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改革背景下地质灾害防治的变革与重塑——以《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修改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1-06-16 20:28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对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探讨了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风险评估理论的兴起、"放管服"职能的转变三重因素叠加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存在主体职责规定笼统、风险评估内容缺失、应急预案定位不清、行政监管力度不够等不协调之处,亟需修改。提出了修改的重点应体现多元共治背景下的主体职责协调,风险分析与评估在防治过程中的应用,应急预案的本源回归,事中事后监管的强化等。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20,(02)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地质灾害防治体制的现状
(一)现行法律和政策依据
1. 中央层面的法律和政策
2. 地方层面的法律和政策
(二)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实践
二、推动《条例》修改的三重动因
(一)机构改革与职责变更
1. 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机构改革
2. 机构改革后地质灾害防治的职能分工
(二)风险评估理论的兴起
1. 风险与风险预防理论
2. 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
3.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理论的应用
(三)行政审批制度的革新
三、现行《条例》的问题检视
(一)主体职责规定与机构改革冲突
(二)风险管理贯彻的不完整性
(三)应急预案定位不清
(四)行政监管理念不符合“放管服”改革思路
四、《条例》修改的未来面向
(一)构建权责清晰、关系协调的防治体系
1. 理顺主体职能与权限
2. 完善主体义务和责任
3. 构建协调沟通机制
(二)加强风险管理的制度设计
1. 完善地质灾害调查、预防、应急、治理中风险评估的制度规定
2. 强化风险管理在综合减灾防灾体系中的法律行为指导
3. 加大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科技投入与资金支持
(三)细化应急预案管理
1. 回归预案的功能定位,避免预案中的法律创设
2. 加强预案的质量管理
(四)强化事中、事后和社会监管
1. 加强和完善行业标准制定,放宽准入门槛
2. 健全市场监管手段
3. 提高公众参与度,发挥社会监督力量
五、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推进“放管服”改革:内涵、作用和走向[J]. 沈荣华. 中国行政管理. 2019(07)
[2]新时代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 李坤轩. 行政管理改革. 2019(06)
[3]中国环境法的转型——从后果控制到风险预防[J]. 吕忠梅. 中国环境监察. 2019(Z1)
[4]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J]. 张海波.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05)
[5]美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特点分析与启示[J]. 吴大明,宋大钊. 灾害学. 2019(01)
[6]机构改革背景下县区级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研究——基于珠海市金湾区的调研[J]. 卢文刚,温超敏. 学习论坛. 2018(12)
[7]中国应急管理的演化历程与当前趋势[J]. 童星.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18(06)
[8]生态多元共治模式的法治依赖及其法律表达[J]. 孟春阳,王世进.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9]应急管理部成立:背景、特点与导向[J]. 高小平,刘一弘. 行政法学研究. 2018(05)
[10]党的十九大后中国新一轮大部制改革的背景和思路[J]. 施雪华,赵忠辰. 理论与改革. 2018(04)
本文编号:3233737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20,(02)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地质灾害防治体制的现状
(一)现行法律和政策依据
1. 中央层面的法律和政策
2. 地方层面的法律和政策
(二)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实践
二、推动《条例》修改的三重动因
(一)机构改革与职责变更
1. 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机构改革
2. 机构改革后地质灾害防治的职能分工
(二)风险评估理论的兴起
1. 风险与风险预防理论
2. 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
3.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理论的应用
(三)行政审批制度的革新
三、现行《条例》的问题检视
(一)主体职责规定与机构改革冲突
(二)风险管理贯彻的不完整性
(三)应急预案定位不清
(四)行政监管理念不符合“放管服”改革思路
四、《条例》修改的未来面向
(一)构建权责清晰、关系协调的防治体系
1. 理顺主体职能与权限
2. 完善主体义务和责任
3. 构建协调沟通机制
(二)加强风险管理的制度设计
1. 完善地质灾害调查、预防、应急、治理中风险评估的制度规定
2. 强化风险管理在综合减灾防灾体系中的法律行为指导
3. 加大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科技投入与资金支持
(三)细化应急预案管理
1. 回归预案的功能定位,避免预案中的法律创设
2. 加强预案的质量管理
(四)强化事中、事后和社会监管
1. 加强和完善行业标准制定,放宽准入门槛
2. 健全市场监管手段
3. 提高公众参与度,发挥社会监督力量
五、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推进“放管服”改革:内涵、作用和走向[J]. 沈荣华. 中国行政管理. 2019(07)
[2]新时代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 李坤轩. 行政管理改革. 2019(06)
[3]中国环境法的转型——从后果控制到风险预防[J]. 吕忠梅. 中国环境监察. 2019(Z1)
[4]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J]. 张海波.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05)
[5]美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特点分析与启示[J]. 吴大明,宋大钊. 灾害学. 2019(01)
[6]机构改革背景下县区级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研究——基于珠海市金湾区的调研[J]. 卢文刚,温超敏. 学习论坛. 2018(12)
[7]中国应急管理的演化历程与当前趋势[J]. 童星.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18(06)
[8]生态多元共治模式的法治依赖及其法律表达[J]. 孟春阳,王世进.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9]应急管理部成立:背景、特点与导向[J]. 高小平,刘一弘. 行政法学研究. 2018(05)
[10]党的十九大后中国新一轮大部制改革的背景和思路[J]. 施雪华,赵忠辰. 理论与改革. 2018(04)
本文编号:32337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3233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