后起诉??率,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关键。??6??
*裁后起拆率(%)??图2-3?2012-2017年劳动争议案件裁后起诉率??图2-3的数据来源于中国裁判文书网和2012-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从图中??可以看出劳动争议案件的裁后起诉率整体上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走势,从2〇12年到??2017年,裁后起诉率分别为46%、47.?1%、48%、47.9%、49.?3%、51.2%。六年间裁后??起诉率只有2015年的47.?9%相较于2014年的48%有0??1%的下降。六年来,仲裁后起??诉率一直高居不下,我国劳动争议案件的裁后起诉率一直在50%左右。在当下“仲裁??前置,一裁二审”的机制下,经过仲裁机构的处理之后,有51.?74%的案件会因为当??事人对裁决结果的不满意而回流到法院系统,这大大违背了我国的裁审机制设立的初??衷,这样的状况不仅给法院系统带来巨大的结案压力、浪费了劳资双方的诉讼成本,??而且还极大地降低了仲裁裁决的权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劳动关系治理的变革之道——基于“增量”与“存量”的二重视角[J]. 李干,董保华. 探索与争鸣. 2019(01)
[2]劳动权利保障的制度困境与法律维度[J]. 张帆. 河北法学. 2018(07)
[3]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恢复30年回顾与展望[J]. 赵磊,刘畅. 中国劳动. 2018(02)
[4]劳动仲裁与诉讼衔接中证据应以“不衔接”为规则[J]. 谢劲,陈言章,莫于川. 中国劳动. 2018(01)
[5]劳动人事争议裁审衔接机制构建的新思考[J]. 周湖勇. 政法论丛. 2017(05)
[6]我国劳资集体争议的法律规制体系建构研究[J]. 常凯.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7(05)
[7]劳动争议一裁终局制度的反思与改革[J]. 侯玲玲. 法商研究. 2017(03)
[8]劳动争议证明责任理论思考和制度重构[J]. 侯玲玲. 法学评论. 2017(03)
[9]劳动者集体行动合法性辨析[J]. 章惠琴.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6(06)
[10]个人劳动争议处理的裁审关系研究[J]. 钱叶芳,王林清. 法治研究. 2016(01)
硕士论文
[1]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研究[D]. 李汪洋.江西财经大学 2018
[2]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法律问题研究[D]. 于婷婷.黑龙江大学 2018
[3]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制度研究[D]. 郭霁阳.吉林大学 2017
[4]我国劳动争议裁审衔接在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D]. 黄远丽.湘潭大学 2017
[5]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研究[D]. 周梅红.华侨大学 2017
[6]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问题研究[D]. 卜文茜.华东政法大学 2016
[7]完善我国劳动争议诉前处理机制研究[D]. 李海云.兰州大学 2014
[8]建构我国劳动争议分类处理机制探析[D]. 罗静.西南政法大学 2014
[9]我国劳动争议裁审关系比较探究[D]. 韩笑.广西师范大学 2013
[10]劳动争议裁审模式探究[D]. 韦凤泉.广西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20759
【文章来源】:海南大学海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12一2017年我国劳动仲裁系统收案数量
图2-2?2012-2017年全国劳动仲裁系统结案数量与同期法院系统??一审收案数量对比图??图2-2的数据来源于中国裁判文书网和2012-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通过对??2012-2017年我国劳动仲裁机构的结案数量及同时期法院系统对劳动争议案件的一??审收案量的统计,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我国当下劳动仲裁系统和法院系统的结案压力,??同时也直观的说明加强我国劳动争议案件裁审衔接的必要性。2012-2017年,面对劳??动仲裁系统的案件数量接近20%的增加,接近50%的裁后起诉率,法院系统和仲裁系??统都面临着十分巨大的案件压力,在当前我国的劳动仲裁系统与法院系统彼此相互独??立的前提下,如何做好劳动仲裁与诉讼程序之间的合理、高效的衔接是降低裁后起诉??率,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关键。??6??
*裁后起拆率(%)??图2-3?2012-2017年劳动争议案件裁后起诉率??图2-3的数据来源于中国裁判文书网和2012-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从图中??可以看出劳动争议案件的裁后起诉率整体上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走势,从2〇12年到??2017年,裁后起诉率分别为46%、47.?1%、48%、47.9%、49.?3%、51.2%。六年间裁后??起诉率只有2015年的47.?9%相较于2014年的48%有0??1%的下降。六年来,仲裁后起??诉率一直高居不下,我国劳动争议案件的裁后起诉率一直在50%左右。在当下“仲裁??前置,一裁二审”的机制下,经过仲裁机构的处理之后,有51.?74%的案件会因为当??事人对裁决结果的不满意而回流到法院系统,这大大违背了我国的裁审机制设立的初??衷,这样的状况不仅给法院系统带来巨大的结案压力、浪费了劳资双方的诉讼成本,??而且还极大地降低了仲裁裁决的权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劳动关系治理的变革之道——基于“增量”与“存量”的二重视角[J]. 李干,董保华. 探索与争鸣. 2019(01)
[2]劳动权利保障的制度困境与法律维度[J]. 张帆. 河北法学. 2018(07)
[3]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恢复30年回顾与展望[J]. 赵磊,刘畅. 中国劳动. 2018(02)
[4]劳动仲裁与诉讼衔接中证据应以“不衔接”为规则[J]. 谢劲,陈言章,莫于川. 中国劳动. 2018(01)
[5]劳动人事争议裁审衔接机制构建的新思考[J]. 周湖勇. 政法论丛. 2017(05)
[6]我国劳资集体争议的法律规制体系建构研究[J]. 常凯.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7(05)
[7]劳动争议一裁终局制度的反思与改革[J]. 侯玲玲. 法商研究. 2017(03)
[8]劳动争议证明责任理论思考和制度重构[J]. 侯玲玲. 法学评论. 2017(03)
[9]劳动者集体行动合法性辨析[J]. 章惠琴.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6(06)
[10]个人劳动争议处理的裁审关系研究[J]. 钱叶芳,王林清. 法治研究. 2016(01)
硕士论文
[1]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研究[D]. 李汪洋.江西财经大学 2018
[2]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法律问题研究[D]. 于婷婷.黑龙江大学 2018
[3]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制度研究[D]. 郭霁阳.吉林大学 2017
[4]我国劳动争议裁审衔接在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D]. 黄远丽.湘潭大学 2017
[5]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研究[D]. 周梅红.华侨大学 2017
[6]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问题研究[D]. 卜文茜.华东政法大学 2016
[7]完善我国劳动争议诉前处理机制研究[D]. 李海云.兰州大学 2014
[8]建构我国劳动争议分类处理机制探析[D]. 罗静.西南政法大学 2014
[9]我国劳动争议裁审关系比较探究[D]. 韩笑.广西师范大学 2013
[10]劳动争议裁审模式探究[D]. 韦凤泉.广西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207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3020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