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论我国的罢工权立法 ——以经济性罢工为中心的考察

发布时间:2021-03-16 21:0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者法律意识的增强,我国劳资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近几年我国的罢工现象时有发生,受到广泛的关注,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在当前我国正致力于推动收入分配改革、尤其是在“提高劳动者报酬,让群众体面劳动”的背景下,罢工事件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和劳动权利启示,无疑值得全社会重视。在罢工权研究方面,国外对罢工权及其相关制度已经进行了许多深入的研究,罢工权在多数国家已被载入宪法,成为一项普遍性的社会经济权利,一些国家除了在宪法中规定罢工权外,还在法律法规中有具体的配套规定。我国学者对罢工权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目前对罢工权没有统一的定义,研究得也不够系统全面,缺乏罢工权立法的具体操作规范和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衔接,导致在罢工事件中各方行动都无法可依,容易出现无序罢工和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情况,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有必要对罢工权立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从罢工权的涵义出发,分析了罢工的类型和罢工权的属性,通过分析罢工权立法对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影响得出罢工权立法的必要性,对影响我国罢工权立法的因素进行了历史考察,发现其内在认知和外在制度环境两方面的原因,立足我... 

【文章来源】:华侨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罢工权概述
    2.1 罢工和罢工权的内涵
        2.1.1 国际上的定义
        2.1.2 国内学者的定义
    2.2 罢工的分类
        2.2.1 政治性罢工与经济性罢工
        2.2.2 工会罢工与“野猫罢工”
        2.2.3 协约性罢工与同情性罢工
        2.2.4 静坐式罢工与占据式罢工
    2.3 罢工权的属性
        2.3.1 罢工权是一项基本人权
        2.3.2 罢工权是一项宪法权利
        2.3.3 罢工权是一项经济权利
        2.3.4 罢工权是第二性的权利
        2.3.5 罢工权是一项社会权
        2.3.6 罢工权是个人权利与集体权利的统一
    2.4 我国罢工权立法的必要性
        2.4.1 明晰相关免责条款,维护劳工合法权益
        2.4.2 改进企业管理模式,减少企业商业损失
        2.4.3 及时发现隐藏问题,减小政府维稳压力
        2.4.4 信守国际公约承诺,提升我国国际形象
第3章 我国罢工权的立法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建国后我国的罢工权立法
        3.1.1 宪法
        3.1.2 法律法规
        3.1.3 地方性法规
        3.1.4 国际条约
        3.1.5 相关文件
    3.2 我国近年来罢工的特点
        3.2.1 类型相对集中,地域差别明显
        3.2.2 工会一般没有领导罢工行动
        3.2.3 罢工前大多没有通知劳动监管部门
        3.2.4 参与的人数和规模不断上升
        3.2.5 新兴劳动者维权意识的提高
    3.3 我国近年来罢工事件的原因
        3.3.1 根本原因: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3.3.2 直接原因:劳资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商谈判机制
        3.3.3 社会原因:劳资力量对比极端不平衡
        3.3.4 法律原因:劳动立法、执法不完善
第4章 国外罢工权立法的比较借鉴
    4.1 国外罢工权立法的演变过程
        4.1.1 二战前
        4.1.2 二战后
    4.2 国外罢工权的立法方式
        4.2.1 由宪法予以保障
        4.2.2 由劳动法予以保障
        4.2.3 由法院判例予以保障
    4.3 外国罢工权立法及其启示
        4.3.1 美国
        4.3.2 德国
        4.3.3 日本
        4.3.4 启示
第5章 我国罢工权立法的制度构建
    5.1 罢工权立法的基本原则
        5.1.1 维护国家、社会和经济秩序的稳定与安全
        5.1.2 禁止政治性罢工
        5.1.3 必须由工会组织
        5.1.4 不得超过必要的限度
        5.1.5 最后手段原则
    5.2 罢工权立法的具体限制
        5.2.1 明确行使主体
        5.2.2 禁止非法罢工
        5.2.3 限定行使方式
        5.2.4 详实罢工程序
        5.2.5 严格限制闭厂和纠察
        5.2.6 最后手段原则
        5.2.7 罢工的法律责任
    5.3 我国罢工权立法的构建
        5.3.1 宪法对罢工权的确认
        5.3.2 法律对罢工权的规范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劳动者的罢工权[J]. 周宝妹,王茜.  行政与法. 2010(07)
[2]罢工立法研究[J]. 王硕.  现代商贸工业. 2010(05)
[3]罢工权的保障与规范[J]. 赵守博.  厦门大学法律评论. 2008(01)
[4]“集体返航”呼唤罢工法[J]. 周永坤.  法学. 2008(05)
[5]罢工权立法问题的若干思考[J]. 常凯.  学海. 2005(04)
[6]法律对罢工权的确认及规范[J]. 苏苗罕,姚宏敏,郑磊.  法学. 2001(05)



本文编号:30866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30866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a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