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法律适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08 01:39
尊重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对其身心健康意义重大。然而生活中因未成年人身份的特殊性,其隐私权经常受到来自家庭中的监护人、学校里的老师还有社会上其他不特定主体的侵犯,随着未成年人年龄的增长,其隐私权让位于家长的监护权还有学校的教育管理权的范围则逐渐减弱,即未成年人的隐私权行使受到的限制会越来越少。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案件的类型化缺失,以及立法研究和社会文化方面等其他原因,给实践中案件问题的解决带来了障碍,包括侵权行为难认定、侵权责任难追究以及法律适用上的不统一等等。因此,在明确未成年人隐私权为一项受到学校和家长监护行为限制的具体人格权的基础上,将侵权行为类型化,明确不同类型侵权行为的基本内容、归责原则及责任承担方式是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法律正确适用的前提;借鉴美国“合理怀疑标准”将基于监护、教育目的合理限制、干预未成年人隐私权的行为排除在侵权行为之外,是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法律正确适用的关键;在监护人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案件中排除监护人的法定代理人身份以及对监护监督制度的完善是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法律正确适用的重要保证。文章除引言和结语外共有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了在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适用过程中...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法律适用中的问题
(一) 侵权行为难认定
(二) 侵权责任难追究
(三) 法律适用不统一
二、 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法律适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 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特殊保护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二) 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的类型化不足
(三) 未成年人隐私权内容范围不具体
(四) 监护人与法定代理人权利义务的设定缺乏针对性
三、 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性质及受侵犯的类型
(一) 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性质
(二) 未成年人隐私权受侵犯的类型
1. 家长基于监护目的而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侵犯
2. 学校基于教育目的而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侵犯
3. 社会不特定主体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侵犯
四、 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法律适用的域外考察
(一) 一般隐私权法律保护的适用规则
1. 直接的法律保护方式
2. 间接的法律保护方式
3. 概括性的法律保护方式
(二) 基于监护目的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的域外考察
(三) 基于教育目的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的域外考察
五、 完善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法律适用的建议
(一) 未成年人隐私权法律法规的完善
1. 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主体
2. 未成年人隐私权的客体
3. 未成年人隐私权的内容
(二) 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行为的认定
1. “合理怀疑标准”的适用
2. 归责原则的明确
(三) 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侵权责任方式的明确
(四) 法定代理人制度适用的例外
(五) 监护监督制度的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948297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法律适用中的问题
(一) 侵权行为难认定
(二) 侵权责任难追究
(三) 法律适用不统一
二、 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法律适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 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特殊保护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二) 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的类型化不足
(三) 未成年人隐私权内容范围不具体
(四) 监护人与法定代理人权利义务的设定缺乏针对性
三、 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性质及受侵犯的类型
(一) 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性质
(二) 未成年人隐私权受侵犯的类型
1. 家长基于监护目的而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侵犯
2. 学校基于教育目的而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侵犯
3. 社会不特定主体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侵犯
四、 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法律适用的域外考察
(一) 一般隐私权法律保护的适用规则
1. 直接的法律保护方式
2. 间接的法律保护方式
3. 概括性的法律保护方式
(二) 基于监护目的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的域外考察
(三) 基于教育目的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的域外考察
五、 完善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法律适用的建议
(一) 未成年人隐私权法律法规的完善
1. 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主体
2. 未成年人隐私权的客体
3. 未成年人隐私权的内容
(二) 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行为的认定
1. “合理怀疑标准”的适用
2. 归责原则的明确
(三) 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侵权责任方式的明确
(四) 法定代理人制度适用的例外
(五) 监护监督制度的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948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3948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