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劳动法的特别私法地位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劳动法的特别私法地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社会关系,其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重要影响,而作为调整劳动关系的劳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凸显。对劳动法的地位属性问题进行研究既有学术价值,也对我国的劳动法体系的完善和劳动争议处理的司法困境具有积极意义,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劳动法地位问题在法学界一直存有争议。首先,对劳动法地位的现有学术理论进行梳理和评价。从劳动法地位之争的产生和发展,引出劳动法地位的三种既存学说,即劳动法公法论、普通私法论和第三法域——社会法论,再对三种既存学说进行得失性评价。其次,界定出我国劳动法的特别私法地位。对比普通私法论进行分析,得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从理论、社会经济基础、对比分析他国劳动立法和劳动法的历史渊源四个方面找到我国劳动法属于私法的依据;进而从与民法这一普通私法比较、公私法因素的混合、劳动法主体的特殊性和立法宗旨的特殊性等方面分析劳动法不同于一般私法的特殊性表现。最后,论述在劳动法的特别私法地位视角下如何重构我国劳动法体系及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从我国劳动立法的现状、基于劳动法特别私法地位下的劳动法体系思考和劳动法体系的愿景规划三个方面来探讨劳动法特别私法对我国劳动法体系的启示;接着以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现状及问题和特殊私法地位视角下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完劳动争议善两个方面来论述劳动法特别私法地位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启示。
【关键词】:劳动法 劳动关系 私法 公法 社会法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7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意义10-13
- 1.2.1 学术意义10-11
- 1.2.2 法律制度意义11-12
- 1.2.3 社会意义12-13
- 1.3 研究内容13
- 1.4 文献综述13-16
- 1.4.1 国外文献13-14
- 1.4.2 国内文献14-16
- 1.5 研究方法16-17
- 第2章 劳动法地位的学术之争及评析17-27
- 2.1 劳动法地位之争的产生和发展17-18
- 2.1.1 劳动法的产生及发展过程17-18
- 2.1.2 劳动法地位之争的产生及发展18
- 2.2 劳动法地位的既存学说理论梳理18-23
- 2.2.1 劳动法公法论18-20
- 2.2.2 劳动法普通私法论20-21
- 2.2.3 劳动法社会法论21-23
- 2.3 劳动法地位既存学说得失性评价23-27
- 2.3.1 劳动法公法论得失性评价23-24
- 2.3.2 劳动法私法论得失性评价24-25
- 2.3.3 劳动法社会法论得失性评价25-27
- 第3章 劳动法特别私法地位证成27-39
- 3.1 特别私法地位与普通私法论的联系与区别27-28
- 3.2 劳动法属于私法领域的依据28-34
- 3.2.1 劳动法属于私法的理论依据28-30
- 3.2.2 社会经济基础决定我国劳动法的私法地位30-31
- 3.2.3 劳动法属于私法的历史依据31-32
- 3.2.4 对比他国劳动立法分析我国劳动法私法地位32-34
- 3.3 劳动法特别私法地位的具体体现34-39
- 3.3.1 与民法比较体现劳动法的特别私法地位34-36
- 3.3.2 公私法因素混合突出劳动法的特别私法性质36-37
- 3.3.3 主体特殊突出劳动法的特别私法地位37-38
- 3.3.4 法宗旨突出劳动法的特别私法地位38-39
- 第4章 重构劳动法体系和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39-48
- 4.1 特别私法地位视角下的我国劳动法体系的构建39-43
- 4.1.1 我国劳动法体系现状分析39-40
- 4.1.2 基于特别私法地位的劳动法体系思考40-41
- 4.1.3 完善劳动法体系的愿景规划41-43
- 4.2 特别私法地位视角下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完善43-48
- 4.2.1 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及问题43-45
- 4.2.2 特别私法地位下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完善45-48
- 结论48-50
- 参考文献50-52
- 致谢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柴东黎;;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之我见[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2 朱信民 ,王际仓;入世对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山东劳动保障;2002年01期
3 庞玉娴;试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4 ;关于加强工会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建议和对策[J];中国工运;2003年04期
5 郭开军 ,李静 ,杨卫华;关于改进和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几点思考[J];劳动保障通讯;2003年01期
6 康桂珍;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中若干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J];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7 宾雪花,蒋学雷;港台两地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比较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金英姬;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缺陷与完善[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扈春海;;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中三方原则的应用探析[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林哲森;;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构想[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章群;邓君韬;;区域合作下内地与香港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探析[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2 王江华;;对劳动争议处理的思考[A];科学发展观与劳动保障问题研究[C];2005年
3 管礼明;;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A];2003’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论文集[C];2003年
4 刘鸣霁;;略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2辑)[C];2007年
5 舟山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课题组;;当前劳动争议处理中若干疑难问题与对策分析[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选集(第四辑)[C];2005年
6 陈新;;劳动争议处理与民事诉讼分离两裁终决是最佳选择[A];江苏省劳动学会换届暨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娇萍;劳动争议处理立法走向受关注[N];工人日报;2007年
2 张平 记者 熊芙蓉;全面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和机制[N];广元日报;2007年
3 鲍双成;东胜区依法提高劳动争议处理能力[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4 张启;六盘水市 成立劳动争议处理研究会[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年
5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 彭光华;整合资源 做好调解 追求劳动争议处理的实效[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3年
6 陆文升;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完善[N];江苏经济报;2014年
7 姜颖 邋;对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思考[N];工人日报;2003年
8 ;尽快制定《劳动争议处理法》[N];工人日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王娇萍;劳动争议处理,,缘何调解成奢望[N];工人日报;2005年
10 记者 钟鞍钢;劳动争议处理立法迫在眉睫[N];法制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吉达珠;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实证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新强;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完善[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何晓洁;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3 何吉英;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顾占忠;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之完善[D];吉林大学;2011年
5 宋军发;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6 瞿梅;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制度完善[D];兰州大学;2006年
7 王立涛;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吉林大学;2006年
8 王楠;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反思与重构[D];吉林大学;2004年
9 麦伟斌;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改革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陈静;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革的法律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劳动法的特别私法地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1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471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