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环境邻避治理中利益衡平的法律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8 21:21

  本文关键词:环境邻避治理中利益衡平的法律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环境邻避治理 环境侵权维权 利益衡平 法律机制


【摘要】:环境邻避冲突的频发阻碍着环境邻避设施的审批建设,牵制着国家经济的升级转型,破坏着社会的稳定发展。传统的研究范式主要是在权利话语支配下展开的,形成了基于环境权的环境侵权维权的解释框架,提出的治理策略也主要是从绝对权利的分配角度切入的。这些研究成果虽然为环境邻避治理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并未从根本上准确把握环境邻避冲突的“祸根”。而本文将环境邻避治理研究的方向转换为对利益衡平法律机制的研究,认为环境邻避冲突发生的根源在于利益的失衡,应先对环境邻避冲突中所牵涉的利益进行解构,分析出不同利益层次上利益失衡的具体表征。再通过构建涵盖利益识别、利益衡量、利益补偿和利益救济四个维度的利益衡平法律机制,来衡平那些在环境邻避设施审批建设过程中失衡的利益。在利益识别环节上,因所识别出的失衡利益存在多元论难题,因此有必要在对公众参与机制理性重塑的同时,也对失衡的利益展开类型化分析。在利益衡量过程中,需采用多元化的利益衡量方法,主要应包括以利益的秩序规范为基石、以经济效率分析法为利器、以利益损害补偿度为参考和以生态的恢复能力为依据等。同时,在正当利益间展开衡量比较时,要避免利益衡量的极端化,应从基本的社会共识、具体的制度共识和权威的选择共识中求解正当利益间的公度性难题。在利益补偿方面,应创新环境邻避治理中的利益补偿方式,实现对弱势利益的公平回馈。另外,利益补偿也应坚持“永续发展原则”,并以“损失最小化”为标准来评价利益补偿的公平性。而针对当前两种异化的利益救济方式,即突破“环境容忍限度”的忍耐和“预防维权型的”环境邻避抗争,应在追求利益救济方式多元化的同时,也注重利益相关者利益救济“可行能力”的培育,包括行政救济能力和司法救济能力两方面。由此,为走出环境邻避困局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环境邻避治理 环境侵权维权 利益衡平 法律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9
  • 1.1 研究意义8-9
  • 1.1.1 理论意义8
  • 1.1.2 现实意义8-9
  • 1.2 研究进路9-10
  • 1.3 研究方法10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9
  • 1.4.1 环境邻避治理的研究综述10-12
  • 1.4.2 利益法学理论的研究综述12-19
  • 2 权利话语支配下的环境邻避治理研究及其反思19-24
  • 2.1 权利话语中的环境权研究19
  • 2.2 基于环境权的环境维权解释范式19-21
  • 2.2.1“环保正确主义”下的道德预判20
  • 2.2.2 企业是侵害权利的“元凶”20
  • 2.2.3 政府是侵害权利的“帮凶”20
  • 2.2.4 公众是权利受侵害的“受害者”20-21
  • 2.3 无法走出的环境邻避困局21-24
  • 3 环境邻避治理的思路转向——利益衡平24-31
  • 3.1 环境邻避冲突中的利益解构及环境利益的新定位24-27
  • 3.1.1 环境邻避冲突中的利益解构24-26
  • 3.1.2 环境利益在环境邻避冲突利益谱系中的新定位26-27
  • 3.2 环境邻避冲突中利益失衡的具体表征27-29
  • 3.2.1 表征一:各利益层次内部的横向利益失衡27-28
  • 3.2.2 表征二:各利益层次之间的纵向利益失衡28-29
  • 3.3 环境邻避治理的思路转向及路径设计29-31
  • 3.3.1 环境邻避治理的思路转向——利益衡平29-30
  • 3.3.2 环境邻避治理中利益衡平法律机制的框架设计30-31
  • 4 利益识别:失衡利益的规范表达31-36
  • 4.1 利益识别方法的选择难题31
  • 4.2 破解利益识别方法选择难题的方法31-36
  • 4.2.1 公众参与机制的理性构造31-34
  • 4.2.2 基于多标准的利益类型化34-36
  • 5 利益衡量:正当利益的理性较量36-45
  • 5.1 多元化利益衡量方法的构建36-40
  • 5.1.1 以利益的秩序规范为基石36-38
  • 5.1.2 以经济效率分析法为利器38-39
  • 5.1.3 以利益损害补偿度为参考39
  • 5.1.4 以生态的恢复能力为依据39-40
  • 5.2 正当利益间衡量的困顿及其求解40-45
  • 5.2.1 正当利益间衡量的极端化表现40
  • 5.2.2“环境优先”原则的重新阐释40-42
  • 5.2.3 正当利益间的公度性并非难题42-45
  • 6 利益补偿:弱势利益的公平回馈45-48
  • 6.1 建立弱势利益补偿制度45-46
  • 6.2 弱势利益补偿的公平性标准探讨46-48
  • 6.2.1 利益补偿原则的选取46
  • 6.2.2 利益补偿评价标准的确立46-48
  • 7 利益救济:受损利益的有效弥补48-52
  • 7.1 利益救济方式的异化48-49
  • 7.1.1 突破“环境容忍限度”的忍耐48
  • 7.1.2“预防维权型”的环境邻避抗争48-49
  • 7.2 利益救济“可行能力”的培育49-52
  • 7.2.1 行政救济“可行能力”的培养49-50
  • 7.2.2 司法救济“可行能力”的塑造50-52
  • 8 结论52-54
  • 致谢54-55
  • 参考文献55-58
  • 附录: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58


本文编号:5860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5860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2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