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诚信行政“黑名单”制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企业诚信行政“黑名单”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黑名单”制度是指政府为规范市场行为,对经营者的违法或违约行为采取的公布并限制经营的措施。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是经营者关注的核心,在利益的驱使下,各种损害公众利益及社会福祉、背离社会公德的经济行为泛滥。市场监管者——行政机关基于其对市场信息的充分了解和占有,能够准确记录违法企业、失信被执行人的违法失信行为,行政机关通过行政“黑名单”,使违法企业受到有力制裁,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对合法企业正当利益以及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都有着非常重要意义。但是行政“黑名单”作为行政机关的一种监管手段,存在着诸多缺陷,本文试图对黑名单基本理论和现状进行介绍,通过对其缺陷和问题的归纳提出黑名单具体运行过程中的完善措施。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部分在分析行政“黑名单”制度对正常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保护,以及行政机构的严格依法行政,政府的法治化建设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指出了黑名单制度本身及其运作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章,黑名单及行政“黑名单”基本理论阐释。在该章,对选题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详细解读;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了学理上的分类;“黑名单”制度作为政府监管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对其所应遵循的行政程序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黑名单”制度存在和运行的理论依据。第二章,行政“黑名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在该章,对“黑名单”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存在着诸如黑名单的法律位阶较低,法律性质缺乏明确的界定,“黑名单”发布主体随意、发布程序不够规范,以及被列入“黑名单”者法律救济途径的不足和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突出。第三章,完善我国行政“黑名单”的思考。在该章,针对前文指出的“黑名单”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给出了相对应的完善措施,主要从完善立法、坚持正当程序、保障权利救济以及政府管制理念的转变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阐释。结语部分对“黑名单”进行展望:希望黑名单制度能够最终达成制度变迁,在政府发挥其职能的同时更好融入我国的征信体系,为经济建设、社会管理服务。
【关键词】:黑名单 行政黑名单 管制 共治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1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9
- 一、研究目的10
- 二、研究意义10-13
- 三、文献综述13-18
- (一)国外研究综述13-15
- (二)国内“黑名单”制度研究综述15-18
- 四、研究方法18-19
- 第一章“黑名单”制度概述19-28
- 一、“黑名单”及行政“黑名单”概念解析19-20
- 二、“黑名单”的分类20-22
- (一)以“黑名单”的产生依据为标准划分21
- (二)以“黑名单”是否向社会公布为标准划分21-22
- (三)以是否对“黑名单”限权为标准划分22
- 三、“黑名单”发布需遵循的程序步骤22-23
- 四、行政“黑名单”制度的理论依据23-28
- (一)行政法治理论23-25
- (二)政府管制理论25-26
-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26-28
- 第二章“黑名单”制度实施中的问题28-34
- 一、现行行政“黑名单”规范性文件法律位阶较低28
- 二、“黑名单”的法律性质不明确28-29
- 三、“黑名单”发布主体随意29-30
- 四、“黑名单“发布程序不规范30-31
- 五、“黑名单”被列者缺乏有效权利救济途径31-32
- 六、地方保护主义32-33
- 七、缺乏一套统一的诚信体系33-34
- 第三章 规范实施“黑名单”制度的法律思考34-42
- 一、完善相关立法34-35
- (一)立法明确“黑名单”的法律性质及其他基本问题34
- (二)通过立法严格“黑名单”的发布过程34-35
- (三)立法明确公众获取“黑名单”的途径与监督渠道35
- 二、坚持正当程序35-37
- (一)建立听证制度35-36
- (二)设立审查备案制度36-37
- 三、保障权利救济37-38
- (一)权利救济的范围37
- (二)曝光错误的更正问题37-38
- 四、将共治理念引入政府管制改革38-39
- 五、进一步发挥网络新媒体的监督作用39-41
- 六、建立全国性的信用系统,强化企业自身的道德自律41-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7
- 致谢47-48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承东;;浅议行政法治原则[J];山东人大工作;2000年03期
2 袁曙宏;宋功德;;论行政法治原则的地域化[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2期
3 吴宇;行政法治浅论[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4 陈高英;论我国行政法治化的实现条件[J];学习论坛;2002年06期
5 胡象明;“行政”与“法治”的有机结合——苏祖勤、徐军华著《行政法治》评介[J];江汉论坛;2002年11期
6 孙保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行政法治[J];经济师;2002年06期
7 黎映桃,胡铁民;行政法治中的辩证法视角[J];行政与法;2003年10期
8 陈文兴;社会转型期对我国行政法治的影响及对策[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刘伟忠,张宇;行政法治与行政效率[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10 肖富义;行政法治与服务型政府[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津明;赵玉磊;;行政法治理念更新与社会管理制度创新[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赵正群;;中国的行政判例与行政法治的发展[A];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法二十年”博鳌论坛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石磊;;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综述[A];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法二十年”博鳌论坛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倪洪涛;;具体行政法治三则[A];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问题——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周继东;;建设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行政法治[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杨贵明;;浅谈行政法治[A];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全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9年
7 李蕊;殷宏;;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促进政府依法行政[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下)[C];2005年
8 俞歌春;;行政法治: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法制环境[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俞歌春;;行政法治: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法制环境[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高军;;行政法治视域中的城管制度初探[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怀德;行政法治的新挑战与新任务[N];法制日报;2013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冯军;建立与完善新型行政权力分工制约机制[N];法制日报;2008年
3 王苹 钟声;为政府依法行政提供服务[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4 上海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关保英;依法治国中行政法治地位的新理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石佑启;行政法治的法律价值思考[N];法制日报;2001年
6 李军善;我市举行依法行政专题讲座[N];金昌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陈刘锋;树立依法行政新“标杆”[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8 聊城大学副教授 张成立;行政问责重在实效[N];人民政协报;2012年
9 莫于川;认识行政程序也必须与时俱进[N];检察日报;2004年
10 蒋云根;网络与行政法治文化建设[N];社会科学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林;行政和解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2 杜一平;行政评价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蒋润婷;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皋华萍;论行政委托[D];苏州大学;2015年
5 魏芙蓉;中国特色行政协商民主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6 李晓明;非强制行政的法理学思考[D];吉林大学;2004年
7 汤U喎,
本文编号:4443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444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